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战略助力船检事业腾飞

2018-12-15CCS人力资源处

中国船检 2018年11期
关键词:船级社人才

CCS人力资源处 付 强

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中国船级社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培养和造就船检事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在部党组的指导下,按照“三化一好”的要求以及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意见,中国船级社紧紧抓住“三支队伍建设”不放松,建设了一支具有技术创新精神和较高水平,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人才队伍;打造了一支独立公正、高效服务、资质达标,在国内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国际船级社处于前列的验船师队伍;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勇于担当,较好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管理队伍。

事业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舞台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我国造船、航运、外贸、保险等行业发展的需要,交通部于1978年3月撤销船检港监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并于1982年由交通部职能局转变为全能局,实行对沿海和长江沿线的各下属机构行政和业务上的统一垂直领导。

1986年8月1日,为适应我国远洋船队全球航行和造船工业日趋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船级社,和船检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运行,这标志着中国的船检事业开始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由此,中国船级社成为以船舶入级与技术监督为己任的船舶检验机构,承担起我国船舶检验主力军的责任和使命,按照国际规则和要求开展各项业务。1999年,中国船级社的改革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按照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和交通部关于水运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完成了“局社、政事分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7年,中国船级社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被确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和交通运输部相关改革任务,2018年完成了渔检转隶和广东、黑龙江船检承接。

40年来,中国船级社把履行好国家船级社的使命责任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国际一流船级社”的目标,服务交通强国、海运强国建设,服务“四个交通”,不断深化改革,组织机构属性、定位与时俱进,使命宗旨和职能职责不断扩充、深化,服务强国建设、维护国家海事权益、维护国家水运安全作用日益明确。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从“风险管理”的业务属性出发,围绕“一个业务核心、三条业务主线、两个支持保障系统”的基本架构,改变了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划分形成的组织结构。总部以宏观管理和支持保障为主要职能,着重强化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制定、市场拓展、服务网络建设、对全系统业务的督导以及指导信息化建设和规范科研工作;技术和规范领域机构建设取得成效,重组中国船级社技术与研究开发中心,成立海工技术中心,社审图中心和各分社的审图部组互为支持补充,为技术先导战略的实施和多年1000万吨新造船安全落地提供了保障;工业领域完成认证、监理业务整合,重组质量认证公司和实业公司,陆上船级社系统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不断优化分社职能定位,以承担检验业务为主要职能,着重强调对检验质量的把关、对检验业务的支持保障以及对下属三级单位的指导、管理,三级单位是纯粹的检验业务实施单位,以执行检验任务为主要职能。不断完善和优化了了与“三主两支持”业务格局相一致的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关系顺畅、反应迅速、高效运转、协调一致的组织结构。

目前总部内设部门17个,国内设立直属二级检验机构12个,海外设立欧洲、美洲、东北亚和东南亚四个区域中心,二级检验机构和海外区域中心下设多个三级分社和办事处,国内外共设有检验网点114个,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设立了社审图中心和5个审图区域中心,从事船舶、海上设施和产品的图纸审查;设立了研修学院和上海、武汉分院,负责验船师培训和对外培训;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天津等地分别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规范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等规范科研机构,在我国船舶科技研发、技术法规、规范和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用。全系统组织架构职责高度集中,扁平化管理,机构更加优化、合理,更加高效,检验单位基本覆盖我国水网、造船、船舶配套产业地区,服务及时性和客户维护响应速度大幅度提升。

40年来,中国船级社通过改革和发展目前在职员工总量已达4478人。其中从事规范、审图和检验的技术人员共2744人,大学本科占1617人、硕士757人、博士66人;高级职称占41%,中级职称26%。为进一步推进检验业务的国际化,陆续开展了希腊、伊朗、印度、挪威、韩国、印尼、新加坡等外籍验船师、顾问的属地化聘用工作。其中,具备从事国际船舶检验业务资质的人员共有2000余人。建设了一支50人左右的指导验船师队伍,造就了一支资深验船师组成的外语好、业务精、能吃苦、敢打硬仗的海外应急飞行队伍,这支队伍是中国船级社亿吨入级船提供服务的主力军;技术研究人员36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29人,国家级专家、享受政府特贴8人。其中有7人获得全国交通科技英才荣誉称号、3人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 “十百千工程”、2 人入选“百千万工程”。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中担任骨干,不仅增加了中国船级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且强化了在国际海事界的话语权,维护我国造船、航运的利益。

实施人才战略 推动船检事业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船检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而人才队伍建设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挥了保障性作用。40年来,中国船级社紧扣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和航运、造船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预判人才总量和层次、能力要求,提前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前进行人才储备,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基本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中国船级社快速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其次,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船级社协会、船旗国政府要求,以资质为目标,推动人才队伍资质和能力水平提高,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形成始终保持达标的合格人力资源,树立了品牌。同时,以提升人才使用效率为重点,合理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调配机制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合理、有效地整合和调配人力资源,努力使人才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建立目标型培训体系,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与技术职务晋升、薪酬待遇、考核等级挂钩,形成自发的由下而上、主动成长的动力。

“三支队伍”建设是贯穿中国船级社人才建设的工作主线,也是《交通运输部关于建设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的意见》在赋予新内涵、新目标后的明确要求。

