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配合悬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其肌电图表现
2018-12-14吉媛红田斌宋金萍
吉媛红,田斌,宋金萍
(唐山康复医疗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为中老年人常发性椎间盘病变,针灸、牵引为传统保守治疗方法[1]。热敏灸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为近年探索出的一种全新艾灸疗法,以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穴,激发经络传感,调理脏腑经络气血,发挥止痛消炎之功效[2]。本研究针对我院184例LDH患者,分析热敏灸配合悬吊牵引治疗LDH疗效,并分析其肌电图表现,旨在为LDH治疗提供指导。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11-2016-11本院1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临床症状和CT或MRI诊断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3];年龄40-75岁者;双侧腰俞和大肠俞构成的三角区域(腰俞-大肠俞-对侧大肠俞)出现穴位热敏者。排除标准:伴神经损伤症状者;合并恶性肿瘤、骨结核、其他脊柱病变者;合并严重内科类疾病、传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等者;对针灸排除或晕灸者。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断者。采用密封信封法按1∶1比例,将1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治疗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给予热敏灸治疗:保持针灸室内温度在24-30℃,患者俯卧或侧卧位,使用22 mm×160 mm特制精绒艾条于腰背部和下肢寻找热敏穴,在患者腰俞、双侧大肠俞构成的三角区域(腰俞-大肠俞-对侧大肠俞),易出现热敏现象的带脉、督脉、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上,于距离皮肤3 cm处用点燃的艾条进行温和灸,了解患者艾灸过程中是否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感觉,当患者出现≥1种感觉后,即判断为腧穴热敏现象,重复上述过程,探查所有热敏腧穴。在热敏强度最强的两个热敏腧穴进行艾条温和悬灸,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止,每次约15-30 min,2次/d,连续治疗 4 d,5 d后每日灸 1次,连续治疗10 d,以7 d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给予传统悬灸治疗,患者在探查所得腧穴旁2 cm处实施艾条温和悬灸,每次悬灸2个穴位,一个穴位悬灸15 min,治疗次数和疗程,与观察组相同。
两组患者均于SET悬吊训练系统和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悬吊牵引训练,包括仰卧位桥式运动、俯卧位双侧悬吊和侧卧位桥式运动。每个动作让患者感到酸痛或疲劳为止,每个动作进行3组,每组10次,以7 d为一个疗程,训练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当日、治疗后6个月评估疗效。①M-JOA评分:采用日本M-JOA评分系统[3]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治疗前]×100%。②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③临床疗效:痊愈:腰部、下肢疼痛完全或基本消失,腰部功能恢复正常,M-JOA改善率≥75%;显效:腰部、下肢症状明显缓解,腰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M-JOA改善率50%-74%;有效:腰部、下肢症状有所改善,腰部功能部分恢复,M-JOA改善率30%-4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MJOA改善率<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④表面肌电图检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6个月,使用表面肌电测试仪(购自芬兰Mega公司,型号ME6000-T8)检测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斜率(MFs)和平均肌电波幅(AEMG)。
1.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AS 19.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时间点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JOA、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M-JOA评分和VA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MJOA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治疗总有效率88.04%,治疗后6个月79.35%,对照组分别为76.09%和66.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结束时比较,bP<0.05
组别 n M-JOA评分(分) VA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 92 16.58±4.51 5.34±2.35a 4.28±2.18ab 7.34±1.57 2.55±0.86a 2.01±0.74ab对照组 92 16.29±4.75 10.41±3.12a 9.15±2.86ab 7.42±1.61 3.49±0.95a 2.51±0.88ab t值 0.42 12.44 12.99 0.34 7.04 4.17 P 值 >0.05 <0.01 <0.01 >0.05 <0.01 <0.01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表面肌电图变化
治疗后,两组竖脊肌和多裂肌MPF、MFs值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痹症”范畴,其机理为筋脉痹阻、腰腑失养,多由内伤、外感及跌扑损伤所致,内伤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肾亏,导致腰腑失养,外感多因湿、寒、风、热引起筋脉痹阻,跌扑损伤可致血气凝滞、筋脉痹痛。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可通过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激发经络传感,调理脏腑经络血气,达到消炎、止痛、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5]。热敏灸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腧穴,激发经络传感,而传统针刺经平补平泻等手法补虚泻实、疏通经络,两者在灸感、灸量和灸位方面均不相同[6]。灸感方面,热敏灸施灸过程强调透热、扩热、传热和肺热感等热敏灸感,经气传感,气达病所,而传统悬灸仅注重局部和表面热感;灸量方面,热敏灸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以热敏灸感消失为中止,可达需求饱和消敏灸量,而传统悬灸施灸时间10-30分钟,以患处皮肤潮红为中止,不易达到最佳灸量;灸位方面,热敏灸于热敏腧穴施灸,此穴位更加敏感和易激发经气传感,得到活血通络之功效,而传统悬灸无需辨别热敏腧穴,经气传感效率低[5]。热敏灸在灸感、灸量、灸位方面较传统悬灸更加精确化和个性化,故疗效更优。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M-JOA评分和VAS评分改善更加明显,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说明热敏灸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腰腿疼痛症方面疗效更加明显,与付勇等[5]和魏新春等[7]报道结论具有一致性。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变化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变化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竖脊肌多裂肌MPF(Hz) MFs(Hz) AEMG(μV) MPF(Hz) MFs(Hz) AEMG(μV)观察组(n=92)治疗前 101.44±18.25 80.48±14.24 55.41±11.54 136.57±23.54 117.36±21.66 40.54±10.54治疗结束时 86.11±16.24a* 62.44±13.25a* 70.45±13.28a* 120.24±21.05a* 102.24±18.94a* 57.25±12.13a*治疗后 6 个月 88.44±14.05a* 63.34±14.05a* 68.14±13.54a* 122.34±22.67a* 103.84±19.12a* 55.29±11.88a*对照组(n=92)治疗前 102.12±17.98 79.38±15.04 54.86±10.99 139.24±24.55 118.34±20.79 41.08±9.88治疗结束时 91.24±16.22a 68.14±14.25a 65.45±12.05a 127.14±23.45a 108.14±16.88a 52.11±10.41a治疗后 6 个月 93.34±15.14a 70.35±14.56a 64.37±11.87a 129.55±22.95a 110.11±17.84a 50.24±10.08a
肌电图能够反映神经根损伤程度和功能状态,诊断神经根压迫症状[8],本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竖脊肌和多裂肌MPF、MFs以及AEMG值发现,治疗后患者MPF、MFs值均显著降低,AEMG值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说明热敏灸改善患者神经根压迫的有效性,热敏灸可改善深部肌群功能,缓解肌群疲劳,增加肌肉耐疲劳性,增加腰椎稳定性,与杨冬岚等[9]结果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