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递进式能力培养的汽车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群建设与实践

2018-12-13甘树坤吕雪飞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甘树坤?吕雪飞

摘 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吉林化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通过机械基础课群建设,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认知、提高融合、实践升华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学生知识和能力实现递进式提高。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课程体系;课群;递进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0-0027-04

汽车产业是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汽车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1]。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专业基础课程如果达不到教学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的领会与掌握将很难达到培养要求,对于汽车类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程是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后续相关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汽车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的设置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专业关联性不强,没有将各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效优化整合,造成教学中顾此失彼、前后脱节,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离,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各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主讲,加上缺乏顶层设计,教师之间的沟通没有在有效的框架下进行,缺乏一体性和连续性的情况。以吉林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例,原有汽车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包括《机械制图》《零件测绘》《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机械零件》《机械原理》《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传动》《汽车机械基础实训》《二维CAD技术基础》《三维CAD造型》《金工实训》等10余门课程。各门课程学时及课程内容分配参差不齐,授课教师缺乏沟通,据统计以上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比例达20%左右,甚至有些内容在3~4门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在有限的学时内,占用了大量的有限资源,而且各课程之间关联性差,学生学习后很难将零散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去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与实际相脱节,不能因材施教

由于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学科跨度较大,而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还习惯性地沿用本科教学中同等专业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高职人才培养严重不符,也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吉林化工学院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机械基础类课程中理论教学占比达80%以上,相应实践教学及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较少。这些传统课程学科跨度较大,课程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太强的专业连贯性,容易造成教学中顾此失彼、前后脱节等问题,从而加大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影响教学质量[2]。

由于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有些学生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产生懈怠和放弃的心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但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严重脱节,使得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且相关知识少而缺乏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很差。根据调查,学生基本不听课的约占15%左右,真正注意听课学习的学生仅占不到20%,其余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开小差的约占65%左右。另外,课外主动学习的也仅占不到20%,绝大多数学生课外不学习或很少主动学习。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效设置和优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相关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不能形成有效體系

课程体系的作用主要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设置的课程内容问题;二是各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效配合与衔接问题。目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中都过于强调理论课程的学习,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在课时安排上也是理论课程学时远远多于实践学时,导致学生只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而实践学习和实践机会远远不足,解决相关工程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虽然各院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改革,但大多是将各门课程或部分课程简单机械地压缩整合,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难易程度不一。因此,有必要将现有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进而建立递进式、一体化、贯通性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汽车类专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二、汽车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

(一)课程优化整合的原则和目标

基于“顶层设计,成果导向,统筹规划,分工协作,融会贯通,科学合理”的原则目标,对汽车类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校本学科的特点、优势及行业背景等因素,通过广泛讨论和调研,对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进行改革,从全局出发,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以成果为导向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为了合理优化整合机械基础课程,分工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统一规划的模式下,将课程任务进行分解,促进各课程的知识融合、前后贯通,实现每门课程特定能力的培养,达到内容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性,形成递进式、一体化、连贯性的课程体系 [3]。

(二)机械基础课群递进式课程体系改革

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递进式”能力培养的课群体系,将整个机械基础课程划分为基础认知、提高融合、实践升华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1.基础认知

通过《汽车机械制图》课程加强行业标准和规范意识,培养学生识读、绘制标准机械图样的能力,达到对学生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的培养。将典型的汽车零部件造型与测绘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将“机械制图”“零件测绘”“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等整合为《汽车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图样识读、造型与测绘进行产品实物与图样的转换,进行结构表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树立贯彻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意识,培养学生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造型与测绘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质。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在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加强学生对汽车零部件的认识,对各种机械装置进行拆装,如“汽车发动机连杆测绘”等综合性实践,让学生对机器结构及其零件有一个完整的理解,通过测绘和几何量的测量等实训,巩固理论知识,树立贯彻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意识。

2.提高融合

通过《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加强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衔接与知识点的融合,培养学生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加工与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课程内容主要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优化整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传动”“汽车机械基础实训”等有关内容。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汽车机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典型机械设备,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正确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典型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方面的常识、技能训练或实操方面的内容。同时该课程还将典型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作为主线,按照实际生产过程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制造任务中掌握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更乐于实践。经大幅度整合后的课程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工程实际要求,既突出了应用性、实用性,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又便于压缩课时,将更多有效的时间用在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中[4]。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在《汽车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授课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提高、融合与衔接,避免重复,如将多处出现的金属材料等同一知识点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尽量直接引用公式,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以突出实际应用,注重通过每一个教学细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在保证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内实践环节的比重,开设创新性实验实训,如“汽车金属材料硬度测试”“减速器拆装及结构性能分析实训”“液压元件拆装及控制回路组建”等实训环节。通过对各种常用汽车机构传动装置的实训项目,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实践升华

通过各种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机械CAD技术实践》课程加强学生从传统技术向前沿技术转化意识,培养学生现代前沿技术应用能力。优化整合《二维CAD技术》《三维CAD造型》等课程,以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加强学生计算机机械类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及现代設计方法和手段的学习与认识。《机械CAD技术实践》在《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结课后的第二学期开设,与《汽车机械基础》同时开设,既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汽车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和知识的有效理解,也有利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形成知识互补,达到实践升华。同时,改革调整《金工实训》课程为《工程训练》课程,注重强化工程实际训练内容,通过《工程训练》课程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即熟悉各种典型机械装置的拆装、测绘、加工制造技术。《工程训练》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后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机械制造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根据企业普遍要求计算机制图与软件应用实际,兼顾学生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边干边学,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强调职业素质的训练引导,从而达到对《汽车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机械CAD技术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应用,进一步达到实践升华的培养目标。

三、汽车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配套改革与实施成效

(一)教学配套改革

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加强课群内的各课程授课教师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保证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知识层次的合理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与专业关联性,逐步完善课群建设。

其次,课群建设过程中合理制订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加大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

第三,通过项目式教学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各课程间的内容联系与知识传承,通过对某一具体工程实际问题的提出,应用课群内各课程相互联系的不同知识点,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最后,加强过程化考核,注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结合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工程讲座等第二课堂广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学校机械基础课群递进式课程体系内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及层次更加合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递进式提高。

(二)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

从学校从近几届汽车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和反馈情况来看,新构建的机械基础课群递进式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成效明显。

首先,在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基础上,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群中的各课程避免了大量的知识重复和交叉内容,课程内容及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知识能力递进式提高,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新课程体系下删减了原有各课程中重复内容达15%左右,同时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技能提高上,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参与程度提高。

其次,加重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体系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教学中注重增加实际生产案例的教学及设置,学生在制图、设计、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较大提高。毕业生反馈,相关教学内容中设置的案例非常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最后,強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的职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而进行的行业标准规范及管理常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执行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张建伟.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业家,2013(14):192.

[2]何秋梅.何良胜.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17-19.

[3]吴霞.工科基础实验课程“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7(2):78-83.

[4]汤勃,蒋国璋,侯宇,等.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一体化和连贯性课程设计改革[J].大学教育,2006(4):130-132.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pply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mechanical talents,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divides the teaching of course into three levels including basic cognition, improvement integr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practi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basic curriculum group, and has formed the reasonable course system. Based on that, the studentsknowledge and ability have been improved progressively.

Key words mechanical basic courses;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group; progressive; ability training

Author Gan Shuk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132022);Corresponding Author:Lv Xuef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