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谈

2018-12-14林露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策略课堂教学

林露辛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深度阅读教学展开探讨,总结了一些由实践得出的促进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深度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77-01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浅阅读”现象:学生机械地听取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或以取乐为目的进行阅读,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过目即忘。为促进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更注重发挥创造性,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深度阅读

它相对“浅阅读”而言,是以扩展知识纵深,促进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升学识修养为目的的阅读行为。它也可以是一种主题阅读,即围绕某个固定主题进行发散性阅读,并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得到相对稳固的、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深度阅读行为中,需要读者调动捕捉信息、推断解释、评赏运用等能力,形成较为系统的个性化审美见解。

深度阅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钻研力,真正做到读而有思,悟之用之,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

二、推进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提到:“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可见,学生深度阅读的质量与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关系密切。那么,课堂上运用哪些策略能有效推进学生深度阅读呢?

1.问题引领法

①问题设计抓住教学主题。一个统摄全文的问题加一个直切教学难点的问题,便几乎可以支撑整个课堂。 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大问题,学生深入思考,或圈点批注,或交流探讨,为解决问题而尽可能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尽可能调动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活跃了思维,接触了文本,参与了学习。如《祖父的园子》一文,教师就可以“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贯穿整个课堂。相较于琐碎的一问一答,学生在这种大问题的引领下,能得到更长、更完整的思考时间,更自主地开展阅读。

②以问题解决串联阅读。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体现在拥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文本外,还表现在拥有质疑和发问的权利。深度阅读强调运用归纳、创造、分析能力来理解文本,甚至重解文本,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鼓励学生因阅读而质疑,欢迎质疑后的新一轮阅读和探究。这样周而复始的阅读-质疑-阅读-探究-质疑……串联起课堂,促成了扎实有效的深度阅读。

2.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用慢读、精读,去感悟、提炼、鉴赏文本。

①巧用对比。在引导品味语言时,教师常常苦于无从切入、无法精准,此时不妨试试对比替换法。《自然之道》中“向导赶紧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一句,体现了“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并怀着愧疚之情尽力补救。那么句子是怎样表现人们愧疚知错呢?教师可隐去“赶紧”、“迅速”、“气喘吁吁”,让学生对比二句,答案油然而生。这种策略在古诗词教学中更为常见,“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便是经典,这里就不做赘述。

②抓关键词。在长文阅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词海中抓住重要信息点,以及牵连着这信息点的不可或缺的词语。标注信息点,圈画关键词,绘制关系网,通过抓关键词发现行文规律,习得理解词语、长文读“短”的能力。

③反复诵读。读书不厌,常读常新。反复地感情诵读就是一遍遍咀嚼文字的过程。吟诵《泊船瓜洲》,第一遍读“何时”,是作者叩问归期何在;第二遍读“何时”,是感慨家在咫尺而不得归;第三遍读“何时”,满纸无可奈何的自我排解跃然纸上!

3.创境入情法

深度阅读需要沉心品味,却也区别于死读文本。创设情境,能让阅读“活”起来。

①“视觉化”策略。学生根据文字讯息,运用想象、归纳、补充等能力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也可以多媒体手段的补充介入来“引人入胜”。也就是在脑海中重构出一个文本情境,并通过持续阅读来丰富这个情境,还原体验空间。比如:《桥》中对老汉形象的描写极为简短:“他像一座山”,教师就可顺势发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这就是将短句读“长”,读出“视觉感”。 以此类推,在更长篇幅文章的阅读中,视觉化策略将被拉升、延长,成效也会大幅增加。

②“角色化”策略。对于小学生来说,亲自演一演文本中的角色是最能帮助其“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

4.知人论世法

阅读要想客观和全面,还需走进文字背后,去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语文课堂上,就诗论诗的教法普遍存在。40分钟的课上下来,满满当当地朗读、释义、技法讲解,看上去是对一首古诗分析得透彻,实则是顾此失彼。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的,小学教师不要认为“知人论世”是超纲,是可有可无,便吝啬在此花时间。恰恰相反,这种策略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开阔眼界,走向文本深处。

就拿《清平乐·村居》来说,它描绘了一幅美好祥和的农村生活画,语言清新秀丽。但大名鼎鼎的辛弃疾实被称作与大文豪苏轼比肩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这一转一折间,学生质疑的火花瞬间点燃,新的一轮自主探究性学习拉开帷幕。试想,如果没有“知人论世”,将会有多少学生认为辛弃疾只是个村居闲人,那可当真委屈了稼轩几十年如一日的满腹报国情!

5.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的长处在“知其然”。在阅读教学中,它最常被运用在同一单元课文内。例如,在详教了《乡村四月》后,教师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策略教学《渔歌子》。首先让学生比较二者形式的不同,明确《渔歌子》是词;再从主人公、事情、画面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进而感受前者写农人忙碌,后者写渔夫悠闲;前者表达赞美,后者抒发情趣。采用这样的比较策略,大大解放了教师“牵”和“引”的教学动作,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既学习了新知,又复习了旧识。

此外,比较阅读的方法还有: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的作品等。它既可以在实施单元整合教学时使用,又可作为拓展延伸阅读策略。

6.多元解读法

深度阅读呼唤多元解读。40个孩子读同一篇课文,并非要出现40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才算多元对话。出现不同的阅读理解,产生多样的争论观点,就是多元解读的实现。语文课堂上,学生对多种观点的讨论应被珍视,但多元解读本身不是为了“求异”而存在,教师不必为“百家争鸣”而盲目点赞。《新课标》告诉我们“注意价值取向”,这是重要的判断标准。面对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有界”为依,教师在宽容小学生的适当“越界”外,应正确引导,传播正能量,在“界”定上有所作為。

此外,鼓励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领会的精神内涵、感悟的人物形象、获得的语言材料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是多元解读的高层级阶段,也可被看作是深度阅读后的有效反馈。只有不断训练“解读”后的“表达”,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碰撞出“多元”的智慧火花,进一步促进深度阅读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文本解读与多元有界》,赖瑞云,2015.5

[2]《对话——走向深度阅读》,肖明杰,《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戴着镣铐起舞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