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12-15张灵刘晓娜
张灵 刘晓娜
摘 要:本文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创新研究。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物流”一词,兴起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等国最先出现专业的物流公司,我国引入物流这一概念相对较晚。而最近十来年我国才开始出现物流教育。物流行业作为我国较快发展的行业之一,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做支撑。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现阶段各高校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各类办学层次的院校都纷纷开设物流专业。然而办学水平却参差不齐。
在2017年7月的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公布了上一年度的物流教育年度权威报告,报告当中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551所院校开设598个物流类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占了总数的80%以上,其次是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同年全国新增物流类专业为24个,其中申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16个,物流工程专业6个,采购管理2个。在专业数量如此众多的情况下,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有不同,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招生就业情况
湖北省是在全国较早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各高校物流专业招生稳中有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在校生总数越0.8万人,招生规模最大的学校171人/年,招生规模最少的学校22人/年。从2012年起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0.6万人。湖北省高职院校中物流类专业的就业率平均97%,最高达到100%,就业对口率30%~70%;学生的就业去向分别为: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制造企业等。
1.2 师资情况
由于对企业人才质量的高需求,使得院校历来都十分关注对教师教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师资力量总体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985、211高校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博士、博士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对比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院师资力量仍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具有物流研究背景的师资任然偏低。但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要求在职教师需有企业挂职经历和一线操作能力,使得高职物流教师在学生实训操作上有很强的指导性。如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各专业教师五年内不得少于六个月的企业顶岗经历。
1.3 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物流管理与工程大类,已进入教育部正式的专业目录,各高职院校相应开设的核心课程基本相似,主要有:仓储与配送、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专业英语等。而各高校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还需逐步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2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是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上略显盲目,仅仅是因为物流专业好就业,人才缺口大。就盲目开办,而没有考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单一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由于前期基础不牢,在办学中,容易出现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等诸多问题。盲目的专业定位,使学生没有掌握专业特长,在物流企业就业后,离职率比较高。
二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前面谈到,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具有物流研究背景的师资依然偏低。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的物流专业知识背景,这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综合水平较差。而企业专家由于时间和待遇等原因能够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机会较少。导致高职物流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相对落后。
三是实训条件参差不齐在湖北的众多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除了少数交通运输类院校的实训条件和实训水平较高外,其他院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还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这些院校缺乏国家资金支持,场地有限、设备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同时已有的设备落后,仿真性不强,由于这些原因,实训课较少,理论课偏多。正因如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学生去企业实习后,用人单位反映学生能力不强,在学校没学到技能的原因
之一。
四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的时间大都在类似“双十一”或“双十二”的电商促销节期间,学校将学生送往物流企业实习,企业在此时间所提供的实习岗位主要是订单拣选、仓储理货等单一且强度大的工作,这将出现两个问题:首先,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单一,学生无法接触其他环节的工种;其次,工作内容枯燥且强度大。促销节企业订单骤增,需要加班加点工作,学生难免会有怨言,继而对安排的实习工作不满。而在平时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效用。
3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突出专业特色,明确办学方向
高职院校应密切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行业变化及时调整和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考虑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目的是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如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半的在校理论学习(其中第五学期有半学期的在校理论学习)+半年的在外顶岗实践学习。 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同时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学院作为林业类高职院校,其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之初为了体现学院林业类特色,增设了林产品物流方向。
3.2 强化师资能力,提升实践水平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整体较为薄弱,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块软肋。为了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修机会,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开展教师深入企业顶岗挂职的活动。同时为了弥补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较弱的短板,依托校企合作,大力引进企业和行业专家进入校园参与专业建设或开办讲座,学生在于企业专家接触中能更全面的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同时为将来的赴企业实习奠定基础。
3.3 丰富教学资源,引入第二课堂
依托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开拓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始运用在各个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手机、电脑、VR等信化手段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它的好处是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教学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或实训室。一方面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弥补实训条件不足带来的教学问题。
3.4 订单模式培养,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使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对接各种企业的订单班。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大家认可,在招生宣传中也成为一大利器。这种“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企业与院校共同培养对口企业需求的人才,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内容,同时参与日常教学。毕业后的学生可根据先前签订的协议进入企业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是迎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尝试。但需注意的是前期的企业调研、企业遴选方面必须慎重考虑,同时在实施培养和后期跟踪方面也需要完备的制度保障。不能让合作流于形式,必须统一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文静,陈世金,谢彬.应用创新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优化的探讨[J].物流技术,2011,(10).
[2]侯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6).
作者简介
张灵,硕士,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