APP下载

乡土景观元素与江海文化生态农庄设计

2018-12-17丁海昕

关键词:江海农庄乡土

丁海昕

近年来,各地生态旅游的热潮方兴未艾,生态农庄的数量和规模也由此大增。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盲目跟风,导致建成的生态农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缺少特色和亮点,生态休闲内容仅仅局限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耕农家地,摘农家果等等,模式单一的经营方式、缺少创意的休闲内容,加之地方特色不凸显,以致游客很容易出现体验“疲劳”。同质化导致此类生态农庄无法提高知名度,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容易被替代。市场需要富有乡土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升级版农庄设计[1]。展艺术设计,赋予设计以高识别度的乡土标识,营造浓厚的乡土气息。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生态农庄

生态农庄,是在农家乐的基础上,更能凸显农业优势、体现地方特色和强调休闲娱乐的一种综合性旅游经营模式[2],可以看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农家乐类型。优质的生态农庄项目体现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江海文化

江海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为中心。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北岸,这片土地是一片年轻的冲积平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东抵黄海,南临长江,隔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接泰州、北靠盐城,“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是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基础。

江海大地上,南通先民从“煮海为盐”到垦地种棉,在史册中留下了勤勉的足迹。近代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科教救国,兴建“中国近代第一城”,让这片土地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积淀,终使江海文化基本成型。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江海文化融合了吴、楚、维扬文化之精华,又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截至2016年底,南通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童子戏、跳马伕、海门山歌、梅庵派古琴、仿真绣、蓝印花布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53个[3]。

江海文化从发芽到形成,始终与“江海”相扣,已经具备了兼容并包、敢为人先、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等地域特点。

(三)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乡土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个层面景观的综合,是在一定区域内部的乡村聚落空间范围里的人、物、景、文化等一切密切相关的互动景观集合,是“乡土”的一种原生态表现,兼备实用功能、艺术表现、生态格局等,记录着人们平凡生活的点滴,包含具有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的生活风景[4]。

乡土景观设计主要着力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打造。在自然方面,设计与建设时,人为干预应尽可能地少,以恢复区域内的原始生态植被群落以及动物栖息环境;在人文方面,应通过调查与研究,将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场景片段梳理归纳,总结文化亮点,在设计中加以传承发扬,另外应当尊重地方风俗民情和地域文脉,尽可能利用特色乡土元素开

二、应用意义与设计方法

(一)生态农庄运用乡土景观元素的意义

乡土景观元素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物质形态大类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类,基本都反映于实物;而非物质形态大类则可基本视作人文部分,是一群人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与规范,可以理解为乡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精神、思想等层面的景观元素,如乡土传统文化、地方习俗、风俗民情、生产生活方式等,以及历史典故和大事件[5]。

1.避免景观同质化,增强地域特色

由于反映的是特定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因此乡土景观元素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虽然承载这类信息的常常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但其地域特色或者文化标识则反映了其特定的“DNA”,能够轻易唤起当地人的“乡土情愫”,并使外乡游人产生高度的新鲜感,牢牢被其吸引。例如,位于赣州祥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内的祥云湖生态农庄,以赣南客家的人文特色为设计依托,以项目南侧的迎龙湖水库及东部的明月山为生态载体,突出文化和生态两大设计主题[6],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生态农庄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充分挖掘了赣南民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客家”文化映射于“好山好水”之中,让土地的故事由乡土景观娓娓道来,既加强了该生态农庄对地域特色的阐述,又有效减少了同质化现象。

图1、总平面图

图2、鸟瞰图

2.传承地域文脉,保护乡土景观

当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交流愈加频繁,地域特色的流失似乎成为必然。独特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成为乡土景观存在的价值之一,“乡土”已然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乡土景观的打造,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有其现实意义。各种“乡土”元素,无论是建筑、材料、植物、民俗物件等都反映了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人群的风情风貌,是现代社会认识历史发展和形成价值判断的渠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挖掘提炼当地乡土景观元素,将各类元素恰当运用,对于延续地域文脉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也为各种元素的融合与再创造提供了基础。

