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预测的十四行诗传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0首的You Tube视觉化追问
2018-12-15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院重庆400031
⊙肖 晶[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重庆 400031]
一
如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视觉化发展迅速,给十四行诗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克里斯·达维(Chris Davey)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0首全文是可视的,且文字移动很快。克里斯·达维曾上传过许多视频,其中名为The Day Today有461,892次播放量,其上传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0首视频仅持续37秒,这种移动效果类似于Tagcrowd或TextArc等站点所能达到的效果。TagCrowd是一种网页应用程序,通过创建词云、文本云或标签云来统计任何文本中词的出现频率,并加以可视化。标签云或文字云是关键词的视觉化描述,用于汇总用户生成的标签或一个网站的文字内容。标签云是用以表示一个网站中的内容标签,通过标签可以以最快的方式查找某一个标签的所有内容。标签一般是独立的词汇,常常按字母顺序排列,其重要程度又能通过改变字体大小或颜色来表现,所以标签云可以灵活地依照字序或热门程度来检索一个标签。文字云也与之类似,它源于网页中经常运用的标签云,后演变成一种设计形式,将文字堆叠在一起,利用错位排布的方式,完成文字的视觉呈现。TextArc也是一种文本可视化工具,其中词语和词频可以通过更大或不同的字体进行视觉传达和强调。正如悉尼理工大学教授安妮·克兰尼·弗朗西斯(Anne Cranny-Francis) ——曾出版《多媒体:文本和文本语境,技术和触摸》 《技术与触摸:显示技术中的生物政治》 《文本中的身体》等书籍,提醒我们的那样,字体不应被视为纯粹的装饰。它们具有联想意义及其内涵。通过灵活处理字体,“书面文字的可视性再次变得可见”①。
在优兔上上传十四行诗的一种有趣类型是文字可视化或动态排版视频。这些视频使用Flash等数字技术以及Wordle和Textarc等程序,逐字或逐行形象地呈现这首诗。
图1.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诗第一行视频截图
上图是You Tube上克里斯·达维的视频动态截图,其通过使用阴影和3D效果突出了第一行“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召唤到我这温柔的沉思的公堂)②中 “thought”一词,表现了诗人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体现了诗人进入了某个思想阶段,3D和阴影效果形象地体现了诗人进入沉思的一种状态,将无形的思想通过3D和阴影技术有形化,其目的在于表现该词所指内涵的可拓展性,一层一层往后推的效果形象地模仿了一张思维图,从而使得观众因视觉效果产生联想,让观众在此情形下也随着诗人一起陷入沉思。
图2.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诗第二行视频截图
上图字体效果重点突出了第二行“I summon up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我把对以往种种事情的回忆)③诗人与爱人间的“过去的回忆”,“summon”通过字体的渐渐放大突出强调诗人想起了过去这一行为,观众更容易关注到放大的字体。“past”通过字母a的不断变化让人联想起过去的点滴,从视觉效果上引发观众的想象力。
图3.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诗视频第四行截图
第四行“And with old woes new wail my dear time’s waste”(再度因时间摧毁了好宝贝而哀伤)④,从上图可看出,视频中重点突出了“waste”,“waste”颜色加粗加黑,比上面的字体要大一倍,表明诗人因时光的流逝和虚度而感到沉重的悲痛和惋惜,通过大写W体现了诗人悲痛的程度及无可奈何的悲伤,同时也让整个单词更加醒目。
图4.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诗视频第五行截图
第五行 “Then can I drown an eye, unused to flow”(于是我久干的眼睛又泪如泉涌)⑤,通过从上至下的排列方式,形象地描绘了眼泪往下流的状态。从动态的艺术文字播放可看出,词语确实似乎在流动,就像水滴或滴眼液。文字一层层地掉落,一层一层地重复,且掉落得很快,表现了眼泪一滴滴地落下,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呈现出诗人悲痛欲绝,眼泪不停往下掉的画面。与此同时,字体较模糊,并渐渐隐去,形象刻画了眼泪模糊双眼的情景。相比于纸质的静态文字,动态文字更加形象生动,画面感更强。
图5. You Tube上Chris Davey的十四行诗视频第七行截图
第七行“And weep afresh love’s long since canceled woe”(我重新为爱的早已消去的苦痛和多少逝去的情景而落泪、叹息)⑥,自上而下像瀑布一般往下掉落,形象地刻画了“weep”一词,并且文字参差不齐,更有画面感,字体渐渐映入眼帘。与此同时,运用黑白色调取代彩色背景,与诗人悲痛、沉闷的心情相得益彰,黑白搭配也使文字更加凸显,此外,垂直和水平移动的类型打乱了传统的从左到右的文本阅读方式,给读者增强了视觉冲击。人的眼睛不像傻瓜相机那样平均地对待所有景象,人的视觉总是聚焦到一个点,并有目的地快速搜索和跳动,这无数的点可连接成一条线,它记录了我们视线的游动路线,人的视觉习惯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色彩与面积、大小的对比、轻与重的对比、图像的动势等因素都会对视觉流程有很大影响⑦,因此人们会更关注单词的外观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You Tube为全球成千上万的用户提供了高水平的视频上传、分发、展示、浏览服务,同时也为古典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1599年前就已经开始创作十四行诗了,其中第138首和144首在威廉·贾伽德1599年的《热情的朝圣者》中首次发表,但据罗益民教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所述:“有可能那时候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现今全部丢失了。所以,四开本中的诗应是1599—1609年所做的。”