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听评课反思
2018-12-14邰朋飞
邰朋飞
【摘要】近年来,山西中考改革力度明显加快,在六个维度和核心素养的统摄下,历史教学也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本文以听评课这一教学常规活动为切入点,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挖掘暗线历史,提升阅读素养;渗透学科思维,延伸课堂空间;优化教材结构、突出主线意识。在策略上需要增强自主性、增加情景性、增添趣味性。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听评课反思 优化和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38-01
2018年3月22日星期四上午,有幸听了一节同组张倩老师所授的七年级历史《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一课,大胆创新、亮点纷呈、张弛有度。赢得了听课教师一致认可,当下统编教材已在全国推行,课堂改革也已进入攻坚期,如何践行核心素养,张倩老师的课也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将收获罗列如下:
一、挖掘暗线历史,提升阅读素养
历史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存在结论性和总结性过多的问题,所以需要进行史实的有力支撑,才能真正体现论从史出。学生得到的历史知识就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张老师在这方面展现了高超的史料驾驭能力,例如就第一个内容而言,教材在文本表述上对遣唐使影响措辞简单凝练,需要教师进行适度拓展,张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深挖教材隐形知识,对日本的文字源流做了合理释读。再如在第二个内容处理上,张老师以郭沫若先生评价鉴真的诗歌作为关键抓手,“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师生互动,破解詩意,“盲目”体现东渡艰辛、“精诚”回应坚定信仰、“传道艺”说明文化魅力、“奈良城”关照东渡成果。可谓“一诗激起千层浪”,诗歌入史,虽说常见但用法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山西中考改革力度明显加快,在六个维度和核心素养的统摄下,历史教学也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已然成为考试命题的主方向,张老师这节课就是在考改推动课改的大背景下的一次尝试,张老师打破了传统问题导学的模式,而是将问题的得出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深度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归纳概括中心意思,可以说这个结论形成非常有难度,因为不存在预设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娴熟的处理教材能力,显然我们看到了,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令人敬佩。
二、渗透学科思维、延伸课堂空间
历史学科思维包括求真、批判和想象力。求真即追求历史的本源,批判即对既定史实存疑,想象力则是对历史空间的填补。张老师在本课的讲授中,在这三个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在玄奘西行这一节内容的讲授中,通过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对比,理清历史和小说的区别,此为求真。在求真的基础上,对玄奘西行中的艰辛和困苦进行了细节讲述,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问题,进而引导提出这样的问题“玄奘是否是官方性质的出访和游学?”这就具有批判性思维,最后通过合理的想象,较为完整的再现了玄奘西行的全貌。
课堂的延伸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引擎,在本课中,张老师通过多种史料素材和多元化授课形式的运用,将课堂教学适度延伸,紧抓课标导向与学科素养,实现二者有机统一。例如,我们看到在“遣唐使”这一内容的讲授中,引申出国家的交往方式,主动和被动。在“鉴真东渡”这一内容中,引申出诗歌是承载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学法的指导。历史课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三、优化教材结构、突出主线意识
统编教材自面世以来,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教材的结构和编写体例上,都有很大变化。囿于传统教材的授课习惯,我们还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过程的思维。将旧教材的思维模式有效嫁接到新教材上,实现无缝对接使我们解决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办法。张老师在这方面也有所创新。例如本课在导入环节采用对比手段,从差异中寻找共性,将茶艺、文字、建筑等中日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图片呈现,设疑激趣,直切主题。
历史是特定时空下具体的人与事,在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中,我们要善于合并同类项,寻找在同一时空下相似的历史事件,本课的主线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张老师在合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以文化交流为主线,通过板书架设时空观念,西去东往,交互发展。同时强调史证意识,通过板演形成历史结论。
好的课堂必然是有张力的,是有思维空间的。同样也具有改造性,以下谈谈对于本课的一些建议。
一、增强自主性,课前进行结构化预习
学生的学习是建构性的,基于建构性理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必须通过结构化的预习来实现,否则必然是无序和混乱的。结构化思维是较之于线性思维而言的。传统学习思维往往是线性的、单一的,近而导致认知的肤浅与表面。而结构化预习则立体的、多面的,因而实现认知的有深度,学习的高效率。例如本课在课前预习环节需要掌握以下要素,中国东北亚形势示意图(历史地图)、佛教的起源和传播、古代交通工具等内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导读单”的形式告知学生,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提示学生,正文与旁设的关系,图片与文字的关系、前课与本课的关系等。
二、增加情景性,课中进行学科拓展
历史课应该是体验式的,如何让学生进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切身感受历史人物的起伏坎坷。情景化教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历史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对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又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从而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动手,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情景化教学有多种手段,例如语言渲染、影视片段赏析、情感投入等,对于这节课,我们建议采用情景剧的形式来讲述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经过,学生在充分的课前结构化预习的前提下,对于历史人物的命运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进入历史,体验历史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再现,更是情感的提升。这也是一种学科课内拓展的片段化,经过一定时段的积累,这样的课内拓展就成为常态,拓展也会成为学生的内在诉求。
三、增添趣味性,课后进行分层训练
作业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价值需求,学完一课对于学生需要一个整理消化的过程,传统的机械化的死记硬背已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应该进行适度分层,增添趣味性。例如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作业:1.收集历史上有关玄奘的故事,比较与《西游记》中唐僧的不同之处。2.韩剧或日剧中,你能发现哪些东西是受到中国的影响,结合本课学习,你能讲讲这其中的缘由吗?3.表格整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4.谈一谈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四个问题的设计,可依据学情进行分层布置,或者采用合作的形式完成最后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