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中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8-12-13卢卉苹
卢卉苹
【摘 要】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小学阶段中是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注重逆向思维的运用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更快更好地对题目做出解答。本文通过分析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作用,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题;逆向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后,对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培养小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正是其中的关键点。尤其是在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通过逆向思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相对来说,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对立,属于发散思维中的重要形式。强化对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作用和培养的研究,对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作用分析
一方面,通过逆向思维,能够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通常来说,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过程中,都是采用顺向思维方式,对于简单的题目来说这种思维很方便,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往往会感觉比较吃力,不能顺利的解答。利用逆向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眼前一亮。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还不够成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师影响。顺向思维是主流思维,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多的思维选择,增强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
2.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策略
2.1逆向应用概念法则,让学生养成逆向思维意识
在进行数学解题教学的时候,教師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中,涉及到很多“互为”与“互逆”的关系概念,常见的有“互为倒数”、“互为倍数”、“互为约数”、“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解题教学中,关于上述“互为”、“互逆”关系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出其中的一项,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另一项。比如,在涉及到“互为倍数与约数”相关知识的应用题时,对于题中存在疑问的地方,教师可以讲解其相反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即通过相反内容的点拨,让学生加深对该应用题涉及到的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为之后应用题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引导掌握倒推法,灵活应用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关键要能够让学生应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倒推法,实现逆向思维活学活用的目的。倒推法指的是利用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倒着推理,这种方式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教学尤为重要,通过解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连贯知识点。但是,长期的顺向思维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逆向思维模式,能够为学生解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帮助学生思考,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春生. 检讨自身 逆向思考——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1).
[2] 徐建龙. 小学数学解题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J]. 人生十六七,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