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新学习空间重构研究
2018-03-29王嵘
王 嵘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江苏苏州 215009)
0 引言
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大学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大学[1]。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始终履行着文献中心和信息服务职能,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还是教学科研活动,图书馆都起到了积极的辅助和服务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和行为便捷化,以及生活模式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拥有的资源和空间优势不在,来馆人数逐年下降、读者流失严重已是各高校图书馆不争的事实,传统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受到冷落,图书馆存在价值的质疑声音越来越高,迫使图书馆不得不重新定位,寻找转型之路,探索服务创新。
1 新学习空间重构提出
当前,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说法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可,图书馆要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2]。为此,空间变革得到业界的重视和实践,尤其是新学习空间的实践与研究,对图书馆空间变革的探索和引导,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
1) 传统空间的限制。纵观高校图书馆发展历程,在每个读者的心中,传统高校图书馆一直是以“宽畅、肃静、严格、洁净”示人,图书馆空间主要用于藏书和阅览,为读者提供安静的自习空间和简单的借阅服务,工作重心是馆藏资源保存的安全性和流通的便捷性,以及监督读者遵守规则和纪律。进入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安静的、守纪的,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自习和借阅资料,图书馆对来馆读者的要求高、限制多,但因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明亮的、适宜的阅读环境,是读者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因此,一直是读者学习和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和便捷,图书馆对读者吸引力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3],迫使图书馆与时俱进,进行变革,以适应信息时代读者的新需求。
2) 新时代的要求。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建设“智慧社会”的新目标,直接推动了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功能单一、环境严肃的传统图书馆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智慧化新学习空间,运用跨界融合理念,实现开放共享、融合交流、互惠互利的新学习功能,是新时代对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呼唤和要求,是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新期望。“读者多元的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图书馆新学习空间重构的基本要素。
3) 新青年的需求。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更加看重环境,更加追求舒适,更加崇尚自由。新青年希望图书馆是一个自主学习、交流研讨、知识共享和休闲放松的场所,希望能有一个主题空间、冥想空间、个人体验空间和虚拟空间来满足他们多元和个性的需求。他们认为,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舒适、自由和放松的场所,一个激发想象力、激活创新意识的地方,而不是严肃刻板、功能单一、毫无活力的空间。“随性、自由、多任务、碎片化和电子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图书馆必须行动起来,重构新学习空间,以适应新青年的新学习模式,吸引他们回归图书馆,重新得到他们的认可。
2 新学习空间重构原则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公共学习空间的功能一直没有改变[4],当传统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新时代的学习需要时,就需要认真“聆听”读者需求,进而创新发展满足读者,《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和任务,是新学习空间重构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1) 支持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承担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职能。空间重构要把为人才培养服务放在首位,紧跟学校发展步伐,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方面,主动支持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构建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个性鲜明的新学习空间,打造集学习、活动、交流、体验和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并积极组织和协助开展各类教学教育、信息素养和文化教育活动。
2) 支持教学科研。双一流学校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应该继续发挥学术中心的作用,为读者提供适合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新空间。将空间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服务、文化服务和资源服务推送到空间中,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进行课堂教学和科研研讨活动。利用图书馆公共空间,定期展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利用专门空间,设立中(小)型研讨室、3D打印机室、教师工作室等专用空间,并为空间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和资源服务。如苏州市职业大学就把教授请进图书馆,成立了江苏明式家具研究所,展出了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的部分学术与研究成果。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长、著名明式家具学者濮安国教授指出:“在西方国家,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自己的博物馆,但在中国却很少见,没有将‘学’与‘研’结合在一起。以前我们只是自己默默地研究,但是博物馆设在学校后,不仅为我们研究创造了条件,更可以让我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受着高等教育的人,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的文化一代代传下去。”江苏一些大学图书馆成功举办“走进非洲”等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阅读光影——与艺术作伴、与经典同行”等活动。
3) 支持信息获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之一,虽然信息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5],但是在信息服务的深度和精准性上仍有拓展的空间,空间重构要充分支持师生信息获取的快捷和便利,提供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有效的信息获取资源。同时,应将图书馆信息服务深度嵌入到空间服务中,利用空间拓展信息服务,通过参考咨询、学科情报、决策咨询和数据分析等信息服务深化空间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协助,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价值和空间服务价值。
