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2018-12-13贺祖斌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内涵式卓越双一流

摘 要: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下,地方高校通过内涵式发展实现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双一流”中的“一流”,强调“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种水平,也是一种精神和品质的追求。“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通过高等学校“结构、质量、制度”的改革推进,重点聚焦学科建设、本科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卓越”。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自国务院2015年11月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之后,“双一流”建设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双一流”政策惠及所有的高校,尤其是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和发展机遇。

一、“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校

从直观上看,“双一流”建设似乎专指中国顶尖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特定行动,与地方高校无缘。然而,细研《总体方案》,可明确看到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国家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要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而要建成繁荣、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强国,如果没有数量和就学人数占全国总数90%以上的地方大学的卓越发展,将是无从谈起的。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原主管萨米(JamilSalmi)早已指出,虽然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但也有一些是非研究型大学。各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首先必须考虑建设这类大学的需求,因为除研究型大学外,还需要其他类型的一流高校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培训的需要[1]。

从国家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在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中,地方高校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不能缺席。

对于“双一流”中的“一流”,我个人认为是强调“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既是一种水平,也是一种精神和品质的追求[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办法(暂行)》中规定: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国家“创一流”不是排纵队,而是建方阵,是鼓励高校在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各个层次中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服务对象科学定位,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内在品质,形成优势及特色,更大限度地发挥好自身的功能。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就是内涵建设。潘懋元先生认为“应当把当前的‘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终结”[3]。在高等教育进入分层分类发展、以质图强的新时代,面对将深远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双一流”战略,地方高校必须紧抓历史机遇,找准定位,追求卓越,通过内涵式发展实现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大

突破。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2003年之前,学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体制内挖掘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扩大高等教育容量的一种方法。而相对应的外延式发展则是通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方法。即两者均是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模式,只不过采用的途径与方式有所差异。2003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压力逐渐减小,质量问题却日益突出,学界分别从数量与质量、发展动力与资源的角度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进行了新的区分,形成了新的界定,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而外延式发展仍为以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增长数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4]。由此可见,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從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的角度看,“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由来已久。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随后,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内涵式发展”写进了党的报告,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我们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从“推动”到“实现”,这是从柔性到刚性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升级换档,鲜明地体现了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大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要求和方向。同时,十九大强调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明确表明,“双一流”建设即是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领性工程。

关于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衡量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认为,“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的标准”[5]。同时,围绕这个“最核心的标准”,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6]。

三、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如何选择?对于高校个体而言,“结构、质量和制度”是内涵建设的三个关键要素。

1.优化结构:明确办学定位

优化结构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依托。“在量相同的情况下,结构的改变往往导致性质的差异”[7]。对于资源不甚丰富的地方高校,优化结构、找准方位、突出特色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基础。作为高等教育复杂系统中的个体,地方高校结构优化的本质,在宏观上是确定自身在区域结构布局中的地位,明确办学定位,明晰“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在微观上是优化包括学生结构、师资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在内的一系列学校资源的规划与分配,明确“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其中,办学定位是各项微观结构确立的坐标和

依据。

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方向盘”,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正视差距,根据自身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特定的生态位,合理确定目标,差异化地选择“创一流”建设路径,强化比较特色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坚持学术视野、社会视野并重。坚持学术视野,即是要持续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促进办学实力的整体攀升;坚持社会视野,即是要以特制胜,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运用其他区域高校不易获得和把握的天赋性资源,强化“地域性”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行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显著提高学校的辨识度。二是要差异化地定位学术创新类型。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新的学术范式划分,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地方高校开展学术创新要明确地定位为以“综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为主(即创造性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推动实践发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和探究新知识),以显著区别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凸显自身的办学定位[8]。三是要差异化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要紧贴区域及行业的创新实践,加强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化解产业迅速发展与专业人才“贫血式”匮乏的矛盾,摆脱培养的学生“理论研究不及部属(重点)高校,实践技能又不及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9]的人才培养“困境”。

2.提高质量:聚焦五个卓越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标准,建设“双一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办学质量。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向全国高校发出了加快内涵发展的号召。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创一流”、提升办学质量要聚焦“五个卓越”。

(1)聚焦卓越学科。“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地方高校建设卓越学科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基于现实优势和资源正确遴选校内重点建设学科。在建设学科的选择上,一是要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有为才能有位”,地方高校要确立“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国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超前布局,集成优势力量,凝练主攻方向,与科研院所、产业加大融合力度,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成为支撑和服务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二是要深度借助地方资源。地方高校建设“以特制胜”学科的重要途径就是借助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往往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地方高校要培育特色学科,就要挖掘本地区的特色,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大力建设与地域经济、地域文化、地域历史甚至区域合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做到人无我有,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三是要清晰认识“校内优势学科”不等于“一流学科”。不同于高水平部属大学多数学科“校内一流即全国一流”的情况,地方高校的学科大多在全国难以排名前列,因此,地方高校选择“创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时视角更要全面。相较而言,“校内排名靠后而有区域(或行业)比较优势的学科”比“校排名靠前而在全国评价平庸的学科”更有潜力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卓越学科。此外,还要认识到,地方高校卓越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长远眼光,持之以恒。对于经充分论证形成广泛共识的卓越学科培育对象,要持续建设,不随意改辙易途,久久为功方能取得成效,占领制高点。

(2)聚焦卓越教学。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渴望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与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10],迫切需要全体系高等教育加速内涵建设,在各个层次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只要务实聚焦卓越教学,都有希望建成国家队。

