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文教育传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2018-12-13陈福
陈福
摘要:语文教育承担着“立人”的重任。汉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汉民族语言的教育,更是汉民族文化的教育。过去的一百年间,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幸而今天,传统文化又重新引起了国人的重视。教育部也极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文化的特性,在于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演变的结果,而且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断裂乃至枯竭,中国文化即是如此。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或者是文学,一个民族的语文教育必定是有着该民族的特性的,是体现着该民族文化的教育。否则,失去本族文化及语言的教育就会变成其他民族的教育,最后只会邯郸学步。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会学生识字写字,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其热爱祖国及生活,以及为之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等。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之上的,学习传统文化也会成为最好的立足点。
故而,语文学科与本国文化本就息息相关,具有传承和促进的关系。而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性和习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是其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感”“语文修养”等方面,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传统母语语言文化情境中得到听说读能力的提升;其次,小学阶段识字的基础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而汉字是最具汉民族文化特性的符号,学习好汉字以及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助力。再次,小学阶段对简单古诗文的大量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语言自觉,将为中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打下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如今中学生怕学文言文的现状也能得到相应改善。
(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性
小学阶段最利于培养孩子的习惯,这一时期亦是促使其形成良好品性的关键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性,那么之后的教导几乎是徒劳的。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期,对孩子的习惯品性进行好的塑造。我们的古代先贤们十分注重自身修养,认为只有修好身,才能进一步有所作为,治国平天下。因此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也十分注重对习惯品性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即是对君子的培养。乃至在传统的文化当中,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君子品性。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勤奋刻苦等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核心內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使得学生了解过去,更能引导学生继承优良的传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性。
(三)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首先,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直接影响个人对于国家的情感。小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说到底是一种对于自我文化的不自信和不认同。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他们的“不自知”。学习传统文化,使之感受到自我文化的独特魅力,自豪感也便随之产生。对于自己国家的情感以及民族间凝聚的力量自然也就加深了。其次,从古至今,历史上不乏爱国的诗人作家,以及奋勇抵抗外敌的民族英雄,他们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和鼓舞人心的英勇故事,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的时候自然也会受到感染,为之鼓舞。爱国英雄的情感和气节也会影响着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形成。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集中识字,识写分开
集中识字的好处是让学龄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批可以满足儿童基本阅读的识字量,使孩子的阅读数量和能力不受自身识字量的限制。识写分开是指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约2000)后,再进行写字教学,写字内容不与识字内容同步。不必担心学生写字能力发展的速度,因为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而进行了与之相应的大量阅读之后,已经在无形中掌握了部分字,而且在写字课程进行的时候,识字课程进一步前行,到一定的时候,两条线自然会交合,相互促进、共同前行。
(二)“新经典”诵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远不止诗词歌赋,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是可以同时结合其他传统文化如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对联、民俗等进行来加强诵读效果的。尤其是古代的诗、书、画往往是可以一同来进行协同表现的,故而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时能更容易地使其与书、画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配有书法写成的诗的国画给学生欣赏学习。国画的表意性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诗句内容的想象,诗画的结合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长期的学习能让学生慢慢对国画、书法产生审美感知。
(三)传统文化引选材为源
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需与学生生活相关;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应该是多样的。如果能在常规的古诗词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以及进行多种传统文化共同渗透那无疑是既得当又省时的方法。把“节日风俗古诗词”按照时间排列、系统地组织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学诗的同时,还学习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和风俗,其中还可融入汉字的讲解,一举多得。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1 世纪的今天,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教育传承文化,汉语文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处在基础阶段,应该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儿童打下学习传统文学的良好根基,带领儿童感受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曦.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加坡的继承形态[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2]范建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知
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