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当今时代 同撑一片蓝天

2018-12-13梁佩霞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0期

梁佩霞

【摘 要】 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时就能取得成效的,平时练笔的范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名著阅读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初中三年同步积累经典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畅游世界,感受人生,与时代同频道,共振鸣。有感而发并让读者产生共鸣感。

【关键词】 名言警句;民生热点;经典名著

初中的作文无论写人或写事,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类活动,一些很小很琐碎的凡人小事,会让人有共鸣感。现实作文中,很大的作文话题或是范围就是从生活中很细小的,微不足道的,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画面一句温暖的话语写起。要从细节中感悟,要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做生活的有心人,具有生活的智慧,才能写出个人的体验。具体做法:

一、七年级积累与人生良好行为品德习惯有关的名言警句

荀子在《劝学》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七年级是养成教育,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想多种办法提高学生的积累。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到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养”字就反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自主发展的作用,反映出“语文素养”不是单纯靠老师“教”,而是学生自己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一)七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每课一名言警句”活动,每堂课花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可对学生的影响、带来的益处却是不可小瞧的。

“每课一名言”活动每人每天只要求一句,一学期刚好轮流一次,既可找课内的也可找课外的。上语文课前轮到的同学提前把要跟同学分享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的左边或右边,不影响其他老师用黑板的情况下可以保留一天,介绍时必须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时间允许的时候让个别同学谈对当天这句名言的理解体会。全班同学每天都把名言警句用本子积累下来,并适当写上感受,每天有所得。初中生好胜心强,总是不服输。虽然只要求自己讲述一句却也会多找一些并进行揣摩、比较。不知不觉中阅读量会增大。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给学生指点一些寻找方向。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前布置学生找一些与母亲有关或感恩的名言,这样做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也对相关的的题材有更广泛的接触。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搜集、理解、背诵名言警句恰好可以让学生于无形中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名言警句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学生在找寻、理解、背诵的过程中,无疑会受到名言警句对心灵的冲击,一日又一日这种无形的影响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效果却是明显的。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修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默化作用。

(二)七年级第二学期积累各时代各类人物的小故事

有道是“小故事,大道理”,阅读通俗易懂,含义深刻的故事,往往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初中以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强,就事论理。当然议论文也离不开故事,小故事往往蕴含着大道理,一个具体的故事,再加以画龙点睛的总结,比大声说道理、简单说教更有说服力。

具体做法:每人每节课准备一个小故事,人物出处不论时代不论职业不论出生贵贱,时间安排在语文课前3~5分钟,故事人讲故事,下面同学边听边写故事梗概,課余补上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启示、人物感悟、性格特点等。通过积累这些小故事,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发展完善,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潜移默化在做人做事中,应用在写作中。

二、八年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热点,把握时代的脉搏

具体进行读报训练,读报可以了解国家大事,时政要闻,以及各种感兴趣的消息。做法:轮到读报的同学在次日的报纸中(因为早上上语文时当天的报纸未送到)挑选读报的内容,如果太长要摘读,读的内容不能超过2分钟,读完后发表自己对此新闻报道内容所关注点是什么,然后评论,时间允许可以邀请个别同学当堂发表见解。同学听新闻的同时做好摘录,包括标题,主要内容,个人评论几部分。

因为读报可以及时了解时讯,报纸上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了解社会需求。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信息展示平台。清楚社会的民生、热点、时尚、潮流。更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形形色色的消息,大大小小的事情,五花八门的知识,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人新的感受,新的启发。对学生读报的内容可以稍作指导,特定时期的特定新闻指定读,老师适当谈体会,把新闻与民生热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更深一层理解新闻背后的启发。通过这样的读报训练,全班54人,每人一段新闻,一段评论,既提高了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敏锐度,与时俱进,积累这一类的写作素材,对提高学生写作的结尾点题能力,非常有效,学生的作文能以小见大,从一件或许不起眼的小事,能发现这个社会人的共性,社会的需求,从而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爱。

三、平时练笔的范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人或事让他们难以忘怀,朋友的鼓励、父母的理解、同窗的合作。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坎坷、挫折和失意,成长本身就是酸,甜苦辣的综合。珍惜从茫茫人海中提取的人生养料,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都将融进血肉陪伴人书写更充实的人生。机遇是留给勤劳的人的。成功和汗水是分不开的。拥有勤奋的品格可以将失败变成历史……这些话题,隐化成各类全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等作文让学生练笔,每次练笔之后都选出写得比较特别的文章,有自己真实的经历体验,有个人独特的看法,又吻合时代的主题,与这个时代各类人物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把这样的作文让让全班共享,共评,以评促进。

四、名著阅读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与名著人物畅游世界,感受人生,同频道,共振鸣

小说采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段,把社会上众多人物的性格行为习惯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所以正面的人物集合众多的优点,反面人物那种坏,读者看着就想把他揪出来打死,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阅读名著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众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中找到频道相同,有共振的感情寄托点。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的体验难以到位。这是因为文章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东西,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也才能够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学生生活阅历不够多,情感体验比较少,因此,引导学生一方面课外大量阅读名著,另一方面课内教学进行适时延伸。此外,还督促学生写读书笔记,专门摘抄一些触动情感,泛起涟漪的情节,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与感悟。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情感的触角更敏锐,从各类人物命运变化中找到共鸣点,从而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用于写作,用于实践,用于生活,在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所塑造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得他们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震动、感奋、求善向上,变得高尚起来。

五、初中三年同步积累经典的古诗词

新教材大大增加了古文的分量,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是文学中最精粹、最有张力的语言,初中学习的古诗词是最经典的部分,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记忆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整理古诗词,学会分类收藏,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经据典,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比如标题用《感时花溅泪》;奉献话题用《落红不是无情物》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化用名句,比如写人生感悟的文章可以用:“我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可以品味东篱南山的安逸。可以在小桥流水中遐想。在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中,体会他壮志难酬英雄气短的苦闷;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将古典诗词纳入学生作文中,是展示学生才情,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五点的贯穿训练,以点带面,逐层提高,学生的写作有了个人的风格,个人的情感会在文中寻觅到影子,也有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这样的文章阅读时不会觉得脱离实际,无病呻吟,有血有肉,情感丰满,读来有共鸣。如廖杨同学写的《追随着时代的旗袍》获中华文化2017世界阅读日粤港澳征文比赛省一等奖,作文结尾写旗袍产生演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被穿用、被欣赏、关注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旗袍追随着时代,传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结尾引起有旗袍情结的人的共鸣。唐灏莹《满纸茶香溢》获二等奖,结尾写道:“合上书,我的思绪飘散。在这个快餐式的时代,能够握一卷书,在窗前静听雨落,与朋友共品佳茗,在现实的尘土飞扬中,在市井巷陌的熙攘中,携一袭对文字的眷恋,铺纸执笔,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样的结尾该引起多少时代人的共鸣。

当然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提高,不是短时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初中三年,每年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到八年级第一学期末,学生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到九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写出有个人感悟的文章,并且还能联系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感而发,使读者读起来有共鸣感,容易捕获评卷老师的心。

【参考文献】

[1] 肖齐君. 中学作文教学初探[J].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