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北方农业影响

2018-12-15辛月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气候变迁竺可桢垦区

辛月

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黄河中游的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地带。且森林地带兼有若干草原、草原中也有森林茂盛的山地。根据森林变迁的特点,将其分为西周至战国、秦汉至北朝、唐宋、明清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四个时期。史念海教授认为从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以木柴作燃料、伐薪烧炭这些旧习气对森林破坏是非常普遍且严重的。更应注意的是,凡是在缺乏薪炭地方推广造林,首先应该解决当地居民日常做饭取暖所需薪炭的供应问题。其次对森林破坏和黄河一些支流清浊的变迁做进一步阐释。一些河流附近近年滋生若干森林,有些上游森林受到破坏,因为是石质山坡,侵蚀不显著,所以河水不至于变浊,地理条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倪根金利用汉简材料,探讨汉代垦区的林业状况,指出垦区曾拥有一定规模的森林资源;不仅植树而且十分重视保护;同时存在过度砍伐,林木利用广泛。通过多方材料分析,提出因毁林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是居延垦区衰落的根本原因。他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论述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农业经济衰落的影响。认为气候变迁也是造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重要推力之一。

王子今对两汉时期几种作物种植农时的历史比较,可知西汉早于东汉,秦汉时期气候由暖转寒,正与移民运动的方向由西北而东南的转变表现出大体一致的趋势。考察机动性甚强的草原游牧族的活动,不能忽视气候因素的作用。王鹏飞指出历史上二十四节气“惊蛰”在“雨水”之前,“谷雨”在“清明”之前,由此对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颠倒作了研究,发现这是古人因气候有所变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并由此推论了我国古代气候的变化。

陈桥驿指出:康、乾以来,随着玉米和番薯的先后传入,浙江省内大量人口拥入山区,面随着人口机械变迁而来的自然增殖又导致人口数量的猛增,为了养活突然增加的大量人口,只好不断扩大垦殖,增加粮食产量,这便造成了山区植被的彻底破坏和水土的大量流失。陈桥驿认为,这一不幸的恶性循环,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至今日,在全省范围内,都还在不同程度上为一时期的破坏支付着代价。康、乾以来浙江山区所发生的这种情况,对我们今天在广大国土上治山治水,如何正确处理好人口限制与生态平衡间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教训。

竺可桢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冬寒是否为水灾之预兆》用民国廿五年冬季各地降水量、温度表得出相关系数,以长江下游而论,冬天的寒冷和次夏雨水的丰盛是不相干的。冬春的奇寒,不能影響到今夏霉雨两期的雨量。这是两种事,不能混为一谈。同时他认为气候变动的规律,一直是作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盘旋,在地质时代如此,在历史时代也是如此。经过解放以来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和地理调查,证实我国许多地区如华北、东北、华东、以及天山、祁连山等地,有三个或更多的冰川和间冰川时期。我们现在还处在第四个间冰川时期。这一时期气候仍然有波浪式的小起伏。西欧在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六朝、南宋和清初时期温度均较现时为低,两汉、唐宋与现时相仿,而在春秋以前则温度较现在为高。气候变动是普遍性而且具有一定规律的波动。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作直线式的下降或上升。

北纬35?是气候转变的分界,北纬35?以北由干燥转向湿润;北纬35?以南由湿润转向干燥;及气候干-湿转变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和5000年前日本的气候转折。王绍武分析了历史学、考古学及古气候学的证据.证明2200一2000BC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均发生了向干旱转变的气候突变.这次突变以中纬度普遍的变冷为背景,是全新世进入大暖期以来的一次强冷事件. 2000BC前后中华文明在中原以外有广泛的交替,而中原龙山文化演变为二里头文化.2070BC建立了夏朝,揭开了中华文明的纪元。研究表明,热盐环流(THC)的变化可能是气候突变的直接原因.

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演化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频繁的气候突变也确实在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念海.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J].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8.

[2]倪根金.汉简所见西北垦区林业——兼论汉代居延垦区衰落之原因[J].中国农史,1993(04):50-58.

[3]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考古,1988(01):292-299.

[4]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02):3-19.

[5]王鹏飞.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01):105-112.

[6]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J].中国社会科学,1983(04):207-217.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01):15-38.

[8]竺可桢.冬寒是否为水灾之预兆[J].气象杂志,1936(04):179-183.

[9]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J].气象学报,1962(S1):275-288.

[10]安田喜宪,刘绩生.五千年前的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J].世界科学,1991(02):40-42.

[11]王绍武.2200-2000BC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J].自然科学进展,2005(09):1094-1099.

猜你喜欢

气候变迁竺可桢垦区
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
求是前行的竺可桢
气候变迁或成人类最大安全威胁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
伊犁垦区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