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市2017—2018年度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报告
2018-12-15李鹏刚
李鹏刚
通过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探索提高我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我市小麦单产途径,为我市小麦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概况
彬州市地处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地带,属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本试验设在彬州市新民镇太厢村保护性耕作对比试验田,面积5亩。东经108°07′51″,北纬35°09′9″,海拔1207 m,年日照时数3298.8 h,年均气温10.1 ℃,有效积温(≥10℃)3636.4 ℃,无霜期180 d,年均降水量582.3 mm,且57%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土壤为黑垆土,地势平坦,无灌溉条件,肥力均匀一致。供试土壤0-20cm的主要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3.8 g/kg、碱解氮45mg/kg、有效磷15.36 mg/kg、速效钾152.0 mg/kg。
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该试验共设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传统方式种植小麦(ck)两个处理,前茬作物均为小麦,面积分别2.5亩,供试品种为西农928。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就是在小麦留高茬收获后及时用深松机,配套130马力拖拉机进行深松作业,9月16日用2BMQF-6/12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施肥量为尿素40公斤/亩,高磷50公斤/亩,播量为12.5公斤/亩,播种行距为26cm。传统种植小麦(ck)就是在小麦收获后进行深翻、旋耕、整地,播种小麦,施肥量为尿素25公斤/亩,高磷50公斤/亩,磷酸钾(K2O50%)10公斤/亩。9月16日用播种行距为17cm的普通条播机播种,播量为11.5公斤/亩。春季小麦返青期对传统种植小麦(ck)追施尿素7.5kg/亩。6月24日每个小区取6个1㎡点,采样考种计产。
在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试验各处理小麦的生育期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生育期内调查记录倒伏、病虫害发生情况;乳熟期对试验各处理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株高等植株性状进行了调查;收获后对千粒重、实产等项目进行考种。
收获后对试验田块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等养分含量进行了化验测试。
二、结果与分析
1.产量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亩产509.4公斤,比传统种植小麦亩增产28.4公斤,增幅5.9%。详见表1。
2.生物学性状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亩基本苗14.9万,比传统种植小麦(ck)减少0.7万/亩,单株分蘖4.9个,比对照增加0.2个,三叶以上大蘖3.1个,比对照增加0.1个,主茎叶龄比对照增加0.1个,冬前总茎数73.01万/亩,比对照减少0.29万/亩。春季单株分蘖6.1个,比对照增加0.2个,春季总茎数90.89万/亩,比对照减少1.15万/亩。详见表2。
3.产量结构分析
由表3可知,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亩穗数36.8万,比传统种植小麦(ck)亩穗数偏少0.6万;穗粒数33.1粒/穗,比对照增加0.7粒/穗;千粒重49.2克,比对照增加2.5克,产量509.4公斤/亩,比对照增加28.4公斤/亩。
4.土壤养分情况分析
由表4可知,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田块有机质含量15.6g/kg,比对照田块增加1.8g/kg,碱解氮46.1mg/kg,比对照增加0.5mg/g,有效磷17.01mg/kg,比对照增加0.69mg/kg,速效钾154.0mg/kg,比对照增加1.4mg/kg。
三、结语
1.该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个体健壮,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单产提升。
2.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容易造成小麦播种深浅不一,出苗稍差,在播种时应适当增加播量,确保田间出苗。
3.由于保护性耕作中秸秆腐熟时需要一定的氮元素,因此在种植小麦时,基肥要適当增施氮肥,避免秸秆腐熟时和麦苗争夺氮肥,出现黄苗死苗现象。
4.由于秸秆中带有虫卵、病菌体,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所以保护性耕作的田块,应切实抓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5.该试验在我县第一年实施,试验结果有待下一年继续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