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景名取名方法探析
2018-12-17张丽
张 丽
金荷仙*
楼宇青
寺庙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1]。其属于公共园林,常位于风景秀美之地,具游览、观光功能。宋赵抃有诗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寺庙园林以其优越的地理优势,融合佛教思想,营造了“沉浸式”的文化景观。
周维琼等从寺庙的宗教性、人文性、景观性和自然性4个方面阐述寺庙园林景观结构[2];李新建等以苏州工业园区重元寺重建规划为例,总结出寺庙园林的规划设计应注意因地制宜及其所蕴含的佛教文化[3];黄杰以云台寺佛教文化旅游区规划设计为例,用传承与融合相结合方式,使历史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设计三者相融合[4];王振东从文化品质、布局和植物配置等方面,阐释了闽浙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组织及园林造景手法[5]。
以上研究对于寺庙园林的保护与重建,关注其周边环境与宗教文化意韵,具有重要意义。
1 寺庙园林相关研究进展
1.1 对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运用探析
金荷仙等从儒道佛对待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及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4个方面,研究园林艺术、寺庙文化与植物的融合[6];邵燕等认为寺庙园林意境的表达可从植物景观感受,空间组合及匾额、楹联或建筑的名称来体现[7];仇莉等以北京、浙江宁波寺庙为例,总结寺庙中植物景观营造手法、氛围及其植物种类的运用[8];王蕾从与佛教相关的植物、人为赋予特定含义的植物和以佛命名的植物三方面,总结寺庙园林造景植物类型及运用[9]。
1.2 美学、禅宗等思想对寺庙的影响
刘海以普陀山双泉禅院为例,论述禅宗佛学思想及禅宗美学在园林中的应用[10];李冬梅认为传统宗教哲学体现在寺庙园林的选址、建筑布局、意境表达、植物配置、山水布局5个方面[11];赵鸣等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外来佛寺建筑相融合而形成中国寺庙特有的建筑形式,肯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对寺庙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12]。
综上研究发现:自然植物景观及人文内涵2个方面,贯穿寺庙园林且为人关注,是寺庙园林的重要部分。作为点睛之笔的寺庙园林景名也应围绕自然山水与宗教文化展开。
图1 灵隐寺平面图(改绘自底图https://www.douban.com/note/520971955/)图2 天童寺平面图(严明绘)
2 寺庙园林景名的取名方法
景名研究多集中于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侧重对景名用典研究[13-14],对于寺庙园林的取名方法研究较少。景名,由景及情,感于心而外化为字,眼前之景不仅是实物呈现,更是人们心灵共鸣。于古人,园林并非纯形式美的事物,是由山水花木、楹联匾额,物质与精神构成的双重栖居地[13]。正如《红楼梦》所说“偌大景致,若是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 也断不能生色……”,景名是景观特色的凝练,传达着诗情画意[15]。
遇琦总结景名命名的3种方式:功能类型、景观特征、意境联想,达到对园林设计的初步构思[16];艾定增认为景名要与意境相结合,使景观富有深意[15];方茜指出可按景名的模式结构和通名的物象属性对景名进行分类[17];詹朋伟认为景名可分为:描述、记录、象征、表意4种类型[14];徐萱春认为景名与景观可分为“写实与象征”2种类型[18];金荷仙等将景名分为“具象”“意象”两大体系[19]。
园林学者对景名的研究都涉及具体与抽象,主观与客观范畴。景名是对环境、意境的综合统筹,通过景名的解读,可使游人更好地理解景观及其意境。
景名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本文把景名的命名方法分为“具象”和“意象”两大体系,能较好地归纳景名分类而不重复、遗漏,将寺庙园林景名与寺庙园林的特点结合,再细分小类,探讨其特点在景名中的体现,使之能更加全面地涵盖各种不同景名类型。
