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一反三,不可丢失的教学思维

2018-12-15蒋红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六国论成语整理

蒋红芳

《论语·述而》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作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主张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思维呢?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其次要善于将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得到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

一、以旧带新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知识点又多又散,但常常是逐级增加,又多有交叉和重复,这也是新旧知识能够建立起联系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以旧带新是最自然的事情,不光是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愿意与人分享,还在于从旧中可以生发出很多新来,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我在教授《阿房宫赋》一文时,请学生指出该文突出的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学生的反应很冷淡,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犹如一潭死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使你全身心投入,不厌其烦地讲解,也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更何况前一篇文章《六国论》上完不久,借古讽今这一手法也着重分析强调过了,只是学生暂时忘却了,他们不懂得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勾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将《六国论》与《阿房宫赋》对比分析,用学生的已知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那么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教师也不需要从头到尾填鸭式地再次给学生灌输知识,从而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具灵活性。

既然如此,还有比《六国论》更好的课堂教学资源吗?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提示:请同学们细细地回味《六国论》这篇文章,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潭死水也渐渐泛起了点点涟漪,慢慢地有了活力。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出了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如此一来,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借古讽今这一手法,用已知启发了未知。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学习与积累,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只是他们还不能自觉主动地将这些知识与信息提取出来,再次将它们充分地为自己所用。因此,教师就要充当学生的呼唤者、提醒者,在教学行为中时时利用课堂教学资源,适时提醒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提取自己头脑中的固有知识与信息,并以此来带动新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法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并逐渐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识会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

二、以联想、想象为前提

想象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和想象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形式,或者说,是人的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深入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课堂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首先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解成语时,就需要师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探求更深层的意蕴,这可以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法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看到“鱼龙混杂”这个成语,尤其是鱼这个字,就要联想到“鱼目混珠”这个成语,然后通过比较,充分发掘这两个成语的异同点。同时根据“鱼龙混杂”的意思好人、坏人都有,还可以联想到同义词“良莠不齐”“参差不齐”“不稂不莠”求同求异分析,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些成语。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联想想象,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运用比较法教学,对学生来讲,其实就是一个搜寻异同,寻求认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思维相互碰撞,处于兴奋状态,“求同存异”的结果就是发现“新大陆”,而知识的“正迁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成。这样一来,不仅综合了新知旧知,而且以新知巩固了旧知。

三、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了描述,其中结果性目标中的“理解”就用了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可见课程标准并没有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同时,语文知识点又具有细实、广泛、内蕴深广的特点。在教学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后,就更应该善于归纳整理知识要点,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积累、理解知识点,长年累月,自然就能提高语文素养。

如鉴赏戎昱的《塞下曲》:“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为了体会作品寄寓的感情,我请学生联系对照已学过的同类战争题材的诗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关山月》,让他们先自己进行求同求异分析,然后再让生生合作讨论探究,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这样一条规律:体味战争题材诗歌所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切入点可分为这么几种——将士、人民、百姓、统治者、战争、自己。

针对将士,有表达对将士饱受战争之苦的同情;有对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的赞美;也有对将士想要建功立业的赞赏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当然还有对将士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乡愁的悲伤。针对百姓,更多的是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情。针对统治者,更多的是表达对统治者好战或昏庸无道等的批判与揭露。针对战争,主要是表达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诗人自身,有对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渴望,也有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了解这一类型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这一类型诗歌寄寓的感情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鉴赏这一类型的诗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运用同样的方法挖掘出鉴赏其他类型诗歌情感的方法,例如送别诗、思乡诗、闺怨诗等。那么,教师的教學活动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也就更具有效性,由此也使整个教学活动向着良性循环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后进行归纳整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系统强化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语文认知结构,还能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实用技能,并有助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六国论成语整理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拼成语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猜成语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