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黄山历史声景初探

2018-12-17许晓青

中国园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声景游记黄山

许晓青

周宏俊

声景是由近代加拿大音乐学家穆雷·谢弗(Murry Shafer)所提出的现代概念。他指出声景并非简单的物理声环境,是具有重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事物,强调人对声音的感受[1]。前景音、基调音和标志音是声景3个重要概念①。声景与视觉景观一样,成为一种可欣赏的资源。在英美的自然文学中,声音不仅能带给人愉悦的情愫,更是对人类听觉钝化的修正。因而,“自然寂静”(natural quiet)或“自然宁静”(natural tranquility)被赋予了弥足珍贵的价值。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保护地或乡村环境中将自然寂静视为核心保护价值之一,认为应保护自然寂静所带来的价值。而相应的声景研究则偏重于对影响自然寂静的噪声的管理。自然寂静也最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心灵的映射与感知。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声景的理解亦有相似之处。声景的历史价值在东亚正逐渐被人们认知。声景在日本被定义为“音风景”。日本环境省发起了一项全国100处音风景地的提名,一方面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名具有价值的历史声景,另一方面通过提名也能唤起民众对声景的认知与保护。

中国的山水审美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欣赏模式主客交融、审美欣赏主体外化和客体内化的特征[2]。基于山水审美欣赏背景的声景欣赏也具有此特点。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将自然审美的外化与道德品藻内化相结合,通过特定声环境和器具的塑造来传达社会教化旨意。在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中,声景欣赏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然界的丝竹管弦节奏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审美联想,也使得自然声音进一步被形式化。宗白华先生曾高屋建瓴地指出:“这种空间意识(审美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它不是用几何、三角测算来的,而是由音乐舞蹈体验来的。[3]” 先贤将美妙的琴声比作大自然的“高山流水”,意境的化出使得审美欣赏高度复合,声音的审美也被赋予了道德和品藻。在我国古典园林和广袤的名山风景区中不乏将听觉审美经验场所化的例证,诸如园林中的“留听阁”“听雨轩”,峨眉山的“清音阁”等,既是对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听觉审美经验的塑造。

另一方面,声景成为情绪塑造的关键因素。罗伯特(Robert J. Pheasanta)等人的研究已经证实,声景特别是自然声景,能增强人们愉悦的环境感知[4-5]。视听刺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声景舒适度会影响人们的整体环境感知[6]。声信号在对视觉信号接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7-8]。 笔者也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为例,证实了自然声音特别是鸟叫、流水声音能唤起人们正向、愉悦的情绪[9]。因而,对历史声景研究离不开声景感知以及声景所带来的心理感应的研究,历史声源特征及声景与空间的关联等研究。

黄山在几千年的山水审美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美景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被人冠以“人间仙境”的美称,并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但不同于三山五岳和其他宗教名山,黄山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的典范。从风景开发与审美角度讲,黄山虽然很早就记载于《山海经》和《水经注》中,但当时黄山的审美意识尚未正式形成。从唐至元虽已有一定的诗文、游记歌颂和吟咏黄山,使之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宗教意涵,但较大规模、较为普遍的黄山诗,尤其是黄山形象的出现是明末清初普门开山后。黄山艺术地位的奠定肇始于黄山画派,黄山画派创作的兴盛又集中于17世纪下半叶。一方面,黄山画派置身于徽州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伴随着黄山的开发建设,黄山画派和诗社的艺术巨匠们经历明清两代,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巨作,是研究明末清初黄山山水审美的重要史料;另一方面,黄山画派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黄山的审美视角。此阶段无论视觉审美还是听觉审美都具有典型性,因此,选取此阶段的文本和图像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性。

在文人骚客创作的大量黄山诗文和游记中,黄山的视觉形象极为突出,大量的黄山图像已足以为证。但在文字梳理过程中仍发现黄山文字中体现出强烈的审美通感,黄山之美不仅仅美在视觉,也美在声音等其他感官。与今日黄山游赏所强调的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不同,历史上黄山低山景区有大量的溪流、池潭、飞瀑等景点。这些美景不仅塑造了黄山在视觉上秀美的特征,也塑造了独特的声觉审美。由于黄山审美的历时性,特别是水景的减少以及今天旅游导向的变化,听觉审美正逐渐弱化[2]。

