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观下的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教学材料的研究
2018-12-14王丹华
王丹华
【摘要】深度学习观中,教学内容不再只是静态的文字组合,还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不仅包含了知识、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了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活动方式、路径、过程和环节。为了使教学内容丰富、鲜活起来,便于学生深度操作、精细加工,教师应当注重知识的宽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并以此为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制恰当的教学内容,将其深加工转化为学生能吸收的教学材料。
【关键词】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材料
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而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必须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就成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浅层学习中,很多教师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本内容进行传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背诵、记忆和机械训练。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有意义的深加工,自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就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深度学习则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生存性, 因此,教学内容转化后的“教学材料”,应该包含知识和自身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还应当包含教师为所授学生而专门量身设计的教学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学习对象,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圖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这里不仅有静态的知识,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情境、情感和情绪,还一定要有如质疑、批判、推理、归纳等动态的高阶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其智慧,将存在于纸上的文字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深刻理解、有效内化、主动建构和迁移运用的对象。
我们也知道一节课成功与否,往往和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化“教学材料”呢?笔者以日前执教的研究课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Project 2 My important days第一课时为例,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文本如下图:
可以看出,如果单纯地完成4个板块的教学,所耗费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但这是一个综合探究学习的单元,是一份能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绝佳材料。那么,如何将这里涉及的知识以整合的、情景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充分关联,拓展知识的宽度
文本上的知识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就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将文本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新旧知识衔接以及相关知识关联,扩大学生的输入量,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多样性的支架,为知识的意义达成创造广阔的基础。
1.合理拆解,逐层深化学习
教材中的第一板块是讨论生日话题,看似只有四个句子的问答练习以及一个卡片填写的任务,但如果教师仅仅将其教学内容设计为对话示范—小组调查—展示汇报活动,就未免浪费了资源。
透过文字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仅从知识层面,这个板块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就有:有序数词、日期表达法、生日活动类短语、询问生日时间的问答、询问生日活动的问答,转述信息时运用的第三人称单数为主语的陈述句表述,等等。尤其是序数词的拼读是学生一个易错的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一个对话练习的活动,是无法兼顾到以上所有语言点的训练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就使用了拆解法,通过难度递进的活动,使得学生对知识内在结构进行逐层深化的学习。
因此,笔者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了如下材料:
第一步,独立关键信息,以游戏热身。由于序数词和日期表达法是难点,因此,笔者在一开篇设计四个层进式的游戏—— Happy train,Happy “7” ,Happy“th”和 Happy mouth,即全班学生轮流说序数词、逢“7”拍手说、自主总结拼写规则、看屏幕快速说序数词或日期类短语四个活动,如图5和图6。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生可以有节奏地、有条理地、由易到难地、由归纳到演绎地、相对系统地复习巩固序数词、日期表达法相关知识点,可以突破这个难点。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笔者将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而合理的拆解,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且用趣味的活动加以包装,丰富了“教学材料”,使学生更易于消化吸收。
2. 注重积累,扩大学习边界
教材中第二板块是讨论节日话题,这里的句型并不难,但是学生最熟悉的传统节日只有书中的四个,最熟悉的节日活动也是书上的。如果不做扩充,学生最多就是把书上的语言再翻来覆去多说两遍,课堂语言会索然无味。
因此,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了更多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英语表达,如春节就补充了贴春联、挂灯笼等词汇(如图9),端午节还补充了各
种馅料粽子的表达;同时还补充了更多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七夕节(如图10)等信息。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有更多的语言材料可以使用,同时也打开了他们的思路,扩大了学习的边界,他们会更有兴趣地参与话题的讨论,甚至部分学生还会课后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自主探究。
这些信息的补充,靠一节复习课来呈现显然是不够的,笔者在第7单元新授时已经做了补充,但是平时的补充只是一个“二会”的要求,学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多场合高频度地呈现、与学生交流讨论,促使其更好地内化。因此在Project的教学中,又可以复现,通过话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输出,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用能力。
二、深入解读,挖掘思维的深度
深度学习过程的外显形式是语言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其内隐过程则是思维活动的发生和变化。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决定着语言的特征与风格。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鹦鹉学舌,更重要的是让其全身心投入去理解、领会、评判、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主建构。
1.以问启思,推进深度理解
