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策略:全面深化军队院校教育改革
2018-12-13李超飞郭赛超
李超飞 郭赛超
摘 要: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适应军队规模结构和部队编制调整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站在军队战略全局和“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大局,融入陆军新体系,把握军队院校主角角色,坚持“专业化、层次化、融合化、集约化”原则,全面深化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厘清目标定位,优化培训任务,重构教学体系。
关键词:军事人才培养 军队院校教育改革
一、厘清军队院校职能定位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军队,军队院校必须履行以培养指挥人才、参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士官人才为核心职能,支撑部队战斗力体系建设,发挥军队院校理论创新和智库作用,主导军队院校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履行以下职能:①承担全军部队的分队指挥和生长干部培训任务。②承担全军营级指挥、团级指挥、中级军官交叉培训及预任参谋业务等现职干部任职培训任务。③承担全军连级指挥、改制换装部队干部、新改建数字化部队干部、信息情报人员、训练机构教员、部队司令(参谋)机关部门领导、预备役干部,以及其他干部的现职干部轮训任务。④承担全军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士官培训和指挥管理士官培训等任务。⑤承担军事指挥领域和军事装备领域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⑥承担外军指挥人才与士官人才培训任务。
二、优化军队院校培训任务
围绕军队院校指挥与参谋人才、军官与士官、指挥与技术人才培训特点,统筹优化培训任务,实现部队培训需求全覆盖。生长干部培训根据部队类型,设置不同军兵种、不同专业的培训任务;现职干部任职培训按照指挥和参谋军官逐级培训要求,包括营及营级以上指挥、中级军官专业交叉培训及预任参谋业务等培训任务;现职干部轮训满足各类现职军官进修培训需要,包括连级指挥、改制换装部队干部、新改建数字化部队干部、信息情报人员、训练机构教员、部队司令(参谋)机关部门领导、预备役干部及其他干部轮训任务;士官培训包括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士官培训、士官升级培训和指挥管理士官培训等任务;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军事指挥领域和军事装备领域的培训任务。
三、重构军队院校教学体系
(一)重修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军队院校各级各类人才“一体化设计、专业化培养、集约化保障”的思路,坚持逐级衔接、横向通联、纵向融合的原则,重修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在充分征求和吸收部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根据部队给出鉴定意见,确保人才培养设计与岗位任职能力标准无缝链接。
(二)重建课程内容体系
遵循能力本位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能力匹配课程、课程支撑能力的思路,重新架构课程,实现课程对学员履职能力全覆盖。按照课程目标定位,制定课程标准,与部队联合审定,动态修订完善,确保标准对接部队;全面推行课程教授负责制,跨学科专业领域组建课程团队,集智建设、联合施教;定期开展部队和院校人员的课程建设专项评估,有效形成内容更新机制。
(三)重构教学方法体系
以指挥军官逐级培训班全面推行融理论、战例、想定教学和综合演练于一体的作战指挥教学模式,推进各专业培训班次和相应内容的小班化、研讨式、案例式、开放式教学,推行学员自主式学习训练改革,探索院校和训练机构一体化联合教学改革,推进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改革,面向战场,面向部队。
(四)重塑教员执教能力
借力新体制优势,着力优化教员队伍结构,增加部队优秀教官数量,选拔优秀士官担任军事技能教员,选聘文职人员承担非军事课程部分教学任务。建立健全现役军事教员到一线部队任(代)职、到改革试点部队跟研跟训、参与重大军事演训活动、与外军对口交流等常态化机制。加强各类教员岗前培训、在岗进修、离岗深造,相互融合、联合施教、集智攻关,推进各类教学力量优势积聚,实现能力整体提升。
(五)加速训练场所战场化
把握作战要求,围绕军队院校使命任务,聚焦实战、统筹推进,重点抓好综合训练场、模拟训练中心、作战实验室、专业教室和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军兵种主要作战样式战场环境构建,加速作战指挥训练模拟、战术技术环境模拟、装备操作训练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训练软件体系建设,形成软硬配套、功能完善、对接战场的训练场所。
(六)推进督导督察一体化
大力推进教学督导由计划督导、全面督導向随机、专项督导转变,由督导课堂、督导教员向全程全员督察转变,由重督轻导向督导并举、以导为主转变,既注重发现教学中的个性和共性问题,更注重分类指导问题的改进,为真正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效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不断推进教学督导向军队院校教育督察靠拢,实现督导督察一体化。
(七)推进学员管理部队化
着眼严于部队、高于部队标准,按照军队院校人才成长轨迹编成学员管理机构、设置学员实践岗位,遵循学员能力生成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建设、规范日常运行。注重各层级各类别学员的管理融合,着力搞好逐级对接,以上带下、指参结合。注重依托院校教练部队,搞好学员管理机构与教练部队的对接,使学员真正融入基层部队、进入职务角色、担当任职岗位。注重学员队干部的管理,着力搞好军校教育的班主任、岗位能力培养的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等职能作用的发挥。
(八)实现质量保障机制化
着眼体系治理,探索制定院校办学章程,加快完善院校集教、学、研、管、保于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由质量标准、质量保障、质量监控、质量评估、质量改进等要素构成的“全程监控、多位一体、高效运行”的质量保障新机制,全维全域全程规范院校教育,实现质量保障机制化。
作者简介
李超飞(1994.5—),男,汉族,河南汝州,本科,研究方向:部队管理。
郭赛超(1995.12—),男,汉族,河南汝州,本科,研究方向:部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