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寺庙园林中的佛寺园林,为使研究具有典型性,并保证景名的丰富性与知名度,本文选取了“禅宗五山”:浙江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和“中国十大名寺”,“中国十大名寺”因说法不一,评定不明确,因此本文收集不同版本的“中国十大名寺”,并选取河南白马寺、河南少林寺、河南大相国寺、江苏寒山寺、江苏大明寺、江苏栖霞寺、江苏金山寺、河北隆兴寺、福建清净寺、福建南普陀寺、拉萨大昭寺、北京卧佛寺(十方普觉寺)、青海塔尔寺、浙江国清寺、江西东林寺、陕西法门寺、西藏扎什伦布寺22座寺庙为研究对象。
3 寺庙园林景名取名方法探析
对其主要景名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寺庙园林景名命名方法“具象——自然山水为其形,意象——宗教、文学为其韵”,以形载韵,由韵传神。周边山水自然及其宗教文化的浸润,自然与文学结合产生哲理禅趣,使得寺庙作为宗教传播载体,更增添其意境。
将22座寺庙的景名分为“具象”“意象”两大类及若干小类,汇总成“寺庙园林景名汇总表”(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具象”占命名的30.5%,“意象”占69.5%,其中赋予宗教思想的取名占寺庙园林景名的57.1%,可看出寺庙对于其文化的注重;自然山水与文学能够赋予寺庙更深层次内涵,增加其意境,因此在取名中所占比重也较高,分别为30.5%和12.4%,营造了良好的园林体验。
寺庙园林包括宗教活动、生活供应、前导和园林游览4个部分[20](图1、2)。前导部分结合山石、溪流、植物,曲折通幽,营造古寺静深,点缀佛教、文学元素起到“起承”的作用,景名多与山水自然、宗教及文学相融合;宗教活动部分是寺庙的主体,供人礼佛、传授佛道,取名多与宗教文化相关,使人置身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中;生活供应部分为寺庙僧人生活起居之地,偏居一隅,庭院仿自然山水风貌,体悟内心的恬静,景名以山水自然为多,寓禅于理;而园林游览部分是宗教活动部分与自然的过渡,不仅包含佛教元素还有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加之文人的题刻,使景名有了山水自然、宗教文化和文学的三重特点。
表1 22座寺庙园林主要景名汇总
3.1 具象
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选精舍,尽山林之美”,开创寺庙园林之先河[5]。寺庙常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之中:群山环抱、水泽万物,寺庙建筑充分因借自然,“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或筑于山巅,或临于水岸[2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或依山傍水,或隐于山涧,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清泉、奇石等自然要素,堂、阁、佛塔、碑石题刻等寺庙建筑点缀其中,因地制宜[10]。《园冶》相地篇指出:“涉门成趣,得景随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增添园林意境。而处于城镇、远离山林的寺庙园林,在院墙内仿自然山水[3],都说明山水自然于寺庙园林具有重要影响。
段玉明认为,宗教文化(宗教场力)是通过2个过程来完成的:一是以佛象、佛事、寺院等象征性空间为主体的“宗教化过程”;二是以寺庙文化为契机的“文化过程”。以“场”感人,是强制,而以“情”动人则是启悟[22]。人们在欣赏寺庙及其周边景色时,不仅是眼前之景,更有意韵深刻的哲理思趣,从中冥想顿悟,返璞归真,体悟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即山水自然为其形,宗教、文学为其韵,以形载韵,相互融合。
3.1.1 山之写意
“深山藏古寺”为躲避尘世,寺庙常起于山中,以山为名的景名占寺庙景名的3%。于山中静谧处赏景参禅,山林环境对于寺庙尤为重要(图3)。山峰因形态常被人称赞,自成一景。山峰有形,以峰为名,人赋其意,为景。如“飞来峰造像”(图4)“鄮峰草堂”,以峰为名,夸赞自然之美供后人瞻仰,并可标榜自身。
山中美景,融合禅学、诗词意境而成另一意境,如“平山堂”(图5)取“远山与此堂平”之意,“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园冶》“借景篇”曾道“高原极望,远岫环屏”,描绘在平山堂登高望远,诸峰收于眼中的壮美景色。