连环追问一直是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好方法,笔者就常常围绕课题这个最首要且重要的教学内容展开追问。本课的话题是My important days,笔者设计核心问题:What are your important days?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回答出生日、节日。再追问:What else? 学生就能把家庭日、纪念日或者其他对他个人有意义的日子罗列进去。再来一个追问:Why these days are so important for you? 学生不仅能活用本学期的重点句型Because...,同时又对important, my important days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和评价。有意义的追问和耐心的等待,就会激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精心设计追问的问题,笔者还经常设计环节让学生尝试提问。在第一个生日话题讨论过程中,为了扩展学生的讨论范围,笔者还使用了一个自编文本Annies birthday。如果直接呈现文本,只能训练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因此,笔者没有出示文本,而是设计了预测文本信息的环节,向全班提问: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her birthday?(如图11) 通过疑问词的呈现,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他们会根据自己过生日的经历提出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会真正地聚焦于“过生日”这个核心话题,并合理地发散开去,由此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并能展示出他们对于这个话题讨论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去听文本,再阅读文本,其听力水平和阅读能力都会有相应的提高。
为了结合现在进行时句型的应用,笔者就文本又延伸了一个活动“frozen time”,现场表演了一些动作模拟Annie生日当天的照片,请学生推测:Guess, what is Annie doing on her birthday party?(如图12)这个活动就要求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夸张动作,并结合生日派对这个情境做出合理而大胆的推测。实际课堂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答案都是意料之外的,收获笑声一片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可见的。
2.以图促思,引导自主建构
深度学习要求教学内容应当有结构化的呈现,因此,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自主建构。教材中第二板块仅仅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is festival? 如果直接进行问答和调查,那么学生的表述内容很可能是不完整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将节日的部分信息呈现,请学生猜测是哪个节日。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时间、别称、主要活动和代表食物作为主枝干呈现思维导图,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丰富内容,在呈现教材重点信息的同时,还留白给学生补充他们自己了解的信息。这个师生交互的活动可以体现出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也能为学生的完整表达搭建牢固好用的支架。实践证明,通过春节这个节日的示范,学生能更流畅、更有逻辑性且有创造性地描述其他三个主要中国传统节日。
既然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大,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而非一味地采用文字材料来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讨论完四个补充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时间后,学生能孤立地说出每个节日的相关信息,但是未必能对这些节日进行一个清晰的完整的认识。因此,笔者就设计了排序活动,使用日历上贴节日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将8个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排序。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时间认识就串成一条线,而不是孤立的一个个日期。
三、润物无声,培育情感的温度
情感体验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进入有情感温度的各类语言实践情境中,共同深入体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世态人情,这是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教育,也能引发学生高情感投入的主动学习。情感教育绝不仅仅是课堂结束前的一句话,而应是渗透到各个教学材料、教学环节中去的。
1.正面导向,引发情感共鸣
说到自己最重要的日子,很多学生都只会说自己的生日,好一点的会提到父母的生日。但是笔者一开始就把全部家人的生日时间呈现,并告诉学生这是笔者最重要的日子,虽然没有进一步解释,但言语间已经透露出,家人的生日笔者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些日子是他们重要的日子,作为关爱家人的我,把这些日子看得很重要(如图16)。这样的正向引导,无须多费口舌,很快就能被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也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笔者设计的延续性活动,是请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你记得的家人、朋友的生日(如图17)。在数量的比较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另一些同学对家人和朋友多了一份细心的挂念,是值得大加赞赏的,也是值得自己学习的。
在后续生日和节日话题讨论中,笔者还设计了如下问题:I often give presents to my mother on my birthday, do you know why?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这一观点,进而激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Why do Chinese people always have a big dinner at all the festivals? Who is the busiest man in your family? 引导学生认识到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坐在一桌吃饭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由此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以及提醒学生要理解节日中长辈的辛苦。
2.多元分享,增强文化认同
增强文化自信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作为外语,英语学科是否能置身事外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学生是普遍喜爱节日的,但是要说原因,很多学生会停留在节日里可以吃喝玩乐的层面上。就此,笔者将音乐学科、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相整合,让学生进行跨界分享。如在讨论中秋节时,引导学生唱起了《明月几时有》(如图18),在讨论重阳节时,引导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事实表明,当熟悉的内容在英语课上的场景中呈现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大大增加了的。
为了加深这一情感,笔者还呈现了很多外国友人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照片,让学生在根据图片猜测节日、补充句子信息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华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喜爱,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其传承下去。
由于是第一课时,笔者只重点解决了教材中第一、第二板块内容,但是原本短短的四问四答,在经历过一番解构、重组和扩充之后,已经成为学生可深度理解、充分内化、自主建构以及迁移运用的教学材料。经过教师深加工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深度学习观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定义,同时这也对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认识到,在为学生倾注心血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进行着深度学习,并收获了内在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育学,2005.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
[3]郭元祥. 深度学习:本质与理念[J].新教师,2017.
[4]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