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墨梅》到“梅魂”的深层教学

2018-12-13谢洁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墨梅碰撞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立足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把《墨梅》设计成一节“梅花”课。感受作者字在梅形意在梅格之意,体会“梅香”的特殊含义,并由此自然而然地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中打通课内外阅读界限、在润物细无声中唤醒了孩子们的诗心,实现了“形、香、魂”间的穿越。

关键词:立足;碰撞;深层教学

《墨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这首诗历来版本较多,本版教材是选用王冕画作中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一句“只流清气满乾坤”,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也在其中得以体现。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其实这些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几年来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的学习——“读—解—赏”,已经能了解本诗的内容和立意。所以,如何把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再充实一些,丰润一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立足于此诗,又能从深层次上走近诗人,走入诗作,去深入地领会和欣赏,成了我此次教学的思考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立足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把《墨梅》设计成一节“梅花”课。梅花花语为“坚强、忠贞、高雅”,千百年来,梅花精神被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陶冶着国人的情操。如何把梅花如此豐富的意象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呈现出来,便需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存在,只有把《墨梅》领会了,才能迁移至别的梅花诗的学习中。

我以写梅的诗句导入,认识梅花,拉近距离,体现层次。先补充写梅的古诗句,主要指向于梅色彩之美,感受其外在形态带给人的美;接着学习诗中之美,由“墨”感受其淡雅朴素,由“清”感受其清气悠远,由补充拓展的写梅花暗香的诗句来体会其“清”,碰撞古今文人关于梅花的灵感,在碰撞中为后面梅花形象的深入接触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学生读罢“墨梅”开始省察微吟“清气”,在大量描写梅香的诗句积累中,形成了对梅的初步的整体印象,品味梅清香,却又不局限于梅香,更落在《墨梅》中的“清”字上,体会“清”的字面意思,进而体悟“清”的意蕴内涵。在此过程中我采取“小步走”的方式,有效分层级地开放,为学生的逐步理解铺设台阶。同时,“好诗不厌百遍读”,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文字的记忆,使“梅”之“清”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吟诵中形成阶段性的碰撞,在碰撞中从最初的“声断气连”地朗读到了解知识层面的“题画诗”,再到对梅花香的特点熟识,进而形成更深层级的不局限于气味的好奇与探知,这样逐步深入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更高层次,心中充斥着诗的情味。这一环节即是“纵向碰撞,微吟诗情”。

诗歌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诗往往不能够过分地抽丝剥茧,割裂了诗歌这类文本所独有的整体性的意韵。我借助图片的欣赏,借助了历来众多写梅诗句的欣赏,从视觉上的梅花延伸至诗歌层面、意韵上的梅花,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根据各自独特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道出各自心中的梅花形象,有了各人独有的赏梅之乐,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语言情境中,进入学习的状态。古诗词由于篇幅短小,但意境丰富,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讲究,引导学生在产生画面感的情况下,开始将关注点转化到对梅花诗句的涵泳品味上,立足于语文,扣住“语言文字”,在反复的涵咏中“兴发感动”,结合前面所交流“清”之意,再次理解诗中的“淡墨痕”之“淡”,“只流清气”之“流”,“满乾坤”之“满”,触发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对诗歌的兴趣与探究,感受作者字在梅形意在梅格之意,体会“梅香”的特殊含义,并由此自然而然地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此是“横向碰撞,涵咏诗韵”。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一种人格的象征,她甚至已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借助《墨梅》中的“清气”“淡墨痕”,在融入梅花诗的情境中自主感受到梅花在古典文学中独特的形象品质,接着把“梅”与文化统一起来。我和学生一起交流有梅花精神的人,感受梅之魂魄对于华夏儿女的深深浸染,把这种文化意象落到实处,是学生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学生知道了——梅,不仅有其外在的描绘,比如色、形、香,还有梅花内在的“魂”。教学中打通课内外阅读界限、在润物细无声中唤醒了孩子们的诗心,实现了“形、香、魂”间的穿越,这便是立体碰撞,唤醒诗心。

最后学习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再去找一找、读一读其他的梅花诗,写一写自己现在对梅花的认识。在课堂的引导中,在课外的拓展中,学生既了解梅花的丰富意象,又深切地感受“梅”之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和象征,这是一次穿越的文化之旅,是由“梅”之香,“梅”之色,到“梅”之魂的一次体验和情感升华,是教师立足文本,拓展学习空间的一次实践,是学生思想碰撞,自主感受的一次课堂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慧.浅谈小学语文古诗鉴赏的技巧[A].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王志生.新课程背景下古诗鉴赏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谢洁(1978—),女,江苏无锡人,汉族,现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墨梅碰撞
我就是我
柳佳玮作品
贺泽海作品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