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
2018-12-15王雨
摘 要:土地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革命中心得到转移。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教育问题进行探析,对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要明确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最后,注重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
关键词:土地革命;农民问题;毛泽东;乡村振兴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但是,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复杂的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由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革命力量破坏严重,毛泽东带领部队走上了井冈山,从此开辟了我国土地革命的新时期。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农民的问题的探析,能够使我们追本溯源,对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
意义。
1 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在不成熟阶段产生了理论上的困惑。中国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成为当时必须直面回答的现实问题。在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革命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活动均已失败告终。党的力量大大削弱,革命危在旦夕。八七会议的召开产生了重要作用,打开了新的一页,此次会议在总结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在农村地区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懂得了“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2]因此,毛泽东带领工农武装力量走上了井冈山,在农村找到壮大自己的依靠力量,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武装斗争,是由党领导的农民战争;土地革命,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民最切身的土地问题,以此激发农民参与革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得以巩固和壮大,并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向农村,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革命的力量得以壮大,有效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至此,中国未来革命的基本方向得到确定:发动人民群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
道路。
2 农民的土地问题
一直以来,土地问题都是农民问题的核心。不论何时,要想把农民的力量都汇聚起来,要在农村扎根并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首先就得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生活的全部,如何正确地处理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适合当时国情的土地政策。
1927年,中共中央发出《目前农民运动的总策略》,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的阶段”。随后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通过农民暴动的方式来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同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上强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决定调派富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到各重要地区领导农民起义。此外,还要组织工农革命军队,通过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党对土地革命路线的基本思想确立。随着土地革命的发展,毛泽东根据之前的斗争经验,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重要法案。1933年6月,《关于实行土地登记》的颁布,表明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被中央政府认可。
相比较早期党的领导人,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对农民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所以他能坚守自己的立场,抵制错误的路线。1931年共产国际发出“加紧反对富农”的指示。1933年毛泽东制定了“削弱富农”的政策,“对地主取消灭的政策,对富农则取削弱的政策。”[3]通过在斗争中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积累了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经验,为此后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思路。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他指出:“土地斗争的阶级路线是,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与消灭地主。”[4]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过程上逐渐形成了更加符合革命实际的土地革命理论,而土地问题的正确处理,不仅获得了农民大众的广泛支持,也为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农民的教育问题
在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革命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偏远地区,面对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政治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和开展革命斗争需要,提出对农民进行无产阶级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1 文化教育
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既是宣传革命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下,农民在社会底层长期被压迫,因此普遍思想落后,缺乏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的落后思想成为影响土地革命的进程的重要因素,若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让农民大众接受党的文化教育。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文化教育的最有效方式是开展扫盲教育。1927年11月,《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纲》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乡村文化,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普通文化程度”等成人教育。[5]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中指出“苏维埃政府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6]为此,苏维埃政府到处创办小学,并先后兴办了各种大学、专业技术学校。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克服了不良习气,形成了较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3.2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唤醒农民革命热情的有效方式。毛泽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农民虽然有彻底的革命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落后性,要想使农民发挥革命主力军的作用,必须要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7]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他再次指出要用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群众,对农民群众进行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武装政权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领导、组织农民暴动,并最终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他在文章中指出,由于农民的眼界有限,所以难以领导革命成功。因此,“应该长期地耐心教育他们,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8]毛泽东在革命期间十分注重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摆明他看到了思想對激发革命热情的重要作用。
4 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对当代的启示
农民问题既是土地革命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革命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着眼于这一问题的新举措。虽然三农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但其本质问题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具有一致性。因此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对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1 农民的主体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农民这个群体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看到了农民的重要性,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当代,农民仍然具有无限生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在我国,即使城市化水平达到80%的比例,根据现在的人口基数,我国仍会有两亿多的农民。因此,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视农民问题,要以人民为中心,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此外,要发挥农民是农村主人翁的角色,让农民成为农村改革的中流砥柱,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此外,要厘清农民与农业、农村的关系,农民是农业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农民也是农村的管理者,农村是否生态宜居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农村改革中要注意合理把握三者的关系,促进三农问题合理解决。
4.2 土地流转问题
时至今日,土地问题仍然关乎农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流。众所周知,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但在40年后的今天,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大量人口流失,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已经不再符合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规模化经营成为主流趋势。土地流转则是促成规模化经营完成的必要环节。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工作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形势。土地流转中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则是承包权。因此要充分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切实保障农户的承包权,不得违背农户的意愿,不得损害农户的利益。土地流转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村也涌现出了家庭农场、农业特色小镇等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这不仅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更掀开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4.3 农民的职业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农民中的绝大多数,对农民进行专业化教育不仅是提高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农村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够广泛,进而导致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效率不高,再加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基地通过分类培训、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方式向农民讲授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理论、农业经营与管理等知识。把农民转变为依靠现代科技来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发挥家庭农场和农业特色小镇等模式的带动作用。家庭农场和农业特色小镇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为职业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角色转换,不仅能把农业技术运用到实际,也能熟料地完成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这样既提高了生产率也有利于农户把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成果,提高自己的收入。
农民问题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土地问题,都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下重视农民问题,促进三农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2]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3]毛泽东.在八县查田运动大会上的报告[J].斗争,1933(32).
[4]曲直.历史大潮中的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30-131.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8.
[6]腾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5.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9.
作者简介
王雨(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市人,2016级硕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