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同伴关系辅导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8-12-14陈月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课程实践小学生

陈月英

【摘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对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不同区域的学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明确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确立同伴关系辅导课程体系。课程围绕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同伴合作四个主题单元进行辅导,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小学生 同伴关系 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14-02

一、引言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促进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学业困难,社会化发展受阻,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根据笔者所在地区不完全统计,在学校心理咨询的问题中,有超过一半以上涉及到同伴交往问题。小学生渴望被接纳和认可,而在交往中常常受挫,被同伴排斥和拒绝。笔者设想,通过结合本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相关理论,设计、开展一系列同伴关系心理课程辅导,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

笔者运用同伴提名法,通过对城区校、乡镇中心学校不同区域的学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第一,受欢迎的小学生一般乐观开朗,宽容大度,兴趣广泛。第二,被排斥和拒绝的小学生通常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交往方式不友好,如攻击行为。第三,被忽视的小学生通常喜欢独处,不爱与他人交往,被动、退缩。小学生同伴交往还具有情绪性: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情绪化明显,常常因为一个小的摩擦导致关系破裂。当冲突发生时,不能冷静理智的处理。由此可见,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交往技巧,情绪管理等方面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应系统安排教学内容。

三、同伴关系课程体系设置

(一)确定课程目标

同伴关系辅导课程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分享,促进学生感悟和发展。通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同伴交往四个主题单元的训练与辅导。不仅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学会管理情绪,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也通过团队活动,促使同伴间的人际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在同伴交往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形式

同伴关系辅导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实践。因此,在同伴关系辅导课程实施中,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教学形式: (1)案例分析。将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巧妙设问、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学生感悟。(2)角色扮演。例如在“学会说不”课程中,让学生表演不同情境下的拒绝方式,促进思考和探索,学会合理的拒绝方式,同时也达到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提升。(3)话题辩论。通过开展辩论赛,例如“爆发还是压抑”辩论会,引导学生互相沟通,明白无论是爆发还是压抑情绪,都是弊大于利,压抑可能会憋坏了自己,憋到极致就会更加猛烈的爆发。而对身边的人发脾气,不仅破坏了关系,也伤害了自己。引导学生思考情绪降温的“良药”,学会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

(三)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以同伴关系辅导相关理论为基础,并通过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搜集信息,了解小学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心理需求,以此为依据,通过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同伴关系辅导课程体系。课程通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同伴合作四个单元进行。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展开,层层深入,有效落实。

(1)第一单元:自我认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散发个人魅力,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我的优点和缺点,认识独特的我,什么样的人朋友多,共计3课时。

(2)第二单元:情绪管理。帮助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学会合理表达和管理情绪,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维护同伴关系。

课程内容:情绪红绿灯,当情绪火山爆发时,我的情绪我做主,共计三课时。

(3)第三单元:沟通技巧。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将心比心,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交往。

课程内容: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学会拒绝,道歉并不难,共计3课时。

(4)第四单元:同伴合作。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力量,提高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领悟同伴交往的意义,乐于交往。

课程内容:我们团结是一家,合作好成功,学会合作,共计3课时。

四、同伴关系课程的辅导策略

(一)充分挖掘课堂辅导点

例如在《什么样的人朋友多》的“友谊花”活动中,教师说:“友谊花,友谊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快乐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学生问:“开几朵?”教师说开几朵,几位学生就围成圈抱在一起。有一轮活动教师要求开5朵,却有6个同学落单。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辅导点,及时询问学生:“为什么6位同学却不能开出5朵花?”、“如果主动伸出手,是不是就能更好的完成游戏?”。进而引出主题:主动能让我们赢得更多朋友。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便是水到渠成。

(二)将心理咨询技术与课堂反馈有效融合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心理咨询技术,积极关注、倾听、鼓励,在活动中创设平等接纳、信任安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认识独特的我》一课,一位学生回答:“我学习成绩差,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显然,“学习成绩代表一切”这个片面化的观点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包袱。此时教师马上回应:“你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老师觉得你有很多优点,比如善良、乐于助人,大家觉得呢?”教师关注到了这位学生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同时也引发全体学生思考,最后大家得出了“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客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点,要树立自信心,悦纳自我”的观点。教师的积极回应及时扭转了学生不合理的认知,增进了同伴间的相互了解与接纳,达到了同伴关系辅导的目的。

(三)充分接纳,允许冲突表达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减少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学生打开心门,真情流露是达到有效辅导的前提。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猜测“老师要我说什么”、“我应该说什么”的不良交流方式,掩饰封闭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接纳学生的个性和情绪。例如,在《学会合作》一课“同舟共济”活动中,心理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估学生的反应和气氛。如果发现同伴之间有冲突和争执,可以适当中断活动,进行讨论。教师可以以“看到了什么”作为引导,促进学生反思以及同伴间有效互动。

五、课程实践效果评估

从反应层面看,学生总体上比较喜欢上同伴关系辅导课,在班级中获得归属感。从学习层面看,学生普遍表示对自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悦纳自我,学会控制情绪,合理处理同伴冲突,掌握了与同伴相处之道。通过同伴关系调查数据也显示,辅导课程明显改善小學生的同伴关系。从行为层面看,学生更乐于交往,尤其是平常比较内向的学生,克服了以往在同伴交往中的回避和羞怯感。通过辅导能主动与同伴交流,勇于表达自己,朋友多了,脸上笑容也多了。

参考文献:

[1]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以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立芸.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课程实践小学生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