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创作风格研究
2018-12-17徐悦
徐 悦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是其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首。在音乐风格上,这首作品清新、自然、脱俗,给人以幸福感和希望;在结构上,贝多芬第一次打破了小提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局限,扩充至四个乐章,使得这首作品结构层次更加清晰,音乐表现手法更加丰满、细腻;在演奏技巧上,要求清晰的区分跳弓和顿弓的运用,要求更好的控制右手运弓与左手的协调,以更好的达到其音乐表情术语中强音的理想效果。因此,研究和分析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不仅可以了解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及其性格特点等一系列因素,还可以更好的掌握贝多芬不同时期作品的演奏风格与艺术特色,对于提高自身的小提琴演奏技术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对该作品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风格的研究分析,为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贝多芬艺术生平简述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从事于宫廷音乐工作。祖父曾担任宫廷乐长,父亲是一名男高音歌手,而母亲则是一位饱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厨师的女儿。母亲的过早离世使他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暴力式的摧残使他的一生充斥着坎坷与不幸,幼年时期的贝多芬因父亲经常醉酒的家暴导致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倔强、深沉的性格。成年后的生活经历亦充满坎坷和沧桑,使他的音乐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敢于抗争的英雄主义,这种精神在他的《英雄交响曲》与《命运交响曲》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贝多芬使古典音乐的思想感情和风格得到了更加完美的体现,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使古典主义音乐风格逐步向浪漫主义风格演变,开始在创作手法上突破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引子的运用,呈示部的不反复,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的充分独立性,以及尾声的运用,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局面,并对19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贝多芬作品之伟大,在于他是一位为人类进步、为被压迫民族自由而斗争的伟大战士,他是一位用音乐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世界和平而呐喊的伟大先驱,他音乐中深刻而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哲理性的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分析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较为规整,注重作品的均匀和协调,没有太多的炫技和自由发挥部分,贝多芬的这首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也不例外,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重紧靠作者的写作原意,忠于乐谱,演奏者可根据乐曲音乐的走向来表现渐强与渐弱,使作品演奏出来的效果不那么平淡。
笔者根据自身对于演奏技巧的把握,以及对多位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探究分析,将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总结如下:
(一)呈示部
谱例1
呈示部(谱例1)中主部主题中第24-42小节:第24-25小节连续的一组渐强的双音,第一个音虽最弱但是演奏音的实际效果却不能虚,虽说音乐中的表现有弱甚至是极弱,但是发出的音效仍然要实在,这就靠右手运弓的控制。此时,演奏者演奏弱音时可以选择上半弓,弓子最轻的部分来演奏,同时弓毛稍侧,用最小的压力和最少的弓毛来演奏便可以达到弱音的效果同时奏出的音效又会实在很多。在演奏36-49小节中,连续的几组突强音的出现要做到有力度而有冲劲,用右手食指勾住弓杆并微微施加压力做出音头,同时加快运弓速度即可做到突强的效果。41-42小节中五个四分音符要用顿弓演奏出来,两个音之间要奏出似断非断的感觉,每个音的音尾部分可以利用右手自然的惯性来做出滑翔,不要有太多的人为控制直至完整的演奏完一个四分音符。
(二)展开部
谱例2
展开部(谱例2)中从99小节至116小节,此段要演奏的激昂而又有力。其中第112-115小节中有突强的双音涵盖其中,演奏此小节双音的突强效果时要特别注意力度要比单音突强演奏的轻盈一些,所以运弓也不要太紧靠弓根部分。否则会使人听起来会有死板拖沓的感觉。
谱例3
展开部中第133小节(谱例3)是由三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五连音组合而成,在一弓内表现出17个音并且达到渐强的效果,所以在演奏前两个十六分音符时要用最少的弓段演奏完成,这样可以给剩下的音符留有足够的余地来表现渐强的效果。
(三)结束部
谱例4
结束部(谱例4)的第244小节中,休止八分音符后的第一个音虽然原谱标注有“f”强音的记号,但是演奏时注意不要出现音头,这时右手的运弓可以抬起,先在空中运弓一小弓段,然后通过惯性自然的落到E弦上,加快弓速做出强的效果。在246-247小节中,第246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要演奏出四分音符跳音的时值,短促而有力。第247小节最后一个音,虽然标有跳音的记号,但是作为结束音,笔者认为其音的时值最好拉满一个四分音符,使其有充分的结束感。
三、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研究分析
(一)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作品编号为OP.24,全曲共有四个乐章。17到18世纪的欧洲正处在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浸润到了贝多芬的思想中,此时的贝多芬已经31岁了,日渐严重的耳疾并没有磨灭贝多芬对生活的期望与热情。正如他自己所说:“艺术家是一团火,他是不哭的。”高尚的艺术情操使他谱写出这部充满如春天般希望的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并不全是小提琴为主,钢琴与其是并驾齐驱的地位,犹如交谈默契的知己,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的标题“春天”并不是贝多芬自己拟定,而是后人根据作品表达希望、温馨而富有幸福感的音乐风格所命名的。这首作品清新、自然、脱俗,给人以幸福感和希望。这首“春天”小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早期的一首作品,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贝多芬第一次打破了小提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局限,扩充至四个乐章,使得这首作品结构层次更加清晰,音乐表现手法更加丰满、细腻。
(二)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据记载,国内外史学家和音乐评论者们把贝多芬的作品和创作风格大概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02年以前),中期(约1802-1815年)和晚期(约1815年-1827年)在贝多芬的创作早期,他开始了古典音乐的创作学习,并受两位老师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从以上说明来看,贝多芬小提琴第五号奏鸣曲属于他第一时期的创作作品,但是,这首作品处于早期中的末期,所以略显现出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作品的思想也略显成熟的特征,同时在奏鸣曲创作的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与改变。
贝多芬于1792年12月从他的故乡波恩移居到了维也纳,这首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他在维也纳时所创作的。他的这首作品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处于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时期。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宣扬了人道主义也深深打动了贝多芬。贝多芬非常信仰人人平等这一理念。
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风格也开始具个人的独创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构成了贝多芬这个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的强烈的感染力和气魄。他的音乐更讲究尖锐的情绪对比,更具有顽强、热情及高度的紧张感与兴奋度,并有着巨大的高潮,同时也具备温柔典雅且充满希望的歌唱性特征。
四、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艺术处理
演奏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要注意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具体的艺术处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贝多芬早期的创作处在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要求严格按照作曲家的原谱进行演奏,这就要求在艺术处理方面细致研究乐谱当中的表情记号,认真处理作曲家所想表现出的各个表情术语的实际效果。
贝多芬的作品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认真把握贝多芬作品的内涵,从和声功能的走向入手,以更好的把握整首作品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性的表达。
贝多芬在继承和发扬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大胆的加入了很多个性的创新,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大门,这也就要求演奏者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中,要在把握古典主义音乐演奏风格的同时,适当的加入浪漫主义音乐的演奏处理,这样才更加符合贝多芬音乐的独创性和思想性。
五、结语
笔者在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的学习和演奏中受益匪浅,通过自身的演奏以及探索和研究,对贝多芬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笔者也希望通过此次探究,凸显出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促进贝多芬小提琴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好的融入到小提琴学习和演奏中去,为小提琴演奏艺术增添更多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