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散文艺术技巧对写作的启示
2018-12-15黄春娟
黄春娟
在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占据着一定的比重,教师一般着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散文、分析散文、品鉴散文。实际上,散文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学生的熏陶影响不局限在其本身所刻画的内容和所承载的意义上,还表现在对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启发和借鉴上。教师可以将散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巧妙地于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散文写作技巧。
一、精于立意——以小见大
散文的立意都比较精巧独特,在学习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作者是从某一个细微之处入手来逐渐地扩大与深化,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小见大手法。以《月是故乡明》为例,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由月亮开篇引出自己在故乡所看见的月亮,记叙了自己到过济南、北京、欧洲等,看到过近三十个国家的月亮。而这些广阔世界里的月亮却还是比不上作者故乡苇坑倒映的月亮。显然地,季羡林在这篇散文中,就是以月亮作为抒情的线索来展开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借助月亮来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可以发现,月亮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描写对象,思乡之情则是一个比较大的情感,作者由小的描写对象切入,逐渐扩大至自己想要在这篇散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散文技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借鉴这种写法,在平常的写作中,可以尝试从寻常之物或者不起眼的事情入手,一步步地将立意深化与升华。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引导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渐进深入、渐入佳境的感觉,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作文立意本身的高度。除此以外,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由于落笔点都是在日常之物,也会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巧于布局——虚实结合
大部分散文在内容编排上都是虚实结合,而且是由“实”来突出“虚”。比如上面举到的《月是故乡明》,其中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都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其中,类似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捡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事情就是非常具体的,而借助这些事情的描述与回忆,蕴含与融入的就是作者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这就是虚的,这样的一种虚实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既避免了只刻画或记录具体事情可能产生的单一感,又避免了只抒发感情时可能造成的虚无感。与此同时,虚实结合的文章布局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文章的层次性与可读性,让文章读起来有起伏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先明确自己要陈述的事件或者刻画的场景,然后再进行“虚化”的修饰与融入。具体来讲,一方面,可以通过抒情等方式,为客观的事件或者场景融入情感色彩,让其变得更有温度。另一方面,在事件或场景的刻画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比如将场景中的各个元素比喻成其他,让其更加生动形象等。虚实结合的布局运用既可以是放眼于全篇的整体设计,也可以聚焦于局部的特定设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步步地先从小处着眼,再将其扩大至全篇作文。
三、雕琢氛围——意境创造
散文是一种氛围比较明显的文体,作者会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渲染与雕琢,从而营造出与主题思想或情感基调相符合的意境,以增添散文的浪漫性与文学优美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这一散文技巧,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创造特定的意境。
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在这篇散文中,通过描绘与刻画超凡脱俗的景物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宁静和谐、夜色中浸透出凉爽的意境,即使写作的时间正是盛夏时节,但读来却没有一点暑气。细看散文本身,盛夏时拥有绰约风姿的“荷叶”“荷花”,酷暑里叫得响亮的“蝉鸣”“蛙声”正是氛围营造的载体。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于写作中创造意境时,就可以模仿散文,将各种有意思的物象进行组合,使其构造出一幅画面生动的情景,再辅之以特定的情感,为畫面注入灵动,让读者读起来彷如身临其境般具有美妙的真实感,从而自然地感受到写作者的情感特征。
四、意象打造——隐喻比拟
意象,是散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寄托,是全文基调的一种体现,也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一种体现,在打造时,作者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借鉴并模仿散文的这种写作技巧。
以《大地的眼睛》为例,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湖比喻成大地的眼睛,把美丽丰富、宁静博大又灵性洋溢的瓦尔登湖比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再继续看,作者在后面还说到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这就是作者在散文中打造的一种意象。意象还可以用于上文提到的雕琢氛围、创造意境。散文中的意象打造是贯穿于全文始终的,就好像文章灵魂精神的一种映射一样,因此,其修辞更多是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抒发的情感服务的。
写作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学生有清晰的组织思路与较高的写作技巧,而不是只会流水账似的叙述或者干瘪式的陈述,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散文中的立意、布局、氛围、意象这四大方面的技巧运用在写作中,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