以黄山为例,基于上述基本判断,研究其历史声景,一方面有助于把握黄山历史声源,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声景感知体验;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案例以小见大地理解古人山水之乐的情趣与审美方式,为其他名山提供研究的经验。此研究虽以黄山为具体个例,但其在中国名山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而,也能为我国其他名山的研究形成借鉴。

通过综述认为,虽然国际上已有少量文献关注历史声景的价值,还原历史声景的发生背景与机制,对我国风景名胜的历史声景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10-13]。但我国风景名胜中历史声景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白,代表性的有袁晓梅等研究了广州白云山的历史声景。因此,以名山为载体研究历史声景具有较大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选取清代闵麟嗣编撰的《黄山志定本》②中艺文志所记录的黄山游记和诗文作为基础文献分析,辅以232首黄山诗对黄山历史声景进行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分析方法

本研究从《黄山志定本》[14-15](以下简称《定本》)中选取了23篇明末清初时期的游记为核心文本。辅以《定本》中明末清初的诗文、其余版本的《黄山志》和黄山诗文[16-18],包括62篇明代诗文和170篇清代诗文作为背景文献。此外,黄山图像也是本研究分析的重要史料[19-20]。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因黄山历史声景的特殊性质、声景和景观的关系,以及声景所体现出的特征,分别用三级编码(以下)的方法来记录文中所表达出的声景信息。在三级编码环节分别编码不同的词频。

1)开放式编码:编码表达声源、声环境、声音的位置;

2)轴心编码:编码拟声词(包含性质中立的助词);

3)选择性编码:编码对声环境评价的词(如:舒适、悦耳、振聋发聩等),从另一个层面讲是表达人们声景感知和满意度的词。

在分析环节,首先录入的是开放式编码的词频。对表达声源、声环境、声音位置的词进行编码。在轴心编码环节,对拟声词,特别是中立的助词编码;在选择性编码环节,对涉及感知和评价的词编码。声环境的词包括声景的位置、声景与景观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声景的感知和满意度等。

1.2 黄山历史声景特点

1.2.1 黄山历史声景声源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山是个交通不便的地方,罕有人至。明末清初是黄山旅游的繁盛时期。虽然从徐霞客的游记中不难看出黄山高山造访的不便,但山民僧俗的山居经营已经改变了黄山纯粹荒野、自然和神仙方士的性质,从不可亲近的自然之山向风景游赏之山过渡。

回顾明末清初时期黄山的历史声景,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可将声源分成自然和文化声源两大类。通过词频统计,在23篇游记中涉及18种自然声源,分别为:水声、树叶声、雨声、雷声、鸟叫声、猿猴叫声、混合的自然声等,以及一系列的人为声音,诸如人们讲话和交谈的声音、乐器的声音、脚步声、唱歌的声音等。在23篇游记中,自然声景被提及59次,而人为声景仅被提及15次,所提及的频次经统计仅占自然声景的25%左右(图1)。可见,明末清初黄山游记中自然声源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以“声源”为基本单位的词频编码和词频数量统计,泉水、溪流、潭水(尤其是白龙潭)的水声是3种被听到频率最高的声音。涉及水声的词汇频次大多在3次以上,普遍高出黄山的其他声源。因此可推断,黄山的水景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声源,其被感知的频率较高,从类型上看包括水池声、深水池声、喷泉声的混合水声、滴水声、溪流声、瀑布声以及水石相激的声音。

1.2.2 黄山历史声景与声环境

环境是塑造声音的主体,也是声音变化的载体。声景因景观特征、季节和环境位置不同而各异。一些特定的景观与声环境密切相关,从而能形成一定的声学条件和环境机制。学者在日本园林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景观特征与声景的关联性,深潭、溪涧等,每一处声环境都有自身的视觉和听觉特征[21]。通过分析认为,黄山历史声景的变化也与相应的景观特征和季节性有明确的关系(表1)。如水声与水池的深度、形状、流速有关,而瀑布的声响与落水高度和下垫面的材质有关。

