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教研:在继承中发展 在改革中前行

2018-12-15贾美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北京市教研学科

贾美华

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教学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了,其中经历过多次机构和职能上的改变和调整,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不断完善。1956年前后,全国各地成立了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学习以及评价理论与方法,有目的地研究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探索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1971年,北京市建立“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从一线抽调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员,主要从事研究、宣讲、辅导国家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工作。这可以算作北京市教研机构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教研工作与时俱进,1986年,“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成立,首次形成了较健全的教研体系,涵盖中小学全学科和幼教、师范类,承担起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成为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的专业支持机构。后来,“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更名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986年-1999年:在探索中成长

从1986年到上世纪末,北京市顺应时代发展,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不断凝聚教研成果。这一阶段,教研工作日趋成熟、规范、高效,为构建教研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深入开展教研工作,实现教研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優质资源。

1.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北京市教研部门为教育部、北京市教委起草了大量的关于学科教学、教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文件;在完成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承担着政策咨询、应答人大代表提案等工作。1995年印发了《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意见》《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试行)》《北京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旨在将中小学干部和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学工作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工作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上来,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2.建立教研工作运转的良性机制

形成了市—区(县)—校三级教研工作网络。教研人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与区县逐步形成了业务指导和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教学视导制度,通过组织各类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交流研讨、学术报告、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在研究教学、管理、指导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各学科开展了有特色的教改实验工作,“马芯兰小学数学教改实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中几何入门实验”“大面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中小学‘规范码教学实验研究”等重大教改成果逐步转化为广大一线教师共同的精神财富与实践行动,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开展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

开展了基础性、前瞻性的专题和课题研究,如“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中小学学科教学方式研究”等。专题和课题研究工作培养和锻炼了教研员队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推动了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5.加强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工作

北京市教研部门不仅参与了国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还承担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工作,如《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实验本)》《北京市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北京地方民间音乐》《思想政治课计算机辅助教材》《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民间美术教科书》等。

6.积极开展考试与评价研究

北京市教研部门承担了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考试说明》的制定,北京市中考、高中会考《考试说明》的制定、试题命制、阅卷指导及试卷分析工作;在中考改革后承担了对区县抽测与试题的评价工作、市级题库的建设工作,有效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研制与实验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在考试与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组织教师评优、骨干教师培训、研究会活动和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师德修养,为北京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8.逐步形成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的工作模式

在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摸索并逐步形成了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新课程实施的工作模式。同时,在培训方式的民主化、培训途径的互动式、培训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提高了课改工作的实效。

2000年-2018年:在转型中发展

新世纪,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教研工作进入转型期,大教研意识、前瞻性研究、基于关键问题研究、核心素养研究、关注学生、实证性等特征凸显。

1.建立北京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003年,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始研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建立了面向学生、班级、学校、区县、市级的多层面、多方式、立体化的教与学反馈系统,为北京市学校及市区两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以实证资料为依据,以改进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服务。

2.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的实践探索

从学科教学本质出发,提出加强与改进教学的指导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借鉴,同时也给教研部门和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的层次框架,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从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研制适合北京地区实际的学科能力标准,并围绕标准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推动评价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围绕“意见”和“指南”,依托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促进教师对标准的理解,为教师教学提供范例指导与借鉴。

3.中小学学科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

学科德育,即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通过研究,总结出三种德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方式,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内容的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教材内容、科学观念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把它揭示出来;其三,融入拓展,表现为教师有意识地把德育观点融入到教材本身不具备教育要求的内容之中。

4.北京市学业标准的研制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标准旨在改善、提高教师日常教学评价水平,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诊断、反馈功能。在评价构建方面,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成果,研制北京市学业标准,从内容、能力两个维度发展到内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建构,并力图在内容标准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解呈现。

5.基于实证的研究探索

通过分析录像课及其教学设计文本,结合教学质量监测的数据,多方位诊断课堂教学问题;通过对北京市十余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的整理,使教研员把握和比较不同年度、不同学科的联系与差异,发现有效教学的一般规律;通过录像课分析直接生成针对教学设计每个环节的反馈报告,为教师改进、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北京市还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不仅能实现网上评课,还有教学视频的储存、查找、提取等功能,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课例支持。

6.基于核心素养的五大领域的教与学研究

选取阅读、数学、科学、技术、问题解决五大领域,在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在落实过程中关注教与学改进,进行关注实验研究的成果转化,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研究,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可操作的时间模型和教学建议。

7.北京地方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编写《我爱北京》《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等系列文化教材,突出首都文化特色与内涵。实行市、区、校三级联动,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凸显课程理念的整体性、综合性与地区、学校、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化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促进地方课程与教材应用的长效机制。

2018年—未来:在反思中前行

北京市教研机构的变迁,是顺应社会发展,不断实践探索、理清思路、推陈出新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学习前苏联经验,开始建立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机构;1971年,北京市建立“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从一线抽调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从事研究、宣讲、辅导国家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工作。这些,都可以看做教学研究机构的雏形。1986年,北京市成立教学研究部,职能定位为研究与指导北京市中小学、学前教育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教学,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从此,教研工作真正进入“研”的阶段。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的教研发展大略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三个标志性事件,表明北京市教研部门与时俱进,教研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1995年,北京市教育局委托起草并下发全市、贯彻于中小学的“三个教学文件”,这是北京市教研機构发挥学科业务管理职能,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是,1992年—1996年,中小学全学科参与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各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这是北京市教研部门将研究与工作有机结合,加强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效度,创建教研工作思路的重要标志。

三是,1997年—1999年,推出研究成果《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这是北京市教研部门在发挥分科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学科性的整体研究,实现理论提升的重要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北京市教研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诸多变化。

变化一:从常态视导到主题调研。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教学视导逐渐被教学调研所取代。基于教学诊断的教学研究,把研究与服务结合起来,以“落实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关注学生有效学习”等主题开展教学专项调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在学校教学层面的落实。

变化二:从市级团队到市区联动。构建了开放、和谐、合作、共赢的教研平台。应区教研部门要求,市级教研部门改变单一调研模式,转变为与相关区域教研部门、市级特级教师等学科专家团队共同走进学校进行调研,形成开放的教研体系,提高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变化三:从经验直觉到科学规范。依托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教研部门将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的教学诊断方法与基于数据的教学诊断方法相结合,使录像课平台成为移动终端,在大规模教学调研中即时操作和使用,形成可视化的图表,与课堂观察形成良性互动。

变化四:从单一调研到教学研讨。随着教学调研的深层次推进,在2-3天的教学调研中,有半天的时间进行教学研讨,由被调研区域学科教师承担。由市区教研员共同备课,之后展示交流研讨,讲课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思路,市区教研员点评课后要开展教学微讲座,针对本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研讨。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教研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40年,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管理者、组织者、执行者、实施者,都需要将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与服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我们将继续且思考、且研究、且实践,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北京市教研学科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学科新书导览】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