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018-12-14林金水成娟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实验课程微生物学有效途径

林金水 成娟丽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成为趋势。本文主要分析高等院校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教材、考核制度、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课程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76-01

一、当前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微生物学中,实验课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前沿,掌握热点和现状,帮助学生积累与巩固理论知识。但是当前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安排不合理,相关课程的开设完全是按照固定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例如群体遗传与演化、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匮乏。

同时,一些教材内容陈旧,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多使用自行编写的教材,不仅再版困难,而且单一的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学缺少新鲜动力,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二)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当前教学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开展。例如,微生物的选育、生长及繁殖等,需要由老师指导学生,但是集体教学的形式导致教学中学生得不到指导,容易出现各种差错和问题,不仅影响实验结果,而且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受到传统课程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内容,缺少探索性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如此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检测。因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变化因素,从而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控制。

通常微生物学实验课通过实验报告作为考评指标考核学生,加之实验的雷同性,使老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从而无法对学生的实力做出准确判断。

二、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改革微生物學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本专业学科的特点与性质,还要站在一定的社会高度,一方面让学生对真菌等生物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对一些热点进行关注与学习。教学中针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他一些生物学只是开设课程,以确保学以致用,使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保持与时俱进,为国家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为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学欲,选择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材成为关键,高等院校选择教材内容需要结合本学校培养人才而定,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新颖,重难点突出,适合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需求。

(二)创新改革教学形式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够简单的操作,通过仔细观察、准确的判断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对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尤为重要,如何让一个老师指导全班学生的实验进程,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分组的形式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微观、抽象的微生物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将复杂的实验分步骤展示给学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回放教学内容以巩加深记忆。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统一的课程标准很难建立,但是学校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首先,根据学生实验前的准备、试验中的进程及结果制定评价标准;其次,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划分评价标准;最后针对不同的课程制定考核标准,从而确保教学评价切实有效。

(四)充分利用国内外微生物资源库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现代生命科学、预防医学等诸多研究都是建立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上,但是当前很多研发工作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菌种而受到制约,对此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内外微生物资源库,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动态和趋势。同时,教师可利用资源库带领学生开展科研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三、结论

微生物学贯穿生命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本文分析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树芳.《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有效途径的研究》.《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期

[2]张加春.《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30期

[3]张祺.《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心事杂志》.2016年第11期

[4]陆娟,屈长青,朱茂英,刘生杰.《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11年

[5]周慧杰.《高校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林金水,生于1983年06月,汉族,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成娟丽,生于1981年05月,汉族,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猜你喜欢

实验课程微生物学有效途径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以会计学为例建设财经类实验课程体系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
微生物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