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数学思想方法,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2018-12-14黄秀文
黄秀文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里明确提出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这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就要求教师要探索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四能。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使用对问题解决可以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对于学生四能的培养也发挥着重大作用。笔者就如何应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类比思想、模型思想等四种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 积累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27-02
一、用數形结合,直观信息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问题解决的题目多数以抽象的、枯燥的文字和数据呈现,不便于学生思维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不利于分析问题。借助数形结合,便可以将抽象信息直观化。
[案例]新人教版五上的p74《实际问题与方程例2》
本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题,需要逆向思考,思维难度较大,易出现错误。提倡列方程解答,找出数量关系便是解题的关键。分析数量关系,仅依靠题中文字“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少数学习品质高的学生易明白其中的数量关系,但学习品质中下的学生面对抽象的文字,要找出等量关系式有难度。此时,便可以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理解,如图:
这样的线段图,将黑色皮与白色皮之间的数量关系直观化,这对于后进生理解题意有很大帮助。数形结合的应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需要执教教师从低年级起培养,从简单具体的实物图,示意图逐步发展到简洁抽象的线段图;从执教教师示范画图到学生模仿画图,到最后学生根据信息独立画图,逐渐培养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呈现信息,逐步积累自主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用转化思想,简化问题
转化思想, 它是指将不熟悉的、未知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数学思想。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问题越来越有探究性,同时随着数学知识的螺旋式的发展,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并有一系列问题是同种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可以迁移,可以转化。学生可以原有的问题解决的经验上发展新经验。
[案例1]新人教版四下的p68《四边形的内角和》
本课是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后继续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根据前一节课问题解题经验,容易想用测量和剪拼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经验,需要执教者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新旧问题之间的关系,能不能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即将求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借助已有的结论解决问题,积累转化问题、解决问题的新经验。
[案例2]新人教版五上的p87《四边形的内角和》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有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学生也易想到用格子测量。为了更准确的数格子,通过移和拼将不满一格的拼在一起数。再进一步的追问: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转化的契机,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将不熟悉的问题转为熟悉的问题,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可见,转化思想在问题解决中一种好方法,也是一种可借鉴的经验。但是转化的时机,转化的结果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时就要多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一类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解决问题时寻找合适的时机,顺水推舟,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用类比思想,迁移方法
类比,就是根据两类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1]在问题解决过程应用类比思想方法,特别是类比问题解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新人教版六上的p3《分数乘法》
本课是通过复习和唤醒学生整数乘法的数量关系,在引出分数乘法。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前后问题的联系,都是根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列式。有了相同的数量关系式后,把单位量换成分数,依旧要用乘法解决,学生很快就可以列出分数乘法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类比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常见的方法,以上“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在数学问题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在教学这些问题时,可以通过类比他们之间的联系,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应用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四、用模型思想,固化结论
模型思想,对现实问题从量的方面进行数学抽象,所得到的用数学符号表达的数学对象成为数学模型,建立和研究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从量的方面来揭示数学对象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2]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而数学模型思想在问题解决中应用,根据一棵的研究学习,建立数量关系等,能够帮助解决一类问题,实现经验间的联结,形成知识系统化发展。
[案例]新人教版五上的p106《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时,首先将复杂的100米小路转化成在一段长20米的路的一旁,每间隔5米种一棵树,可能种几棵树?整个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解决了问题。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大胆发言的环境,一个充分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植树问题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借助线段图或直观图来说明,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同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第一次20米路的问题解决的模型下,学生通过在30米、40米上加以验证。经历一个借助数形结合,同时让学生充分尝试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规律,完成构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关系”的模型。
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某一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这在问题解决过程,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善于归纳与总结事物之间的联系,实现通过一个问题的研究来形成模型,再将这类问题的模型和解题经验延伸到相关的问题。同时要注重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沟通与转化,活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很多,笔者主要以以上四种常见的思想方法为例,浅谈如何结合他们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联合数学思想方法时,要注重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特别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基础,再选择适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一个发展经验——应用经验——建立新经验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数学问题解决系统化、结构化,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类比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9):217.
[2]张茹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