3.塑造具有心灵归属感、亲和力的景观

乡土景观元素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能让当地人产生归属感,让外地人产生好奇心。在设计与建设中,物质形态大类的乡土景观元素反映于实物,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直接运用,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就地取材,可以降低材料运输费用,在设计时可以将所取材料辅以现代材料,加以融合与创新,通过景观小品的形式展现乡土韵味;对于非物质形态大类的乡土景观元素,在设计时加以重点区分,对于重要的事件元素,可以通过场景还原、模拟重现或就地保护等方式来表现;对于重要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则可以通过提炼、再加工予以物化,转变为物质形态类的景观表现形式;对于风土民情、民俗民生等,则可以直接以现实场景来展现,既原汁原味,又具有互动性和感染力,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景观。

(二)基于乡土景观的生态农庄设计方法

1.尊重利用场地条件,重构乡土景观形式

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在乡土景观设计中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设计前应当做好充分的踏勘和资料收集,对项目的立地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周边生态、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应当充分了解,深入分析当地乡土景观元素形成的过程和内在逻辑,并对生态农庄的空间和功能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地判断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如果不做充分调研,生搬硬套,将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陷入同质化的圈子。

2.灵活运用乡土元素,深化乡土景观设计

要使生态农庄景观设计让人最大限度地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乡土景观元素在其中或显或隐的表达是重要方法。此时,分析各种元素形成的过程和内在逻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深化,将使得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直接复制和堆砌已有的元素,而是通过研究发掘各元素所承载的风土人情和民俗记忆,理解其深层内涵,通过解构重组、抽象夸张等,结合就地取材的材料特性,打造出既尊重乡土、尊重历史,又符合当代审美、符合乡土生态农庄需求的乡土景观空间。

3.融入民俗传统活动,表达乡土景观情感

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活动的融入可以为生态农庄的打造注入动态的美。我国各地有着多样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活动,地域特色明显,历史积淀丰富,在乡土景观的表达中,适当将此融入,无论是原样展现还是抽象改良,都可以表达出浓厚的乡土景观情愫,不仅可以极大提升景观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也可以增大区分度,避免同质化,提高生态农庄的核心竞争力。

三、江海文化生态农庄设计与乡土景观表达

(一)区域概况与场地分析

该生态农庄项目用地处于狼山西南方向,南接山水路,毗邻江堤,交通条件便利,设计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由于设计场地位于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绿地范围内,故山水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狼山风景名胜区高度浓缩了南通山水兼备、通江达海的地域特色,是江苏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南通城南6公里处的长江北岸,由自东迤西依次排列于长江之畔的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五座山组成,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五山属江海平原上的低丘,周围地势低平,海拔2-4米,除江堤外大致微向长江倾斜。

(二)规划定位

保持项目生态条件良好、自然风光旖旎、地域文化突出的立地条件,发挥依山临江的地域特色,在保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提取相关设计语汇,充分表达出设计初衷,是整个设计的关键所在。

图3、构思草图

图4、文化景墙效果图

项目以打造富有地域精神的乡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景观为规划目标,以“山水神韵·江海风”为设计主题,结合风景区的自然条件、景观风貌建设生态农庄(图1)。项目建成后将在为游客提供优质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基础上,融入富有特色的南通民俗文化,将江海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作为主要展示点,将南通地区特有的的蓝印花布与板鹞风筝制作作为特色体验。项目的地域优势将极大拉近游客与自然的距离,游客在耕作区体验农事、在手作区体验民间工艺,都能直接体会到江海文化带来的独特享受。

(三)总体布局

综合分析上位规划需求和立地条件,在立意构思时立足于用最淳朴的设计语言连通山水,介入最低程度的人为干扰设计,尊重现状特征,赋予设计乡土景观特色,并从江海文化的解读上,提出该生态农庄“一环两心”的景观格局(“一环”即贯通南北的环路;“两心”指江海文化展示区、乡土景观体验区两大区域)。