⑧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在此之前有口述手稿。最初较完整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以四开本的形式出现,由伦敦出版商托马斯·索普在1609年登记出版,含154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30年后,出现了由约翰·本森编辑的伪劣版,其影响长达一百七八十年,导致了人们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误读。1780年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历了恢复期、总结期,以及对四开本的重新编订、阐释,再到大量的纸质十四行诗的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得以大量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十四行诗又在广播收音机中被朗读供大家收听,如帕特里克·斯图尔特(Patrick Steward)—— 一位英国演员,曾多次获得奥利弗奖、金球奖、艾美奖、土星奖提名,他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长期合作,1979年获劳伦斯·奥利弗最佳男配角奖,2008年在《西区的哈姆雷特》中扮演克劳狄斯国王,获得第二届奥利弗奖,2010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授予为戏剧服务的骑士——曾在英国BBC广播电台朗诵过十四行诗第30首,BBC中还播放了由《哈姆莱特》中的斯内普教授朗诵的十四行诗第8首,收听量达到了1.2万人次。后来有了MP3朗诵版,在Li bri Vox上就可收听朗读者朗诵十四行诗的音频。朗读者有:克里斯·修斯(Chris Hughes),美国企业家,脸书的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哈佛大学, 2012至2016年间担任新共和杂志的主编;山姆·斯丁森(Sam Stinson),美国著名演员,曾出演《上帝的第七只手》《我的所有美国人》《软物质》等;伊丽莎白·柯莱特(Elizabeth Klett),有声读物讲述人和语音艺术家,休斯顿大学行为艺术专业专家,白天担任英国文学教授,夜里是有声读物的朗诵者, 她曾在德鲁大学担任演员和导演,拥有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是研究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的专家。自2007年以来,她一直为LibriVox录制免费的有声读物,并录制了小说和诗歌等六十多种独立音频。十四行诗第30首的朗诵时间均在1分钟左右,由克里斯·修斯、山姆·斯丁森朗诵的第30首采用美式发音,节奏较快,情感较平静,重点突出诗的韵律感,每行最后一个单词,“thou ght”“sought”“past”“waste”“flow”“woe”读得较缓,且发音清晰。而由伊丽莎白·柯莱特朗诵的版本则采用英式发音,整体节奏较缓,声音较为低沉,情绪更加饱满充沛,对“sigh”“moan”“many”“restored”等 词 进 行 了重读,突出诗人刚开始时沉重的心情,到结尾两句转而平静,情感把握更加自如,听起来更有故事性。由伊丽莎白·柯莱特朗诵的十四行诗是最新的朗诵版本,深受大家喜欢。MP3朗诵版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取资源更便捷,促进了十四行诗的传播。相比书面传播,口头传播更加广泛。
而You Tube的视频版使得十四行诗的传播进入了视觉化阶段。由原来的纸质出版,到广播收音机朗读,到MP3的朗诵版,再到视频化,十四行诗不再局限于原来静态的文字,而是对文字赋予动态效果, 例如上文提到的克里斯·达维所制作的第30首视频。此外,还有艾萨克·佛利德曼(Isaac Friedman)的动画版本,是由一张张图片组成并辅助以相应的背景音效。还有简·劳(Jean Law)上传的故事版本,讲述的是主人公追忆逝去的丈夫。当她读起十四行诗时,便回想起与丈夫的美好过往。整个视频持续7分44秒。此外还有由音频制作的朗读版本,其观看量达到了25458人次。
除上述之外,另外一种传播就是译本传播,20 世纪30年代,中国就有丘瑞曲、朱湘、李岳南、梁宗岱、方平等十多位译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翻译,然而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问世,直至1950年,由屠岸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遗憾的是,屠岸先生于2017年12月16日逝世,但他的十四行诗翻译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格律严谨,每首均由三个四行节和一个双行节组成,每行则包含五个轻重音节的组合,即五音步抑扬格。屠岸先生所翻译的第30首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格律特征,保留了与原文相同的格律,原文是abab(“thought”“past”“sought”“waste”),cdcd(“flow”“night”“woe”“sight”), efef(“foregone”“o’er”“moan”“before”),gg(“friend”“end”)的韵律,而译文每行字的末尾也押了相同的 格 律,“ 忆 ”“ 堂 ”“ 息 ”“ 伤 ”,“ 涌 ”“ 里 ”“ 痛 ”“ 息 ”,“哀”“事”“来”“次”,“伴”“散”。屠岸先生历来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应当做到形神兼备,既要力求保持原作的文体美、风格美,也要尽量体现原作的形式美、音韵美。”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采用平实简易的语言,力求让原诗的韵律和音部上的特色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屠式的十四行诗翻译版很像中国的词,从形式上看是具有相当严谨格式的诗体。十四行诗的翻译也延续了屠岸先生和莎士比亚的文学生命。
所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传播从口述到手稿到印刷文本,再到音频,及至视频传播似乎是一个依赖于技术发展的过程,但事实又似乎未必尽然。文化上的影响,比如中国文化、翻译的问题,以及每个解读者的不同理解,都会影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真正思想内涵的表现。那么什么才是权威且真实可靠的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呢?
三
