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钱塘湖乐天最爱
2018-12-15朱新梅
朱新梅
《钱唐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期的作品,入选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课本。诗歌以行走路线为写作的落脚点,集中选取了“湖面、云、黄莺、树、燕子,花、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自然地堆叠出了钱塘湖畔迷人的环境,可谓精彩至极。从写作学角度看: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于是乎,“景物描写”自然成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所在。再者,从专题的题目“江山多娇”以及其他选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望岳》《登飞来峰》分析,似乎编写者目的亦是如此。
翻阅资料,众多同仁大都采用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的说法:“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画面,而在于即景抒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冷斋夜话》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也可从另一角度解释这一说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细读《钱塘湖春行》不觉间问题映入脑海:“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歌中白居易明确指出最爱的是“白沙堤”,为什么?从美学的角度讲,“绿杨阴里”的“白沙堤”是远远比不上诗中前三句所描写的景物的。为什么这却成了作者的最爱?是乐天不经意之笔?还是为了音韵故作一笔?还是有其他深层次含义?
《诗人玉屑》中张文潜云:“世以乐天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随园诗话》中记载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再品读乐天其他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此处“最”字应为乐天故意为之。那么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最”爱“白沙堤”?
从全诗看前三联都为钱塘湖旖旎自然风光,而这“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却是人为之物。再查“白沙堤”又为“白堤”, 为前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前任官员为了造福杭州一代百姓而建的“白沙堤”成为此时请任外放的白居易最爱之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莺燕、花草等是自然景物;绿杨、白堤可视为人文景观。作者爱自然美景,更爱人文景观,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堤之水,泽被后世”,作者“爱”的不仅是景物或是景观,更多的是对前人“泽被后世”的羡慕,是对自己应有所作为的勉励。而“白沙堤”则寄寓了作者对前代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的欣羡,也蕴含着自己到任杭州当有所作为的思想,超脱豁达之中仍带有积极作为和心系百姓的思想。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人写诗作赋讲究推敲语言,锤炼词句。吾等今人读之,更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首诗歌、一篇文章,无论自己熟悉与否都应当仔细推敲、知人论世。记得《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
进作者心灵深处,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由此,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去。诗歌教学是否可以如此衍生下去?从整个高中教学体系看,高中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必修课本诗歌共12首诗词。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唐诗宋词上,从作者上看主要集中在唐宋主要作者上,如苏轼、李商隐、李煜、柳永等。这些作品往往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诗词,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作者应该是教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现有的诗歌教学往往都是停留在写作技法的层面,对一首诗词的鉴赏重点落实在写作技法上,而少有对诗歌情感本身的深层次探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诗歌教学结束了,学生背诵了,一段时间后,“诗歌还是诗歌,学生还是学生”的尴尬局面。
我们再回看江苏省高考:2012年《梦江南》, “词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013年《醉眠》,“《宋诗抄》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2014年《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2015年《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6年《八声甘州》,“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历年来,这些考查诗歌情感的题目得分率都不高。江苏省考试院《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提出:“古诗词学习,应立足于教材与选本中典型作家与作品的理解和赏析,通过对诗词名篇的体裁特征与艺术技巧的整体理解体会,努力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孰能生巧。”
《钱塘湖春行》进一步印证了诗歌教学理念改变的价值所在。一篇初中篇目在高中生中进行重新的审读,出现了深层次的思维的碰撞,在学生和教师间共同的审读中发掘作者真正的情感所在。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也是高考的要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