黄山游记中多处描述了因环境不同而造成的声景差异。如刘大魁《黄山游记》中松谷庵的水声为:“环松谷皆山,其自四山飞瀑而下盖百数,而声响各殊,听之不穷。”“各殊”与“不穷”映衬出了听觉效果的多样性。听之不穷,可见多样性程度高。环谷皆山,所形成较为幽闭的环境,为声景的反射混响创造了奇佳的条件。再如,黄汝亨笔下的三天门:“一隘伏不称次,稍开最上则绝壁相夹,立仅容一身,风来肃肃如箭过者。” 狭窄的高空峭壁,较快的风速,成就了特殊的声景条件。除了高度和形式,景观的肌理也影响声景的形成,比如石头的造型、水流的速度、水的温度、水流的下垫面等。在汤尹宾的黄山游记中记述:“有泉焉凌寒逾温,以石宫之深不逾三尺,溢則杂涧水以去,上当有蒸气,下有沸泡从沙眼轆轆。”他用了“辘辘”这个词来形容声景效果。汤泉的下垫面,因无孔隙的特点,形成了良好的声反射和声扩散条件。再如白龙潭,“为白龙潭,水石磨戛,声甚奇”。这类奇特的声现象,在多篇游记中均有记述。水温也能创造出不同的声景效果,声音介质影响声音传播的比例。将汤泉作为一个案例,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水泡冒出时发出的声响)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

鸣弦泉是黄山一处奇特的声景观,从游记中记录了其奇特的声景。从景观物理特征看,位于黄山温泉景区,发源自云门峰,从虎头岩上行二里至鸣弦桥,可见山麓有一石横卧,长约9m,高约1.5m,石崖中空,左端略厚,状似古琴,泉水自石壁下泻,冲击此石,发出音响,宛如琴声,故泉以“鸣弦”名之(图2)。黄汝亨的《游黄山记》中记述:“虎头岩从最高石崖处而下,有石如横琴,亘十余丈,余石八九皆中虚,应泉击石,淙淙作箜篌声,是为鸣弦泉。”并有诗赞叹其似音非乐的独特效果:“却按宫商仔细听,二十五弦俱不住。”按照今天的计量单位,古游记中的十余丈大约30余米,较大的长度形成了较大的接触面积,鸣弦泉及周边的石头为中空,因而撞击能产生混响的效果。袁中道有记:“鸣弦泉,泉从峰巅下注于溪,石壁中却,瀑挂悬空,淙淙有声,殊快耳。”“中却”为向后退进的意思,因而瀑布悬空垂直而下,直接拍打横石,形成淙淙如琴瑟的声响。明代汪道昆有诗赞曰:“山头一片石,流水鸣溅溅。薰风忽相激,吹入伯牙弦。”明代许志古之诗将它描绘得更是声形并茂:“有石横卧如横琴,瀑泉激石弹清音。我携焦尾写其调,一曲未终风满林。”清代名僧释音可秉烛夜游,至此赋诗:“石崖悬琴琴最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声流出相思泪,月照风吹竟不干。”再如许楚游记所记:“又东,径入桃花源,源多异香,自成馨逸,上则风籁传空,下则泉声不断,悽驻游耳,一步一胜,得鸣弦泉,自此溯泉而上,忽颓崖倚木,径皆阻险。”鸣弦泉的声景处于嗅觉、视觉等复合感官形式的游线之中,并包含了空间变化的效果。这一变化展示了声景对空间的提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汪济淳游记中所记,游览途中先至醉石一景,听闻其声始知鸣弦泉,再进而观其雄壮之势。此外,通过扎根理论统计得出黄山的热门景点,得出一些以水景为主要景观特色的景点,如朱砂泉、丞相源、九龙潭、汤泉等③。虽仅有一处以水声命名的景点即鸣弦泉,但涉及水景的景观一般都会涉及声景。

图1 明末清初游记声源词频统计Fig. 1 The sound source words frequency calculation of tourist notes of Late Ming to Early Qing Dynasties

表1 黄山历史声景环境特征分析Tab. 1 The historical sou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 Huangshan sound environment

1.2.3 黄山历史声景感知

笔者在此前的研究已证实了声景与情绪之间存在耦合的关系。自然声景能唤醒人们的正向(如愉悦、高兴、舒服等)情绪,而人为的声音,特别是分贝较大的噪声会唤起人们的负面情绪,如烦躁、郁闷等[9]。笔者已在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声景感知实验中证实,鸟叫、流水等声音能引起人们愉悦的情绪。通过对古诗文分析,虽然还不足以判断影响黄山历史声景的因素,但可以略窥人们对黄山历史声景的感知。一些自然声音带给游人特殊的情绪,如吴目宣的游记中表达了鸟叫声带来静中闻声的感受:“去天都道中,唯松芒匝径,堂应闻寂,啼鸟数声,令人意尽。”而白龙潭带给人奇异愉悦的声景效果:“又如龙渊,嵌空如屋,激水横行屋下,澄泓碧皎,声若颤雷,石窍开通,各争奇妙。”汪济淳笔下的鸣弦泉也令人愉悦:“鸣弦泉,水声嘀嗒异涧,余末涧横石上,其音疏远如鼓瑟琴,故鸣弦称名。”

