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18-12-15李雪峰宋云凤
李雪峰 宋云凤
微课基于互联网,短小精悍,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因此,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微课,怎样才能使微课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微课的设计自然有所区别。
课前如何应用微课?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往往受到自身学习能力的制约,而应用微课和配套的任务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还能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首先,微课设计宜去“粗”取“精”。课前学习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先习。针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进行针对性的异步选择性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对全班39人进行了前测,前测结果为:“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认知基础),正确率94.9%;“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是什么),正确率59.0%;“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为什么),正确率20.5%;“试求下面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用),正确率41.0%。从前测数据可以看出,全班九成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割补法正确数出图形面积,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能顺利写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达到了他们自认为“会”的标准。但是,从后两题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于一些需要灵活选择数据的题目,也不能运用公式正确解答,即知道了“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怎么用”。有了这些分析,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录制微课,去“粗”取“精”,请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先习。
微课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现状等进行认真研读及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微课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独特的教学设计。这种类似于“一对一”式的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技巧的帮助和潜移默化的指导。
其次,任务单设计宜寻找“生长点”。利用微课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正如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前测所显示的,学生对于结果的重视远大于过程,过程中的知识如果忽略掉,学生就会很容易忽略一些可迁移的核心知识,就会失去深度学习的机会。所以,应紧紧围绕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设计任务单。让学生围绕核心知识产生问题,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此时,再借助微课进行学习,就会有更多机会产生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了。
学习单首先简单概括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微课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法,以及希望学生达成的学习目标。主体分成2栏,左栏是观看微课前学生知识经验的前测,右栏既有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记录,也有观看微课后对所学内容的后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感知自己思考了什么,提出过哪些问题,认识到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旧有知识间有什么联系,而且能够通过左右两栏的对比更真切地感受怎样由不会到会,由知道到懂得,由学会到会学。
课中如何应用微课?
于思维困惑处。在教学《有形状的数》时,课前,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能够找到题目中的数据特点,即只要是4的倍数,就能摆出空心正方形,但不知道这个4到底表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已有的对正方形特征认知的一个负迁移,是对知识不恰当的推广形成的误区。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找4”的环节,使学生借助图理解4的真正含义。
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出现困惑、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与思维碰撞,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于思维“不规范”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可是学生的先学往往带有儿童印痕,不够规范。但不够规范,绝不等同于错误。学生不规范的想法中,往往有其独特之处。例如,《鸡兔同笼》一课的核心教学目標是教给学生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在交流收获时,却出现了这样一幕——生1:“老师,我明明能一次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你还要我列出所有数据呢?”师:“是呀,明明能够运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什么还学习列表法呢?难道说列表法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生2:“老师,少列几次我也会,但您总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要有耐心。有序列表不是正好能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吗?”在这段对话中,个别学生对于列表这一策略“不认可”,究其原因,恰恰是忽视了列表策略最为重要的是有序尝试、猜想的过程,没有真正理解尝试这种方法的本质。
课前学习产生的“思维困惑”“不规范”等来自学生的关键问题,课堂反馈时可以作为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形成共识。
在微课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灵活、主动地控制学习进度,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在自主中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以直面差异,在解惑中传道,因材施教,实现更高效的指导,进而在学科教学中走进学生,读懂学生,发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