3.1.2 水之清灵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水为载,容万物。“水利万物而不争”,禅语曰:“善心入水”,水中禅意使得水与寺庙密不可分,二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以水命名的景名占9%。
“冷泉亭”“冽泉”“中泠泉”用“冷”“冽”“泠”描述水之清冽,“泠”同时有水滴降落之意,运用通感,联想水声“滴答”,更为形象;“春淙亭”“听涛亭”以入耳的淙淙水声、涛声述水,不同心境的人感悟不同;“江天一览亭”描述眼前所见风景,给人以壮阔的画面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水月楼”“水月亭”,水与月的组合,更添虚幻之境。
景名中还有不少与诗词典故有关。如“壑雷亭”(图6)取自苏东坡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浙江国清寺“鱼乐园”石碑为董其昌在国清寺梦遇仙女有感所题。
3.1.3 日月风光之润养
日月星辰、风霜雨霁“润万物而不言”,正如“禅学”所宣扬的,此类命名方式占景名的8%。以此为景名,得到启示,如“霜钟阁”“霁用轩”“夕照阁”,这些自然的风霜雨霁、日升月落、四季变迁都有其轮回轨迹,于不变中感受自然之变,方能悟得理。在佛学中,“云”代表佛法的相,佛祖降临,总有五彩祥云显现,有祥瑞的意思;“月”皎洁,佛教所提倡的人性需皎皎如明月,追求高洁的品行,因此“云”“月”2个物象使用较多,如“集云轩”“望月台”“云根风月亭”。
3.1.4 植物之静美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23]。与佛祖有关的植物常被作为佛的化身而为信徒所崇拜[24],形成了特有的佛教植物,如佛教的“五树六花”。以植物命名,既赋予寺庙以生命力,又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也是自然山水中最为重要的命名方式,占10.5%。
寺庙中多以“莲花”命名,如白莲池、莲花洞、莲香室。西方极乐世界中,“七宝池……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法……(《阿弥陀经》)”,且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与佛的品行互相契合,为佛教所尊崇。“竹”作为佛教的“法身”,是“空”和“心无”的体现[11],以“竹”为名的景名多与“修”连用——“修竹轩”“凤岗修竹”,佛教主张修行养性,以“修”自律,以“竹”标榜,而达到更高境界。松因其坚韧挺拔的品行,常植于寺庙,“深径回松”“松光斋”“古松堂”,使得寺庙的意境更加深远、悠长。茶给寺庙带来收益的同时,“茶文化”也为寺庙增添声名底蕴,如径山茶传到东瀛,演变发展为“日本茶道”,有景名“茗品居”可窥见一斑。
图3 灵隐寺山图(清·孙治初《灵隐寺志》)图4 飞来峰造像(周兔英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寺庙中一般用“花”泛指植物,如雨花堂、雨花殿。佛教注重因果循环,因植物一般是先开花后结果,花为因,果为果。佛经里说,“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庄严”[25]。供花之因,得佛之果。
3.2 意象
佛教作为宗教,独特的文化支撑使之产生特有的佛教用语及典故;世人于寺庙寻找心灵寄托,以求平安喜乐,因此在取名中常用福禄吉祥的词汇;而文人骚客与寺庙的联系也甚为紧密,于寺庙中参禅悟道,留下了许多思想踪迹……使得意象成为寺庙园林景名的组成部分。
3.2.1 佛教人物之铭刻
佛教中有佛祖、菩萨,供礼佛者朝拜。殿堂作为寺庙的主体区域,取名以佛教中的活佛、菩萨等为主,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增添庄重肃穆之感,占景名的40%。为突出佛祖尊崇的地位,供人虔诚膜拜,以“殿”为建筑形式出现较多,如“大雄宝殿”“天王殿”。《说文古本考》云“殿,堂之高大者也”。形体高大、地位显著,高大的建筑被称之为“殿”;而如“达摩堂”“六祖堂”“罗汉堂”“鉴真纪念堂”等直接以得道高僧的名字或法号命名的建筑,则以“堂”为建筑形式;佛陀作为觉悟真理者,也常出现以其为名的景名。佛陀在世时,人们以佛陀为中心;佛陀涅槃后,人们就以埋藏佛陀舍利的塔为精神中心,成为佛陀的化身[26]。
3.2.2 佛学用语及典故之意
佛教传达了其特有的宗教文化、普世观念。佛教提倡慈悲、渡人之心,寺庙园林景名如“接引殿”“大悲阁”,向世人传达济世为怀、普渡众生的理念;“放生池”“功德池”,宣扬了佛教希望引渡人们向善、慈悲为怀,表达出佛教戒杀护生思想,对佛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此类景名占17.1%。