当然,黄山所带给人们的也不全是欢悦的气氛,从登山的游记中,我们也看到了黄山的肃穆、萧瑟,甚至读出思乡的情愫。如许楚笔的黄山“文殊院,有千年白猿,佝偻如老人,风日清霁,恒逍遥山脊间;或腋长啸,群谷响答,闻者不悽异”,汤尹宾“左壁一滴水淙淙如澑(溜)屋檐,坐听久之身魂凄泠”,王灼“夜中风大作,山精乱号,岩石皆欲崩裂,心神怖恐”和“薄晚,宿狮子林,遇仪徵江君丽田。江君善鼓琴,隐于山中,夜援琴为《塞上鸿》曲,其声甚悲”。吴廷简在黄山前后游记中表达了梵音给人带来的幽寂,甚至还有一点思乡的情愫——“掷钵禅院,溪边,夜从枕上”。梵音作为一种标志音(sound mark)凸显于夜空之中,作为高频音本身就能唤起旅人独特的情愫。创作的契机,尤其是孤寂游山的心情恰巧与幽寂的梵音结合,勾起“思虑清寂”的情愫。佛教气氛与梵音为黄山的声景增添了几分特殊的色彩。

1.2.4 黄山低山历史水声景

唐代因黄山诗中所记载的景点有限,由此判断主要景观类型为山景。宋人游览的景观类型较之于唐代扩大,从奇峰、云海增至池潭溪水、古树奇松、植被、动物,对奇峰的认识也逐渐增至多种类型。元朝的自然景观类型似乎较之于前朝都有所减少,但对季节景观的欣赏却是独树一帜。明朝黄山诗中自然景观类型增多,在山景方面增加了对洞穴、怪石的欣赏,水景和声景的数量明显增加,自元朝的积累以来,还增加了对云霞雨雾、朝阳、夕阳等天象景观的吟咏。生景,尤其是黄山松的吟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欣赏奇松在清朝似乎成了时尚。此外,人文旅游景点也进一步增加,人们所喜爱的景点也逐渐从自然景点转向了自然与人文并重。通过黄山游记扎根理论历时性研究认为,明末清初黄山登山路线主要有2条:第一条是从新安进入汤口,继而从慈光阁上山至天海;第二条是从仙源进入松谷庵上山至天海。通过比较研究不同画家不同版本的黄山图可知,“汤泉、祥符寺—白龙潭—鸣弦泉—莲花峰—文殊院—炼丹台—光明顶—狮子林—西海门—始信峰”这条路线是画家常走的登山路线。其中,“汤泉—白龙潭—鸣弦泉”一线,“天都峰—莲花峰—文殊院—炼丹台”一线,是画家们的必游路线,受欢迎程度最高。这其中包含了一条以水景为主要景观特征的线路:汤泉—白龙潭—鸣弦泉,给人以良好的、多样化的听觉感受。如袁中道对于鸣弦泉一带声景观的记录:“泉从峰巅下注于溪,石壁中却,瀑挂悬空,淙淙有声,殊快耳。自汤寺至此,山溪间一部水乐,俨然宾初至而丝竹喧也。”

图2 鸣弦泉(引自http://www.colourhs.com/uploads/allimg/130731/1I5203603-2.jpg)Fig. 2 Stringing Spring图3 梅清《黄山十二景》之鸣弦泉(引自http://www.wzxun.com/detail/156467.html)Fig. 3 Stringing Spring in Mei Qing's 12 Pieces of Mount Huangshan Sceneries

通过对黄山纪游图分析可知,黄山游览景观类型丰富,其中描绘山景的画面数量最多且类型丰富,包括峰、林、矼、坞、洞等不同景观。描绘水景的画面数量次之,类型也比较丰富,包括池、潭、泉、溪等不同类型。在石涛和孙逸的《黄山图》中,山景和水景的比例达到了1:1,说明当时黄山水景类的游赏在整个风景游赏中所占比重较大(表2)。

