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意识”视角的中职语文教学研究
2018-12-15沈燕
沈燕
文化不仅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而且是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长时间进行摸索、实践、创造、积累的社会历史积淀物。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启发学生用多元文化的思维来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包容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来加强学生对各个国家文化的理解,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向心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时,不仅让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了重新构建和完善,而且还可以教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直面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优良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合理正确的发展。
我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既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也可以感受强大的文化力量。那么,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来有效地推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
一、品读语句,引导学生搜寻文化意识
纵观汉字的演变,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形示意。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师已经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传统文化上,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要对其所蕴含的语言感情进行解读和体会,从而使得学生的文学领悟能力由低级水平进阶为高级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每一个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用心地搜寻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学习宋代李清照所写的《声声慢》这篇课文时,我在给学生讲完诗词基本的释义之后,又阐述了诗人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作为婉约派诗词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经历。学生在我的讲解下,对于李清照的词已经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次品读的时候对于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已经领悟得十分精准了。我还说道:“这首诗不是写李清照的闺怨闲愁之情,而是对于山河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凄苦哀愁。”尤其作者开头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从侧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无限忧愁。学生通过品读语句,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的诗词大多都是以“忧愁”为主题的,是愁的化身,善于抒情造境。
二、筛选文本,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品质
选取正确的教材内容是取得文化教育成功的宝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编入到中职语文教材中,将有助于学生培养传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素质。然而,要想编制一本有技术含量的语文教材,需要文学工作者耗费许多心血和精力。教材编写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我国教育实施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的制度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版本的教材,这使得语文教材的编写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焦点。当前,文学工作者在编写中职语文教材时,应该秉持“保持教学本质和继承的理性精神相统一”的理念,让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在中职语文教材里适度增加文学名作的篇幅,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境界有一个提升的维度和空间。古代文化包括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教材。
比如《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要尊重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去寻找出知识的规律,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从而化繁为简,轻松地收获知识。再如,孔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老子、庄子所代表的道教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规范日常不道德的行为,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以及李白所写的《将进酒》都是智慧的凝结,无不彰显了古代文人博学出众的才华,抒发出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可惜无法施展出来的愁苦烦闷之情。让学生领悟他们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可以培养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做贡献的赤子之心。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抒发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有助于培养学生成就乐观豁达的品格。由此可见,教材内容要想发挥好“文化载体”的角色,教师就须使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文化认知相匹配,从而为弘扬人类文化成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内涵,帮助学生修炼文化修养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典诗词不仅读起来比较绕口,而且他们的文化内涵难以理解,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把字、词和句子解释一下,让学生进行浅层的学习。在近几年的新课程中,加大了古代文言文和诗词所占的比例,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由此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学样式,不仅可以转换人们的思维模式,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尝试引导学生去吸取墨、道、儒三大派别特色思想文化的精华。比如墨子主张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以及老子“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别人和自己”。当国家的利益和自身利益发生沖突时,应该如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概,从而让学生建设大格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文。在学生对这首诗有大体的了解之后,我提问:“文中所描写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同时作者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对田园生活是何种情感?”学生经过一番查阅和思考回答道:“尘网指的是污浊的官场生活,羁鸟和池鱼借喻作者怀念旧居,而樊笼代表仕途。”在解决完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感受古人所用的比喻手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作文中进行借鉴。紧接着学生用文章下联中的四句话描述了作者的田园生活,并且从中可以得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学生领会到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进而加深了他们对于生活、人生以及社会的认识,促进学生完善并且发展自身的独立人格,使他们在丰富美丽的古代文化熏陶下,可以修身养性,让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修养都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学生的“文化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养成。除了上述提到的要品读语句、选择有文化内涵的书籍和加强训练等手段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记笔记的良好习惯,也可把文学名作中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进而运用于写作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通过不断的练习与积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受到熏陶,终会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