佛教作为宗教,会出现一些专有词汇,如“转轮藏阁”“妙高台”“楞伽台”“阿兰若处”“兜率陀院”“香积寮”等,在寺庙中具有特殊含义。“转轮藏阁”指收藏经文的书架,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妙高台”“楞伽台”都为古印度神话的名山,前者取梵语“须弥”之意,为佛教世界的中心,后者指远不可及的大山;“阿兰若处”指寂静处,适合自我修行,反省内心;而“兜率陀院”则是弥勒菩萨的弘法度生之处;“香积寮”指僧人的饭食而成为僧人食堂之名。
寺庙作为得道高僧讲经授业的场所,一些轶事以景名的方式记载:“出木池”为建东林寺之初,木材匮乏,山神语:“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于殿前水池中涌现木材而得名;“运木井”则因灵隐寺被火烧后,济公在净慈寺做法运木于灵隐寺而被赋名;少林寺“立雪堂”又称达摩亭,是二祖慧可于雪地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之处。
3.2.3 福禄吉祥、哲理思趣及文学之韵
佛教中有一些寓意“吉祥善庆”的词语,这也是寺庙园林能广结善缘的一大原因,如“福德桥”“富贵堂”“慈寿塔”“延寿堂”“万寿塔”。
佛教提倡自我修行,加强心境,达到心内平静,如“洗心池”“净业洞”“清心亭”“印心石屋”;“明镜湖”“彩虹明镜”“宗镜堂”中“镜”这一词的运用,表现出佛教欲使世人自省内心,不断完善自我修养。
景名融合禅学、诗词意境,从静谧的自然中顿悟,体会人生,如“海不扬波”。诗句的运用让景观变得更有深意,如“更幽亭”取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景名也有为纪念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更添寺庙的沧桑和韵味,如“胭脂井”是后人为汲取陈朝教训而建;“豁蒙楼”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其门生杨锐修建。
这些具有文学意境的景名既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又在无形中增加了文化底蕴,是寺庙园林景名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占景名的12.4%。
4 结论
从景名取名角度,运用具象和意象的方法看寺庙园林,并结合其特点,发掘寺庙园林的独特魅力,从中发现寺庙园林的周边山水自然及宗教文化的浸润对其具有很大的影响。总结寺庙园林中佛寺景名取名可知以下几点。1)山水自然为其形。寺庙园林选址喜择山水优美之地,以景入园,在加深意境的同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感悟得道,景名是其重要的外化途径。2)宗教文化为其韵。寺庙作为宗教传播的文化载体,其形成的文化场力,是寺庙的核心存在。3)佛教物外超尘的思想加上文人思想的浸润,为寺庙景名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三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1]。佛教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与儒学道学相调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佛学”思想,其思想文化渗透于寺庙园林的营建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文化。
中国园林以悠久、独特、优秀的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以传承和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为使命[27]。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分支,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值得更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寺庙园林景名与其“沉浸式”景观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丰富了人们的游寺体验,其营造的幽远意境使得佛学禅宗的哲理意趣浸润于寺庙,于无形处,达到对佛教文化的宣扬。
图5 平山堂(项穆之,手卷局部)图6 壑雷亭(引自http://ori.hangzhou.com.cn/content/content_6675348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