4) 支持创新体验。在“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时代,图书馆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任,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己任,重点再造“体验”空间,帮助读者将创意灵感落地结果。可以设立手工DIY工作室、加工制造工作室、VR体验室、钢琴演奏体验室、影视欣赏体验室、音视频制作体验室和创意实现等新学习空间,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美好的体验场所,从创意支持、创意体验和创意实现三个层面提高读者来馆体验度,满足读者创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读者的再创新活力,实现“让创新更容易”[6]的服务目标。
5) 支持交流共享。高校图书馆一直是学校的交流中心之一,新时代的图书馆更应为读者提供让读者满意的交流共享场所。通过再造信息共享空间、交流研讨空间、私密访客空间、创意培养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等主题空间,积极支持读者的交流、研讨、休闲和实现的需求,同时,将图书馆传统服务嵌入到空间中,主动推送与空间内容相适应的服务,为读者打造满意的“第三空间”,重现图书馆空间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
6) 支持文化传承。《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赋予了图书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图书馆应通过打造文化交流中心、展示展览中心和文化主题中心、特色文化传承中心等新空间,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和空间文化功能,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文化精品,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大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服务,努力将图书馆建设成学校的文化中心和人文教育基地[7]。
3 新学习空间驱动变革
新学习空间重构的目的是在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容易和更智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为读者提供更精准和更深入的多元服务,展现图书馆空间的核心价值。让空间装满读者,让服务赢得读者,让活动服务读者,是新空间创新服务面临的新挑战,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1) 理念创新。首先学校高层管理者要改变图书馆是“轻松、养老、闲置人员”部门的陈旧观念,尊重图书馆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重视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其次,图书馆要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创新转型,自觉完成四个转向: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粗放服务转向精准服务,从大众服务转向个性服务,从简单服务转向多元服务。如苏州一些高校多次开展“午间‘识’堂”专场活动,在教师食堂、学生餐厅门口开展图书借还工作,深受师生好评。再则,馆员要改变“坐等读者上门、靠着学校乘凉、有需要再去做”传统观念,做到三个主动:主动走出图书馆、走进读者、走向社会;主动营销图书馆,推广服务;主动自觉学习、创新服务。如苏州地区的一些大学图书馆针对大学生开展了“图书漂流”“相遇在书角”等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2) 模式创新。新学习空间的服务模式应以读者利用满意为核心,以空间利用率最大化为目的进行创新探索。首先,要放下面子,树立“营销”意识,充分利用一切渠道,进行空间营销,广而告之新学习空间的功能,利用一切场合,积极宣传推广空间;其次,要用心经营,主动向读者推送空间的服务,主动预约读者利用空间,主动嵌入到读者活动中;再则,要善于学习,贴心关怀利用空间的读者,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有价值的建议,与读者建立深度互动机制,形成双惠共存、循环共赢的格局。
3) 服务深化。积极深化传统服务,开创新空间服务,为读者提供与空间功能相适应的多元信息服务、便捷资源服务、丰富人文服务和满意智慧服务,满足读者对空间的多元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提高读者对新学习空间体验的满意度。充分利用馆员的情报专业知识,将传统信息服务深度嵌入空间服务,为读者提供课程嵌入服务、教学融合服务、科研全程服务和需求支持服务,实现空间利用的全方位、多维度的一站式增值服务,提升空间服务的软实力。
4) 智能引领。信息时代,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树立跨界融合理念,整合各类资源,连通孤岛数据,借助新技术和新设备,构建智能化的全新服务平台,提高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为读者打造便利、人性、开放和智能的智慧空间,实现图书馆无时限、无界限、无阻碍的泛在化智慧服务。
4 新学习空间成效评价
重构新学习空间对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而对新学习空间成效评价则是重构新空间进程中关键和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对新学习空间成效评价可以明确新空间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度和贡献度,证明空间利用的有效性、满意度,发现空间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空间改进和提升的方法,进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空间服务。对新学习空间环境、功能和服务的成效评价,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六性”。
1) 实效性:空间利用的舒适性、便捷性和高效性。为读者提供了舒适的空间体验、方便的资源服务,以及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有效帮助读者实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2) 先进性: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读者提供了以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支撑的智慧空间、多功能空间和个性化空间,让读者体验先进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智能。
3) 拓展性:空间服务的延伸性、深入性和精准性。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学科服务和嵌入服务,给予相应的活动支持和外延支持,体现空间的服务内涵和文化影响。
4) 价值性:空间支持的主动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需求支持服务,有效支持读者完成教科研任务,空间可以满足读者多元需求和支持的目标,为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和有效的支持作用。
5) 持久性:空间再造的可持续性、绿色性和激活性。空间设计和改造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对生态环境负责,对读者负责,空间设计以人为本,具有开放性、人文性、自由性和可持续性,并能激发读者再生力和创造力。
6) 科学性:空间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规范的评价框架,按照科学的评价流程,实施有效、持续、实用的评估[8],对新学习空间进行多样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的成效评价。
5 结束语
当“阅读+借阅”的传统空间功能不能让读者满意时,当新时代推动图书馆向智慧化发展时,当新青年不再青睐图书馆时,图书馆空间革命随之而来,不得不为。为读者提供一个环境舒适、优美、绿色,功能多元、先进、实用,服务精细、专业、多维的新学习空间,让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开展对话和研讨[9],使之成为资源汇集、分享交流和激活创意的共享空间,进而彰显图书馆空间的核心价值和贡献价值,是新时代对图书馆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图书馆人不懈追求的服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