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

2018-12-13马俊锋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保障措施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内涵、构建原则与构建内容。分析了地方综合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现状,提出了构建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要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地位;提高通识教育意识,推动通识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

【关键词】 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保障措施

在大学阶段的本科教育当中,通识教育具有传播共同价值观、培育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学科。近年来,通识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了强化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过于强调知识化、缺乏整体体系规划等,这些问题会对通识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找出当前通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补救我国高等院校在通识基础教育中的不足,加强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

近几年,我国国内兴起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讨论,众多学者也纷纷投入到教学服务大学概念的研究当中,使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是我国高校实现发展路线自主设计的重要标志。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专家学者众说纷纭,随着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讨论,教学服务型定位越来越清晰。有学者明确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就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加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建设,需要各高校顺应服务经济时代需求,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发展的重要思想,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进行整合,以此完成大学育人的核心使命。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内涵

通识教育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其目标是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人群中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思考、沟通、批判和终身学习等能力,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目前,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渠道之一。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建设当中,办学者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服务型大学的精神与面貌,并将科学真理、正义自由、民主宽容等精神融入在内,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和正义、善于沟通、愿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社会在高速发展之下,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外语类的院校为例,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听说读寫能力,还应当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技巧,甚至是国际化交往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能够承担起融通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责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大学的通识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懂得思考和沟通,还应使其具有对自身了解,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有完整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关怀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因此,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要面向人的发展需求,打造模块系列课程。第二,“人文为基,通专结合”。第三,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与文化意识。第四,注重师资的融合互补。

四、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内容

1、设置课程体系依据

设置课程体系依据,是促使通识教育发挥内在价值的重要环节,其体系建设的核心应当将“培养出有教养的人”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精神感悟、人文修养、思想视野的课程,以帮助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1]另外,对于地方性综合大学而言,应当将行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选择能够与社会接轨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与学习能力。

2、整合课程资源

基于通识教育的最初理念,通识核心课程应当打破各个专业学科壁垒,建立起跨学科的渠道与交流平台,并针对各个学院专业性,增添与其专业存在跨度的选修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整合课程。

3、确立课程体系模式

课程体系模式的确立,首先需要具备雄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在的特色,发展对学生有利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高校的各院校在参与通识教育板块体系设计时,可以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进一步划分,以此增设应有的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应当至少涵盖6个领域,让专业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享受思想上的碰撞。[2]以人文科学与文化为例,该领域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扩展学生文化视野。因此,课程的模块体系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二是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等。

五、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现状——以贵州省铜仁学院为例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比重较小

目前,贵州省内的各地方性综合大学,基本已经开始了实施通识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将通识教育分为了两部分,一是公共选修课,二是公共必修课。后者通过统一开设考核的方式存在,主要分为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等。另外,学校将公共选修课定位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技能训练,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修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如科技人文、政治历史等,具体科目由学生自主确定。经调查发现,铜仁学院在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平台设置54个学分,其中必修学分42,选修学分12。

2、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识教育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许多专业课程所无法代替的。但是,由于地方性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教师与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度不够,甚至,有些学院与教师擅自占用通识选修课,用来加强学生专业性技能的训练。通多对铜仁学院的调查发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完全了解的只占有不到3%,而且,8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帮助、不感兴趣,并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有必要开设此课程的学生只占有18%左右,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师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

3、公共选修学科分布及内容设定不合理

随着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持续扩招,参与选修课的人数也逐年递增。但是,单独从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存在着公共选修科学分布不合理、内容设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公共选修课的数量较少,学生的选择性不高,导致其选择了与自身兴趣相悖的课程。另外,由于选修课的频次较少,在授课内容上普遍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使学生的选课与上课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学科分布方面,以铜仁学院为例,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为61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37门,自然科学课程为13门,艺术学科课程有11门,而体育学科课程为0。可见,在学科分布上,学校存在着设置上的偏差。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清晰

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而言,是一项重要载体,甚至决定着通识教育实施的成败。但是,就目前实施情况而言,各个地方性大学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且仍然处于探索阶段。[3]缺乏核心课程的设置,会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失去重心,课程也难以形成成套体系。另外,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领域,一般以教学申报为主,缺乏对核心课程体系作用的深度把控。

六、构建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1、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地位

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地位,是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之一。从课程的专业角度看,通识教育课程既是一个概念,也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又是通识课程的总要部分。在大学整个通识教育过程中,通识核心课程占有重要地位。构建出明确、合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不仅能够通过提升高校师生意识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各大高校更好的完善通识教育核心体系。[4]因此,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中通识教育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

2、提高通识教育意识,推动通识教育向纵深发展

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识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应当对通识教育具有正确的认识,在树立起正确观念后,应当加强对通识教育价值宣传力度,使当地各大高校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投入。[5]另外,为了有效推动通识课程的纵深发展,高校应当在选修课程及核心课程的实施中進行全面的把控,充分发掘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全校师生面前,积极主动的做好通识教育课程宣传工作,这是通识课程体系得以实施,并且获得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该体系课程有效开展的保障。

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而言,高校为了学生就业,会为各学院配备高水准的专业学科教师,这是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的前提。而事实上,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通识课程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传授无形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学会更好的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因此,通识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还应当具备宽阔的知识面,同时具备引领学生用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6]可见,加强通识教育授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当运用我国良好政策,对优秀教师多加培养和鼓励,及时的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

4、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并赋予其一定的权责,是推动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7]管理机构可以对各高校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进行审批,给予学校合理化意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帮助学校在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的质量与水准,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我国地方性综合大学在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通识课程比重较小、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共选修学科分布不合理、核心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等。在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以此弥补当代大学基础教育的缺陷。

【参考文献】

[1] 周徐娜,郑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尔夫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06)94-95.

[2] 杨德广.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力作——徐绪卿专著《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再版序[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6)1-3.

[3] 李红霞,刘方林.教学服务型大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性思考——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构建范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7.35(04)93-96.

[4] 丁昶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基于天津财经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254-255.

[5] 罗世乾,杨晓华.学习型社会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延安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26(11)178-180.

[6] 常昊,吴一楠,田亚平.基于MOOC的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概论》MOOC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6)118-122.

[7] 龚克,邓春风,冯兵.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6)19-22.

【作者简介】

马俊锋(1982—)男,河南洛阳人,硕士,铜仁学院教务处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保障措施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网络通信中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毕节试验区耕地污染治理与轮休改革对策及思路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