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再成长: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2018-12-15罗滨
罗滨
2018年初,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的任务,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2名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成为基地的首批学员。那么,名师再成长,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家型卓越教师的特质是什么?
当代教育名家有哪些共同特质呢?我们试着给李吉林、马芯兰、李晓风、张鹤、程翔、李冬梅等老师,还有刘彭芝、刘可钦、唐江澎等由名师成长起来的名校长画像——师德高尚,无私奉献,专业精深,关爱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育人成果显著,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从名师的成长规律可以看出,已经成长起来和正在成长的教育名家,他们成长在课堂,能准确深刻地把握住教育的脉搏;他们研究课程、教学、评价的每一个环节,探索有意义的学科育人;他们总是从“舒适区”主动走出来,迎难而上,不断地超越自我。在我们尊敬的名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看到了“创新与坚持”,这是他们的关键特质。
责任与担当——使命感成就教育家。责任是职责和任务,他们把育人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使命。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衡量一位教师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也代表着无私付出。担当是承担并负责,他们主动承担起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担当代表着“在其位、谋其政”的履职尽责,更代表着“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无畏勇气。他们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与时俱进,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想干事”“真干事”。
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为宽视野和高境界,他們不拘囿于教学领域,而是关注当下,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使命在身,才会不忘初心,在改革的大潮中主动作为。
创新与坚持——探索和领航的基石。教育家是探索者,更是领航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教育改革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信念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勤于解决教育问题,并持之以恒。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时,采用新思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坚持,也在不断遇到难题、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坚守教育理想、百折不挠是教育家稳步成长的重要因素。教育于他们是事业,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断地思考、琢磨、感悟、享受,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教育家的创新与坚持,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和敬畏,更是“能干事”“干成事”所必需的能力和方法。
那么,如何从优秀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卓越教师?
在更好地成就学生中再成长。“教育家”不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更好地成就学生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把崇高的教育理想落实到平凡的教育教学中,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渐渐地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才能被称为“教育家”。他们的成长像是水到渠成的,在这个看似“自然而然”的生长过程中,他们也是一路“披荆斩棘”,但是他们从来不退缩,也从来没有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在培养基地中实现再成长。良好的环境、志同道合的同伴有利于名师再成长,培养基地恰好是教师再成长的平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培养基地构建了“基地-大学-中小学”个性化、立体式培养模式,形成“学员-导师共同成长”的新型关系:用高远目标引领,使教师成为有风格、有思想、有智慧,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师;用系列课程支持,三年,六个单元、九大模块课程,开阔教师教育视野,提升教育境界,发展教育创新能力;有实践导师同行,名师和同学科高水平教师一起,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探索学习方式变革,上课、切磋、分享,在深度互动、深刻体验、共同创造中实现新的成长;有理论导师相伴,名师和专家一起,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在一次次微论坛中,将自己的教学主张概念化、结构化,定位教育风格,凝练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援助,发挥辐射作用,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教师通过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解决问题,在成就其他教师中成长。
培养基地是正能量产生、释放、传播、循环、再生的地方,培养基地可以为名师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要努力让基地保持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学科生态,让“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丰富,让名师再成长更稳、更快。在基地,不是人工培育,没有拔苗助长,拥有最多的是共同研究和实践,给予教师更加宽松的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还有“催化剂”“鲶鱼”“支架”,这些都唤醒并促进了他们的主动发展和自我成长。在基地,未来教育家们携手前行,形成团队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更多的优秀教师走向教育家型卓越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领基础教育发展之航和学科育人之航,领学生和同伴成长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