在总体规划层面上,首先从竖向设计出发,结合原有自然地形,设计具有亲和感的游步道系统,对地形进行少量改造,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其次,梳理现状水系,在规划区域保证雨洪安全的条件下扩大部分水面,顺应现状地形沟通水系,打造宜人的滨水与戏水空间,形成空间多样、富有特色的水系结构;另外,设计力求保护区域乡土植物群落的完整性,优化配置,梳理出优美的景观空间(图2、3)。

(四)乡土景观的设计表达

表现形式的选择是乡土景观设计最切实的问题,设计时需将不同类型的乡土景观元素归纳、整理,分析出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手法。

在该生态农庄的规划设计中,发掘蕴含江海文化的乡土景观元素是设计基础,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景点营造,抑或是设施布置等都充分利用这一基础,营造出具有高辨识度的主题景观,使游客步入园内便能享受到氛围浓郁的视觉体验和与众不同的感观冲击。(表1)

1.传承江海文化

方案中,江海文化展示区处于临江视线较好的区域,主要用于民俗文化展示和历史脉络的梳理,如民间工艺的制作演绎、“近代第一城”文化游线以及张謇、王个簃等人文景观节点的表达等,此处可望大江磅礴东去,可体验浓郁民俗风情,突出了地方的风土和文化。

在乡土景观体验区中,依托地形原有的南北高差,添加了参与性景观的表达,使游人亲验乡土劳作。此处主要有节气广场、采摘体验园、有机蔬菜地以及水稻田等景观节点。以节气广场为例,从气势宏伟的节气柱、水景墙浮雕到两侧舒适宜人的游览步道旁植物与小品的配置,每一细节之处均体现了江海文化符号的渗入;而采摘体验园、有机蔬菜地以及水稻田则提供了最直接的通城农家体验。方案从宏观上的两大功能片区中各个节点的构思与布置,再到微观处的服务建筑风格、园路铺装做法、文化景观小品设计(图4)等多方面都使得整个生态农庄的设计与“山水神韵·江海风”的江海文化主题相协调。

表1、乡土景观元素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及运用

图5、水生植物配置效果图

图6、驳岸剖面图

2.配置乡土植物

考虑到现状用地内植物群落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与层次感,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规划了密植片林、疏林草地、阶梯农田、缀花草坪以及水生、湿地植物等多种类型,其间合理配置乡土植物,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观赏效果,实现“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设计目标。设计使用大量观花植物打造景观。

花轴,以疏林草地结合灌丛、草坪及花卉布置,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观花植物多选用本地较为常见并且花期较长的花灌木与宿根花卉,节日期间搭配使用少量时花。通过种植瓜果、蔬菜等打造可食景观,绿化造景的同时还可增加游客的农事参与。保护现状用地中生态良好的区域,在水体周边重点区域建立不同类型的植被环境,如浅水区湿地、深水区湿地等,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沿水域驳岸边界种植(图5、6),提升景观水体的自净能力,营造丰富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3.应用乡土材料

大量使用乡土材料以体现景观的地域性。乡土材料源自本乡本土,其特性适应了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材料相比更具有朴质美,能给人带来亲和、舒适的感觉。在该方案的设计中,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在建筑、小品、铺装、挡墙、护岸、标示等设计中运用乡土材料,如:青砖、青瓦、毛石、竹木、卵石等,通过传统工艺和造景手法相结合,经济环保的同时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创造出既具有乡土氛围、地域特色又具有视觉美感的乡土景观。

四、结语

运用乡土景观理论进行生态农庄的景观设计,重点在于做好自然生态的构建与乡土文化脉络的互相融合:一是应当把握场地的自然现状条件,对地形地貌、水系特征和动植物环境做分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实现场地内原条件的最大程度利用,实现乡土动植物群落的重生,构建和谐的自然生态体系;二是提炼当地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在设计中予以运用,实现节点设计的“乡土化”,促使生态农庄成为独具地方风土特色的体验场所;三是设计中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要素融合,即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元素的互相补充和渗透,在考虑打造乡土自然景观的同时,将地域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以进一步提升景观美感度和亲和度,实现“乡土”感受、精神愉悦和情感升华的统一。

猜你喜欢

江海农庄乡土
Red tourism sees boom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江海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