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错题归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8-12-13王家山
王家山
【摘 要】 在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掌握的学科,在对面数学问题时,学生会出现烦躁、恐慌的心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数学这门学科,而是没有找到真正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们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这些共通点中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大致方向,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提高學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 小学数学;错题归因;能力培养
从以往教师向学生询问错题原因的实例中,大多数学生将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归结为不细心、没注意等等,教师在对于学生在数学习题上出现问题,也缺乏探究性。到底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学习中不要做无用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在学习、做习题的过程中既有收获又可以弥补以往错题中的不足,使学生不在错题上被“绊倒”第二次。
一、重视错题
有部分学生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错题并没有足够重视。在出现错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没牢固掌握知识,而是都归结于粗心、马虎等模糊的原因。在错题得不到解决时,他们往往碍于面子,不愿意向同学与教师求问,渐渐的他们就自动忽视了错题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在学校格外注意这种现象,培养学生重视错题的意识,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有改正的机会,如果一直对错误视而不见,则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也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二、将归因作为习惯
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无穷并伴随其的一生,坏的习惯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学习。“今日事,今日毕”,对于每天数学上出现的错题,当天就要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正。在每天做作业之前,要先对今天的错误进行改正,只有先进行错题归因,才能更顺利地完成课后作业,使在完成作业的途中不会遇到同样的“拦路虎”而停滞不前。但是对于自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当然光是学校里教师督促还不够,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做到教师家长多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三、教授有效方法
学生是否可以将错题归因作为一种好习惯真正延续下去,靠的不仅是每天的坚持,更需要事先掌握有效归因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将有效的方法进行传授,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下讲解如何有效分析错题的方法。
四、积极鼓励,定期总结
在对于错题归因能力上,学生们都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只要发现了错误,就能够立马改正,有的学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有可能在同样的错题上“跌倒”好几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不能以同一个标准衡量,教师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总结,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小学生数学归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新的方式,也可以成功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教师在传授归因方法前,要充分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容性质相结合,在教学中,多多探索推动学生进步的突破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红. 小学生数学错题归因能力的培养[J]. 新疆教育,2012(4).
[2] 成双海. 对小学数学错题归因与措施的研究[J]. 祖国,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