表2 黄山图景观类型分析Tab. 2 The landscape typology of Mount Huangshan paintings

由此可见,黄山图中水景游赏较之于今天更为丰富,除了温泉外,还包含了池、潭、溪等其他类型,并且“汤泉—白龙潭—鸣弦泉”一线是最受欢迎的旅游路线之一。在这段游记中至少记录了3种水景——泉、瀑、溪。此路线中水的种类非常丰富,声音相互交错,如同“山间一部水乐”。描绘水景的画面数量次之,类型也比较丰富,包括池、潭、泉、溪等不同类型。声音之间相互交错,形成共鸣。以黄山图创作最盛者梅清为代表,他所创作的黄山图中,鸣弦泉是一个较为频繁出现的题材。以其中三开鸣弦泉为例,鸣弦泉景观奇特,声音清脆悦耳。在梅清单开《鸣弦泉图》中题跋为:“山头戈依听流泉,湘浦飞声入五弦,芳菲因徽奏仙乐,一斋分韵到尊前。”在梅清《黄山图十六景》 鸣弦泉一开题跋中[22]:“鸣琴泉为造物最巧,主景以揽松图写之,无可传清音耳。(图3)”在十二开《记游图册》[23]中鸣弦泉题跋为:“鸣弦泉有石梁横其前,泉声淙淙,依稀丝竹喧奇观也。”从游览位置(即点景人所在的位置)的选择与声景的关系看,鸣弦泉声景处于主景地位,横石清晰可见。点景人所处的位置能清晰地看见鸣弦泉的整个格局,并长时间静听水声,亦能产生丝竹喧奇观。此外,从其他黄山图及题跋的判读中,亦有对各类声景的阐释,如孙逸的半夜听哑哑:“雌鸟所栖处,城南孝义家。月明双满树,夜半听哑哑。” 查士标山静听松涛:“山静闻溪声,松涛隔岸起。日常如小年,时有外人至。”梅清听苍松翠壁瀑声奇,“苍松翠壁瀑声奇,六月来游暑不知。仙子真踪无处觅,白龙潭上立多时”。

2 结语

总结起来,黄山的声景研究较之于视觉研究相对滞后。声景的研究无论从今天的保护管理还是历史维度中都并未得到关注。本研究从历史理论的角度研究黄山,对理解黄山历史声景以及对今天的声景有一定的意义。黄山历史声景中,自然声景占有主导地位。历史声景的塑造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受到地形的高度、宽度、季节、气象、温度等条件的限制。环境与声景的关系在游记中得以丰富记述。声景的特征不仅引起了人们愉悦的感知,特殊的声景如梵音也引起了旅人思乡孤寂的情愫。与现代黄山的游览格局不同,低山水景是黄山历史上风景游赏的要点和重点。低山水景尤其是水声景的多样性是黄山历史上创造多样化水声景的重要载体。今天的大众旅游路线则偏重于黄山的山景和天景,即具有视觉景观价值的峰林地貌和云海天象。因而,对低山水景尤其是水景所产生的声景效果应重新重视,识别其宁静程度、多样性价值,予以适当的保护措施,设置适当的展示和解说教育场所以传达黄山历史声景的美学价值。

致谢: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黄晓老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注释:

① 基调音被理解为背景音,常常与环境交融在一起。前景音又被理解为信号音,常常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地标音被理解为环境独特的声音。这3个概念的提出使得声音、声场与空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② (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卷四,艺文志中(游记二十首)·卷五,艺文志下(游记十首、书启十首)。此版本是收录最全的黄山志,文献的选取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③ 热门景点为:祥符寺、云林、天都峰、朱砂泉、丈人峰、石髓、白鹤、炼丹台、枯树、紫翠林、三十六峰、峭壁、悬崖树、丞相源、九龙潭、莲花峰、轩辕峰、汤泉、散花坞、步仙桥、饮江虹、浮图、翠微峰、青鸾峰、炼丹台、石人峰、钵盂峰、鸣弦泉、停雪石、三十六峰、莲花峰、汤泉、莲花庵、赵州庵、一线天、光明顶、石鼓峰、始信峰、玉屏楼、卧龙松、炼丹峰、接引松、迎客松、扰龙松、狮子峰、洋湖、布水峰、散花坞、皮蓬、桃花峰、石床峰、浮丘峰、月塔、西海门、白砂矼、拱坪松、鳌鱼峰、云外峰、鲤鱼背、桃花涧、云铺海、品字松、佛掌岩、仙猿洞、横石岗、飞来峰、丹霞峰。

猜你喜欢

声景游记黄山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原理初探*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黄山日落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