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路径漫谈
2018-12-15张成霞
张成霞
苏教版高中教材选用的经典文章以散文居多。但由于散文自身题材的特点,许多高中生都对散文阅读“敬而远之”,遇到散文能不阅读就不阅读,用学生的话说,你即使花时间认真读了,但最后结果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学生的这种心理决定学生在试题解答中散文阅读得分率较低。细思其原因,这与语文教学没有培养好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有关。学生没有掌握好散文阅读的路径,自然就读不懂文本,在读不懂文本的前提下答题,其结果可想而知。
一、散文语言的理解与交流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任何一种文体的教学都是由语言层面展开的。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散文文本语言层面的处理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路径。
处理散文文本语言之前,教师要把“明晰文本的思维体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如在执教《江南的冬景》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探讨文本的行文脉络”这个问题进行文本阅读。通过快速阅读文本,搞懂文本写什么,采用了什么技巧写的。针对郁达夫这篇文章,要想知道郁达夫是怎样行文的,就要抓住文章标题的指向,从而明确文本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文章写作对象是“冬景”,而且受到限定词“江南”的限定,即文本描写对象是“江南的冬景”。明确文本描写的指向后,就要思考文本语言意义。由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差异,把握文本语言方面意义的准确度也会不同。在此层次面的教学,教师不能轻易认可谁或否定谁,应该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层面意义的理解,就是要在“百家争鸣”中,在相互碰撞中,把握语言的准确意义。
二、散文事件的梳理与融通
散文如按照其表达方式分类,类别很多,如记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抒情写意散文等。虽然类别不同,但文本都涉及事件,而这些事件正是散文成文的因子。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郁达夫的中年时期,此时他生活处于顺境之中,再者他在江南生长,对江南有很深的情感。这都促成了这篇情感丰富的抒情散文的成功。从行文中可以看出,郁达夫是在宣传推销江南,并想通过此文抒发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学生明确了写作思路的来龙去脉,那么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就水到渠成。
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内容后,要对文本所写事件细细品析。通常情况,一篇散文一般除了一个大的贯穿全文的事件外,还会涉及到一些小事件。如《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写了小事件:他曾经在北国过冬,也曾到过闽粤过冬天……这些事件虽与文本对象——江南的冬景无关,但最终都指向江南冬景。在备课设计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小事件和大事件的关系,看其关联之处在哪里,从而理顺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继而精确地把握事件发展脉络。
此外,有的与文本主体事件关联的小事件并没有在文本中直接展现,这就需要关注文章写作的背景,力求达到两者的融通。如《江南的冬景》的创作背景:中年郁达夫生活美满,心情惬意。学生由此就能领会文本中的事件和事物可爱、作者深情眷恋的原因。
三、散文主旨的推理与品析
如果把散文阅读比作登山,那前两个层级最多也只能是登到半山腰,看到的景致仅是山景的“冰山一角”。还未曾“登临绝顶”,更不可能“一览众山小”。要想览观山景全貌,就必然要登上顶峰。因此,散文的深层理解,必然要深入到文本主旨之处。
要想实现对散文文本的深层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跨过“两个栏”,即赏析文本技巧和品味文本主旨。众所周知,文学创作者在谈及文学创作技巧时,会不约而同地说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技巧。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优秀文本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特别是对散文文本来说,无一例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在文本使用技巧上很高明,没有任何做作或特意为之的痕迹。
如《江南的冬景》,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把北国、闽粤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放在一起描写,通过对比,读者自然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如引用“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虚写了江南的冬雪,让读者自然对江南的冬景生发神往之情。
此外,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摹出了江南冬景的风姿绰约;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如白色的芦花、红叶、小草、乌篷船、怒放的红梅。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独特的江南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至此,教师要想达到对文本的鉴赏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艺术手法。在这个阶段,学生要能够以文本创作的原始动力为出发点,理清全文写作思路,分析所写事件的发展脉络,赏鉴文本运用的艺术技巧,继而把握文本的写作主旨:通过描写江南冬景的美丽,表达对江南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学生有了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就能够对散文文本开展深层次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总之,虽然散文“形”比较“散”,学生很难抓住文本的中心,但是学生只要紧扣文本的写作路径,形成由逐层提升的教学路径,就能够快速领会散文之“神”。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前引”,学生要注重“体悟”,通过这样的活动,散文教学的路径就得到有效铺设,从而提升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