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红: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
2018-12-15李刚刚
李刚刚
专注,是一种意识的价值偏好,也正因为这种偏好,使得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了方向。因此,虽然不同的人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要素,但这些领域和要素都是他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
学生,是教育的三要素之一,而且是最根本的要素,因为没有学生,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教育者应该把学生作为专注的对象,视为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
赵方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专注于学生的成长,努力把教育做好的教研员。她潜心课堂教学、苦心教育研究、倾心指导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
潜心课堂,把教学做好
教育的魂在课堂,课堂的中心在学生。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指向就是学生的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所有失去这一根本目的的课堂都是失败的、无效的。当然,课堂教学由于性质的不同,可能还会有一些衍生的目的,但这些衍生目的都是根本目的的附带。
在课堂教学中,赵老师自然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来设计教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会读、会写,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就可以了。赵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获得的只是枯燥的诗词知识,没有领悟到诗词的境界和意蕴。
在赵老师看来,古诗词教学应该突出“品”和“悟”,即品诗情、悟诗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品”和“悟”呢?赵老师使用的方法是“想象”和“表达”。
比如,品悟《舟过安仁》中的“怪生无雨都张伞”一句。首先,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古诗中的儿童张伞的画面;然后,请学生们用优美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和意境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欣赏和感受了古诗的美,又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说:“这样的教学是一个从‘话到‘画再到‘话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品‘悟的过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赵老师的课堂已经远近闻名了,深受其他老师的喜欢,报名听课的老师特别多。从城区赶到延庆去听课的一位老师,在听完赵老师的课之后赞叹道:“古诗词课还可以这样上,真是太有意思了。”
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地方,但互动生成的结果是有位格的,而位格高低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指向学生的成长。
苦心科研,把研究做好
学生永远是赵老师专注的对象,她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然而,思考问题不能只凭空想象,最科学的办法是将这个问题提炼成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为了获得“真理”,赵老师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赵老师认为,做研究需要深思、明辨,而深思、明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引。因此,她阅读了近百本经典书籍,如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成尚荣的《定义语文》、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许建中的《语文学习指导论》……多年来,赵老师把读书融入工作和生活,让书香浸润自我成长。理论的积累厚重了赵老师的教育研究底蕴,也让她走进了语文教育更广阔的世界。
有了理论积累之后,赵老师跃跃欲试,但始终囿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生疏。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北京市名师培养工程。该工程给每位参加的教师配备一位理论导师和一位实践导师,时间持续两年半,每两周一次集中学习。出于教育研究的渴望,赵老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北京市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一期学员。
赵老师家住延庆区,距离北京城区一百多公里,每两周一次的学习,于赵老师而言,是一次次长途跋涉。每次学习赵老师都要早出晚归,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半,中间她没有请过一次假。
在导师的帮助下,赵老师基于延庆区学生实际,选定《增进学生课堂理解力的策略和方法》为研究课题。她在该课题中共研究了三类文章的教学,即古诗词、记叙文和说明文。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和总结,她最终完成了15万字的结题报告。15万字!已经超过了一篇博士论文所要求的10万字的数量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数字,但是透过它,我们可以想象出赵老师的用心和刻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赵老师经历“磨砺”和“苦寒”的考验,终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花香”。近年来,赵老师的很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刊发在核心期刊上,如《以层级阅读促进学生理解力提升——小学高年级古诗阅读教学探索》《强化“层级阅读”促进学生理解力提升——小学高年级叙事性文章阅读方式的探究》等。
教育研究是一把利剑,它可以帮助教师披荆斩棘,破解教育过程中的难题,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赵老师拿起这把利剑,奋力挥向横亘在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之困,惟愿离学生更近一点。
倾心指导,把教研做好
“桃李满天下”是每位教師心所向往的,但是每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能够培养的学生却是有限的,如何破解这种矛盾呢?在赵老师看来,就是用教育思想影响更多的教师,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由于教研员的工作性质,赵老师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机会变少了,但是她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更多的教师,让他们影响更多的学生。
作为正高级教师,她依托工作室指导其他教师成长。工作室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他们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赵老师首先将自己所有的教育教学心得倾囊相授,让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在同一频次上;然后带领大家共同申报课题《理解与表达相融共进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在赵老师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频共振,把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
作为教研员,赵老师经常进校指导教师。对教师的指导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新入职的教师,需要指导他们怎么确定教学目标,怎么确定教学难点,怎么呈现教学内容等;对于骨干教师,则需要更上位的指导,如传递某种教育思想或方法,指导他们突破专业瓶颈等。分层次指导是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赵老师的指导多以示范的形式呈现,这样可以让教师获得立体的感知,《再见了,亲人》《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天净沙·秋思》《伯牙绝弦》等课例被很多教师奉为经典。
作为教研部门领导,赵老师倡导双主体视导,即在视导过程中教研员与学校互为主体。教研员要清楚到学校要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学校要考虑需要教研员帮助解决什么问题,打造什么特色等。这样的视导方式打破了学校在视导中的被动局面,让学校主动起来,提高了视导的效果。
无论是潜心教学、苦心研究,还是倾心指导,都源于赵老师对学生成长的专注。这种专注犹如一道激光,冲破层层迷雾,指引着赵老师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