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为主,教为辅

2018-12-15张佳林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感意象课外阅读

张佳林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高考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在阅读中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有所感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思想具体应该如何落实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朗读需要学生带着感情将文章大声读出来,学生在整个朗读的过程当中,会随着朗读内容的变化,产生疑问以及情感体验,进而想要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想要去更加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训练的开展方式可以是教师领读、分角色朗读、分段轮流朗读等,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选择。如诗词朗诵可以结合领读和单独朗诵两种方式,对于小说,人物较多,则可以选择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轮流朗读的方式。

如在苏教版必修一《雨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各种朗读形式并用进行训练。教师导入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诵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朗读结束之后,教师问道:“读完整首诗,大家觉得整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读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为低沉幽怨。教师鼓励学生将这种感情带入到朗读过程中,思考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表达出这种感情。然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单独朗诵,并且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表扬鼓励。随后教师进行分析,诗人在描写“我”的时候,用到了“彷徨、凄清、惆怅”等词,教师提问:“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随后教师让学生再朗读一遍,找出作者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哪些词汇,又表达了姑娘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开始自己思考探究,学生在这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更加仔细地去寻找带有作者情感脉络的词汇。整首诗分析结束之后,教师最后领读一遍课文。

整个过程,学生多次朗读了这首诗,从刚开始的理清结构和感情基调,到最后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充分体会到诗词的情感。朗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眼、口、脑”三者统一,产生阅读的高峰体验,培养语感。在朗读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自己去探究诗的情感变化以及语言特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培养阅读习惯,转变阅读观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明白阅读教学不仅是技巧教学,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随后,教师从行动上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眼到、手到、脑到”。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引导,从被动练习到习惯养成,让学生可以自发地进行科学的阅读。

在苏教版必修二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进行第一遍朗读课文之前提出要求:要求学生用笔划分课文的自然段落,并且将每个段落的主旨勾划画出来,同时找到两个部分的过渡句。学生听到教师的要求之后,纷纷拿出了笔,认真朗读并且做标记。第一遍朗读结束之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一下每个段落的主旨句以及主要叙述的内容,通过这个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全文中寻找描写作者精神状态的语句,并将其划出来,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精神状态,学生大声读出了他找的句子,并回答描写了作者在进入地坛之前,是从颓废到迷惘,进入地坛之后,受到了地坛的启发,决定顽强地活下去。教师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母亲为我做的事情,这些事情给作者什么样的影响。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文章细节语句,帮助学生理清了整个文章的情感脉络。最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标记出来并且认真思考,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巡视全班,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最后集中进行讲解。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读文章,并做标记,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能够快速地理清文章结构,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长此以往,学生将这种阅读方式变成了自己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观念得到了改变,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扩展课外阅读,积累课外知识

吕叔湘先生曾經在他的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提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时,都会提到课外书的好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课外阅读,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在课堂上对课外书籍的背景资料或者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可以下发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的赏析以及大师评注等文章,帮助学生自己在课外开展阅读。为了让课外阅读的效果更好,教师还可以采用适当的评估方式,如写读后感或者摘抄等。

如在《雨巷》这首诗中,丁香是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也有这样的用法。教师可以选择李商隐《代赠两首》和李璟《浣溪沙》作为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学生对这两首诗进行赏析之前,教师可以对丁香这个意象进行适当的讲解。丁香在仲春开花,容易勾起诗人伤春的情思,因此常与“愁”字相连。花朵美丽芬芳,容易凋谢,因而常用来喻指女性。花色是与俗艳绝缘的白色和紫色,所以又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古诗词使用意象时,很少会把意象蕴含的所有内涵都用上。教师让学生在课下赏析两首古诗词,讨论一下“丁香”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的用法。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书中有对自身命运、幸福等的思考,这是智者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有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书中的有益的箴言进行摘抄。

教师可以对课内阅读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课本内容。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个体的体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扩展课外阅读范围,最终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语感意象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