40年来,中国船级社建设了一支具有技术创新精神和较高水平,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人才队伍。具备了全面覆盖各类超大型船舶、高技术船舶、智能船舶和海洋工程设施的规范研制能力,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航运造船自主发展的需求,得到了业界广泛接受、认可和应用;在超大型矿砂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及相关的加注、驳运和存储全产业链、深水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点突破,提供单一入级、独立审图和技术服务解决方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标准制定,在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二代稳性、国际气体燃料规则等国际海事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相关产业的利益,为国家提升国际海事影响力和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打造了一支独立公正、高效服务、资质达标,在国内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国际船级社处于前列的验船师队伍。建立了以指导验船师为引领的不同层次验船师专业梯队,他们抢市场、抓质量、强服务、转作风,规范检验行为,提供优质、高效、精湛服务,客户满意度在业内处于前列,市场、国际化和现场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品牌和业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服务“四个交通”发展、促进水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十二五”以来多年千万吨新造船的落地,薄膜型LNG、40万吨VLOC、“3000米半潜平台”等重点项目的锤炼,为达飞、地中海等海外重要客户提供服务的实践,以及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具备了服务覆盖广、资质跨种类、专业多样性的能力。其中,有海外工作经历人才达300余人,他们像源头活水一样,积蓄起中国船级社的专业化、国际化验船师人才队伍。

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专业能力强、知识层次高,按照管理人才队伍“基层工作经历、总部工作经历和海外工作经历”三个经历的要求,大范围、多频度开展在总部、基层和海外的借调、交流、派驻工作,全面提升了高级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对错综复杂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对开阔国际化视野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营造凝心聚力、和谐向上、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领导中国船级社实践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

创新机制 筑牢事业发展之基

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取决于评价和激励机制。面对复杂多面的市场和安全形势,中国船级社通过解决制约船级社发展的机制性障碍,坚持管理创新,将“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人才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共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40年来,中国船级深化与人事管理相适应的岗位、薪酬、激励、约束四项机制改革,改革以身份管理为特征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优化了以岗位管理为特征的人事用工制度,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将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新的人事用工、薪酬分配,对岗位实施动态管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使职工收入与单位效益、岗位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新型分配体系。建立了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由品德、履责、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通过巩固和深化“用工、分配、激励、约束”四项机制改革成果,在政策上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提高了技术人才的地位,增强了职业荣誉感,激发了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保持了专业队伍的稳定。

制定和颁布了《指导验船师管理办法》和《海外机构管理办法》等制度,对高等级岗位和驻外人员的职数、适任条件、工作职责、评选要求、考核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正向氛围,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特长,确定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实现了行政和技术发展的“双通道”;破除“终身制”。通过聘用期绩效表现考核,实行竞争淘汰,做到能上能下,不进则退,既促进了上岗专家不断学习提高,刻苦钻研,也鼓励了年轻人才后来居上,脱颖而出。

40年来,中国船级社从转变观念入手,实践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建立行政和技术双通道等发展机制,在人才服务大局的同时,提供了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途径;结合船级社国际化程度高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人才竞争,推动了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员工在压力下产生动力,在竞争中学习竞争,产生了自我管理的动力;通过引入目标型理念,建立网络培训、远程平台和有效运行管理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人才培养和质量体系工作的结合,促进了人才工作的持续优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建立了适应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标准研发、图纸鉴定、建造检验、入级发证、船级维护、信息服务”六支专业队伍的上岗资质为目标,以个性化的培训指导大纲、理论模块、实践流程、评估要求、教材和教师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创新型培训体系。“十一五”期间,成立了研修学院,充分调动、发挥全系统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员接受培训,全员参与培训,鼓励员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打通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近十年平均每年培训项目300项,培训学员超过10000人次,千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GBTS目标型培训计划的培养,取得各类资质,奔赴新造船、营运船检验、产品检验、规范科研、审图一线,既为中国船级社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也为后续转型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建立健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国际一流船级社,需要有国际化的一流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为此,中国船级社充分利用三个平台,加快培养和锻炼国际化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

利用国际项目平台,将参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工作,作为培养和提升专业人员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积极派员参加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组、专业委员会、会间通讯组工作;在国际船级社协会中,参加了秘书处、特别工作组、通讯小组、技术委员会等机构的工作。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船舶共同结构规范研究项目、涂层保护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能效设计指数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的研究工作,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航运、造船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和海事专家。

利用人才培训平台,将“走出去”接受国内外的高级培训或者联合培养作为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为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管理能力,选送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高级管理者培训;为提高中青年技术人才掌握国际海事新理论、新方法、新要求,选送技术骨干到马尔默世界海事大学学习深造;为了解相关行业和技术发展动态,更好地相关产业,与美国石油协会、国际油公司海事组织等国外机构开展联合培训。

利用研发项目平台,构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加速器”。为支持我国造船、航运强国建设,近年来,中国船级社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大型项目,组织实施了多项自主研发项目,同时,也充分利用社外资源,与国内涉及船舶、海工、海事的重点高校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如主持国家优选型散货船研发项目,自主开发绿色规范技术标准项目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项目平台,通过实战,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了近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能够参与标准的制订,在相关领域具有影响的专家队伍。

猜你喜欢

船级社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从规范要求看各船级社对柴油机认可的差异化
意大利船级社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访问中国船级社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中国船级社领导班子调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国船级社圣地亚哥办事处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