十四行诗第30首创作于莎士比亚人到中年的时候,但却集中表达了年轻时分离的忧郁,它不仅使用了一系列低沉的词语,如“things past”“sigh”“moan”等,还包括有效使用前后重复的辅音以及一系列的词语发声,如第一行“s”和“t”的发声:“sessions”“sweet”“thought”,其次还包括尾音的押韵,“th ough”“sought”“past”“waste”“flow”“woe”“night”“sight”“fo regone”“moan”“o’er”“before ”。然而,在视频化过程中,诗本身的韵律由于视觉化编辑而受到损害,原诗的节奏美不复存在,莎体十四行诗在节数、行数、节奏、音步数、格律等方面的普遍特征也因此被淡化,其次,视频内容播放较快,没有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尽管如此,这种变化还是给观众提供了极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提供了一种生动的阐释。首先,从观众的角度来说,相比纸质,十四行诗的视频化通过声音、图画、动态文字、配乐在短时间内就能带给观众极强的印象,正如美国当代文化批评理论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所概括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⑩理论和事实共同向我们证明,21世纪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利用“图像化”的传播方式,文学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接受有时大大增加了受众的数量,通过另一种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其次,图像化阅读实现了人的感官的解放,恢复了人的本性。马克思期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感官的全面解放的时代”⑪,各个新旧传播媒介都应该共同为人类感官(听觉、视觉、理性、感性)的全面解放而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文字只是单一的视觉文化,而图像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综合,它使人的感官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更接近人的本性。再次,图像化阅读适应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随着电影、电视的不断发展,更多人愿意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而不是拿起一本书来阅读,十四行诗的视频化恰恰给观众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渠道,也迎合了他们的阅读习惯。虽然这种阅读可能只读到皮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作品。与此同时,好的视频改编也能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思想,例如上述提到的克里斯·达维的改编,以及故事版本、朗诵版本的改编。此外,十四行诗的视频化发展大大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威廉姆斯(Williams)、莱斯(Rice)和罗杰斯(Rogers)认为互动性是指,在交流对话的过程当中,“参与者能够控制相互的交谈,并在交谈中互换角色的程度”⑫。视频化发展能使人们平等地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在网络互动中,读者和作者可以及时对话,共同参与文学的创作,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读者可变身作者,作者可成为读者,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在文学创作与理解欣赏中具有充分的双向交流,从而产生灵感的碰撞,这种互动是纸质文学无法达到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十四行诗的视频化发展也为教学和莎士比亚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美国电脑教育家柏克(Bork)曾于1978年预测:“到21世纪初时,各级学校及几乎各类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将是通过电脑的互动学习来进行。”⑬柏克的预言已经成了现实。老师可通过视频作为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利用视频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从而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在You Tube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0首有多个版本,视频更加多样化,各有千秋,上文曾提到,简·劳上传的十四行诗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播放,将诗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一下便记住了诗的内容,但时间较长。而由音频制作的朗读版本最受人欢迎,点击率达到了26367次。此外,艾萨克·佛利德曼的动画版本则由黑白图片组成,相对较为有趣,但只能粗略地传达一下意义,因此观看量不是很高,点击率只达到了4410次。视频的时间几乎都在8分钟以内,将沉默的文字赋予动态及画面的表达,文字会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形象立体化的文字准确而生动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此外,视频化的创作更容易给观众以深刻的文字印象记忆。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Balzs)在20世纪初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⑭
