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2018-12-14苏琦孙竞
苏琦,孙竞
(1.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无锡 214002;2.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无锡214000)
一直以来,临床多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近年来,运动疗法在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也得到国内学者一致认可,颈肌功能训练是颈椎病防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案[1]。本文主要探讨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并展开临床对照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03-2017-11我院收治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女各19、20例,年龄38-65岁,平均(49.87±5.27)岁;病程 2-20个月,平均(11.21±3.12)个月。观察组中,男、女各 18、21 例,年龄 35-65岁,平均(50.12±5.24)岁;病程 3-20个月,平均(11.58±3.11)个月。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守治疗和颈椎牵引治疗,常规保守治疗包含脱水、消炎镇痛和营养神经等,同时实施颈椎牵引治疗,采用颌枕吊带坐位或卧位牵引,牵引力方向应与躯干成前倾10-30°,牵引重量开始为 3-5 kg,后逐渐增至 6-10 kg,30 min/次,每隔一天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联合颈肌强度训练,患者取直立位,两脚分开与肩部同宽,a:头正直位,两臂在体侧自然垂直,两肩缓慢向上耸起,与此同时颈椎向下缩,维持4 s,放松还原后休息4 s(记为1次);b:头正直位,下颌向后微收,双手叉腰,两臂用力向后,尽力采用两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头颈向上拔(静止用力),维持 4 s,放松后还原休息 4 s(记为 1 次);c:头正直位,两手十指交叉掌面放在颈椎后部正中(或后枕部),颈椎与双手同时抵抗,静止用力,维持4 s,放松还原后休息4 s(记为1次);d:头正直位,双手掌根部相对,托住下颌部,两手四指相对抱住面颊部,下颌部与双手相抵抗,静止用力,维持4 s,后放松还原后休息 4 s(记为一次;上述 a、b、c、d 四个动作每个训练20次,每天3-5个,持续坚持训练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两组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选用表面肌电分析反馈仪(绍兴市联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UMI-SE-I)测定表面肌电信号,受试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时开始记录表面肌电信号,对肌电基线情况进行观察,15 s后结束收集数据,所有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EMG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以AEMG、MF作为评估指标。②治疗前后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评分比较,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含疼痛分级指数(PRI)[含感觉(33)、情感(12),评分越高越差]、目测类比定级法(VAS,0-10分,评分越高越差)、现有疼痛强度(PPI,0-5,评分越高越差),总分=PRI+VAS+PPI,总分越高预示着疼痛越严重。③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比较。颈肩部疼痛和上肢麻木消失为痊愈;颈肩部疼痛和上肢麻木感明显减轻,但仍有颈酸不适感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痊愈、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复发:患者治疗后出现颈肩部明显疼痛麻木感,MRI检查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治疗后,两组AEM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F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s)
注:与治疗前相较,均①P<0.01
组别 AEMG(μV) MF(Hz)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9) 4.08±1.33 2.16±0.90① 55.23±8.36 90.36±10.56①对照组(n=39) 4.10±1.30 3.17±1.06① 54.98±8.40 78.68±9.17①t值 0.067 4.536 0.132 5.215 P 值 >0.05 <0.01 >0.05 <0.01
2.2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较,均①P<0.01
组别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 N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9) 25.11±8.33 9.16±2.90① 25.23±7.36 8.98±4.56①对照组(n=39) 25.12±8.32 14.17±3.01① 24.98±8.01 12.68±6.17①t值 0.005 7.486 0.144 3.012 P值 >0.05 <0.01 >0.05 <0.01
2.3 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颈椎病是国内发病率最高的骨科疾病,约超过2/3颈椎病为神经根型,病理基础为颈椎间盘病变累及神经根,其病机较复杂。近期相关学者指出,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是颈椎退行性病变的重要机制[2]。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部肌肉功能水平下降趋势,而提高颈部肌肉功能水平以恢复颈椎动力平衡,可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因而颈部肌肉功能改善程度已然成为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3]。
目前临床对本病治疗方案不少,雷龙等[4]采用自重颈椎牵引装置治疗颈椎病,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明确效果;张斌等[5]研究表明,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其颈椎稳定性,不仅近期效果明显,且有效降低远期复发率,证实了运动训练在颈椎病患者中的确切疗效。本文在既往文献基础上,探讨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指标AEMG降低、MF升高较对照组明显,而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和NDI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并且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初步证实了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优势较颈椎牵引更为显著。颈椎牵引是颈椎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颈椎牵引过程中通过力学效应使椎间隙增宽,借助持续牵引作用使髓核还纳,有效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及刺激,改善颈椎功能,使颈椎间歇呈负压状态,促进水分、氧离子和组织液回流,有效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疼痛[6]。AEMG、MF是反映颈部表面肌电信号的重要指标[7],治疗后观察组AEMG、MF变化较对照组明显,提示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时,在改善患者颈部肌肉功能方面效果更为明确,这与颈肌强度训练过程中,以肌肉主动收缩和抗阻训练为主,在激活肌肉同时有效重建或提高颈椎稳定性有关[8]。颈肌强度训练中肌肉在收缩、抗阻及牵伸等缩颈及前后抗阻运动时,颈椎几乎处于不动状态,有效降低因颈椎运动所致潜在风险;颈部肌肉是颈椎重要动力平衡稳定部位,其在颈部伸、屈肌群对颈椎的稳定和功能尤为重要,因此通过颈椎牵引和颈肌强度训练可有效减轻颈椎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长期坚持颈肌强度训练不仅可取得显著的近期效果,且可提高其远期疗效,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