四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经历建构到重构的过程,视频制作更是如此,通过观众的参与,具有个体代表性的互动意见会影响十四行诗的呈现形式,通过不断地互动调整,最后呈现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达到人物与背景、音乐的协调,同时,也能传达出原作的内涵。据《文学经典指南》(Cliffnotes)对十四行诗第30首的解读,“诗人重复了第29首的主题,表明年轻时的回忆是无价的,且无法补偿,不仅有许多失望和未实现的愿望,还有失去的朋友”,在第30首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忆旧中感到无限的悲苦,爱情、亲情都消逝如烟;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心情开始明朗:“但我若想到你,亲爱的朋友,一切的损失,悲伤便都烟消云散。”在传统的纸质传播中,人们很容易关注到诗的韵律、节奏,诗的美感,而在其视频化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观众的感受,通过字体的放大、渐进和渐出,以及一些动画效果、配乐,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享受一场听觉和视觉交融的盛宴。声音和视觉的并置在历史上彼此各不相同,重要的是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间框架中通过诗与人的互动营造出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或许才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真正初衷。
这种互动,无论是在莎士比亚时代,还是在今天的You Tube上,都受读者群的左右,在莎士比亚时代称为听众的掌声和赞誉,而在今天,则是网站页面上的点击率和点赞率。在莎士比亚时代,听众的关注度会给他的戏剧和剧院带来利润,而今天在You Tube上的点击率带来的则是广告收入。这是共通的,换言之,都受经济因素左右。视频点击率决定了视频的受欢迎程度,从而也决定了视频中广告的多少及视频的收入。毫无疑问,经济因素会对视频的制作产生影响,财富决定着文学的方向和传播,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视频制作及其效果也有显著提升,以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和感受。从以前的2D到现在的3D、4D甚至5D,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越来越强。视频也越来越迎合大众心理,为大众服务,通过人与物的互动以决定物的价值,观看的人越多,点击率越高,利润也随之增加,从而也促进视频向多样化发展。
相对于视频的互动,纸质的互动则相对较慢,比如一本书的出版,得到读者的反馈再出版,少则一年,才能出版修订版。而视频的编辑时间则相对较短,可以根据观众的评论及留言随时更改。
从手稿十四行诗到纸质十四行诗的打印出版,再到广播形式,再到视频化发展,都符合历史循环论的说法,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维科认为在这背后“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一切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⑮。这似乎说明文学在不同媒介中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十四行诗的演变,从纸质到视频播放,最后是否还会回归到纸质被大众接受,这似乎难以预测。这取决于视频的发展在经济因素支配下是否能迎合读者群的变化,是否更贴近于阅读者的生活,是否比纸质更容易互动。而其根本就在于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利润驱动。
根据罗益民教授的推断,从手稿演变到纸质,正好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纸质到广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广播到视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⑯到下一次工业革命,是否会出现新的十四行诗的传播方式,我们不可预测。
与此同时,古希腊思想家赫希奥德将历史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紫铜时期、英雄时期,黑铁时期。现在的文学可能不如莎士比亚时代的文学,现在的文学变得廉价。在莎士比亚时代,一本书值18到20英镑,而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购买廉价的电子书,甚至可以在某个网站上免费观看或阅读。按照维科的历史循环论,我们也许还会回到黄金时代,文学将会再次变得值钱。但未来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样子?十四行诗将会以何种新的形式传播?我们无法描述,但无疑,那将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是对我们感官的又一次解放。
① Anne Cranny-Francis:Multimedia: Texts and Contexts.London: Sage, 2005: p12.
②③④⑤⑥屠岸: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第60页,第60页,第60页,第60页。
⑦ 方学兵: 《人机界面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0年,第13页。
⑧ 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上海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⑨ 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英汉对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50页。
⑩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⑪ 张蓓:《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第16页。
⑫ Williams, F., Rice, R. E., & Rogers, E. M.: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New Media.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1988: p40.
⑬ 蔡向凡:《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报》2005年第1期,第70页。
⑭ 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⑮ 维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⑯ 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上海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