地方高校聚焦卓越教学,一是要办好一流本科。本科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奠基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陈旧、教育过程僵化、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这客观上已成为制约我国創新型人才培养、原创性科技发展更上台阶的关键性障碍。当今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地方高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务必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发挥好自身的功能。二是要推进科教融合。聚焦卓越教学,还要着力推进“科教融合”育人,把优势特色的学科、平台、项目等资源充分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科研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手段和新技术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中,把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促进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涌现。三是要推进产教融合。聚焦卓越教学,地方高校还要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行“引企入教”改革,促进企业需求和教育供给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精准服务地方发展。

(3)聚焦卓越人才。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即是卓越的师资,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行稳致远之根本。在时下汹涌的高校人才大战中,地方高校的卓越师资建设,要重点从人才引育及管理服务机制上进行策略性的突破。一是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把“平台”打造成人才集聚地。对于高端人才而言,“平台”更具有吸引力。地方高校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战略的天然优势,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的建设布局,建设大平台、精研大项目、发展大团队,筑巢引凤,吸引优秀人才扎根立业。同时,还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以学科为核心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积聚和系统集成,推动各种科研要素跨学科、跨学院、跨校、跨区域、跨部门、跨境、跨国实现协同创新[11],改变地方高校常见的“小而散”的“科研孤岛”格局,创设“事业留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科研氛围。二是深推人才分类改革,凸显“教学的学术”价值。地方高校必须重视践行“教学即学术”的理念,突出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使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改革成果真正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砝码。并通过细化教师岗位分类体系,鼓励相当一部分教师精研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目标。

(4)聚焦卓越服务。地方高校打造卓越服务要有“立地顶天”的格局。首先是“立地”,就是要有地方关切,切实面向区域解决实际问题。地方高校要切实强化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的对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主动从响应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结合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创新力量深度融合,共同搭建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区域实践中心。要理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改革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健全成果推介与转化机制,完善成果使用和收益管理制度,积极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促进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和产业竞争优势。同时,地方高校打造卓越服务还要有“顶天”的勇气,就是要有国际眼光,要敢于面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眼界决定高度。近年来在QS、THE、ARWU等世界大学排名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上榜,地方高校在国际竞争中不能妄自菲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地方高校要善于结合区域特色研究实践,发现和总结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世界性课题,积极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5)聚焦卓越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地方高校“创一流”建设,除了硬实力的持续提升外,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极为关键。一是要深入挖掘校本文化基因。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办学传统,有自身的精神与品格。大学文化的打造,离不开校史文化精神的挖掘,并深入凝练校本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品牌集群,从而引导和鼓励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学科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和校友文化建设,增强师生、校友对校园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自信。二是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地方高校“创一流”建设,要树立人才培育的长远眼光,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珍视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让师生受困于指标指挥棒,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三是要有力拓展学校文化的辐射力。要建好大学文化智库,加强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做强学校文化产业,并以此为推手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校地文化融合发展,发挥区域文化中心和城市文化标杆

作用。

3.革新制度:用好一个抓手

制度建设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地方大学而言,相较于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源投入的现实局限性,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无疑是整合办学资源、激发人才潜能、释放发展活力有效的“低成本”路径。同时,中国高校在从偏重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路径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路径的转变过程中,天然面临着从教育观念更新到体制机制创新的种种挑战,不进行深层次、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则难见成效。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综合改革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和“创一流”提供了制度前提,而内涵式发展和“创一流”建设的成效则是对高校综合改革智慧的检验。因此,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用好自身的动力机制——综合改革。

地方高校实施综合改革,面向外部,要积极对接国家和本省的“放管服”改革政策,围绕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政府放權的重点领域,结合依法治校与内部治理建设,制定承接“放管服”改革事项的系列配套制度,健全治理体系,争取在创新性地解决拨款体制僵化、师资编制限制、绩效工资制度负面影响等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制约难题方面获得政策支持。面向内部,要着力理顺行政、学术等之间的关系,优化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科学化;要适应大学的组织特性,实施校内“放管服”改革,理顺校院两级关系,落实学院内部管理的主体地位;要深化管理技术改革,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推动教育主要业务的全面数字化,实现办学数据随业务流程无缝流转,精准服务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助力决策信息科学化;要务实推进评价体制改革,建立起涵盖教学、科研、人事、资源等领域的系统评价体系,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分配制度,全面撬动激发有限资源的巨大潜力[12]。同时要看到,综合改革要出实效,绝不能只进行单兵独进式的改革,而应当进行系统的、多方联动的改革总体设计。地方高校要围绕内涵发展和“创一流”建设主线,将学校重点领域的改革融合为有机整体,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为切入点,以卓越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战略优化为重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科研创新和学术特色强化为突破,以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改革、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等为基础条件,统筹实施各领域的综合改革[13]。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初期看基础、看投入,但最终还要看战略眼光、看发展策略。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立足内涵建设,充分把握机遇,正确面对挑战,从长期发展着眼,从短期建设着手,保持定力、坚持不懈,终将会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生态中走出一条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卓越之路。

参考文献:

[1]萨米.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孙薇,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9-60.

[2][12][13]南陌.不负新时代敢于新作为——访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18.

[3] [6]周杨.内涵式发展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访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J].中国大学教学,2018(1):46-50.

[4]张德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3-8.

[5] 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

[7]瞿振元.高等教育强国:本质、要素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1-5.

[8]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3-37

[9]孙粤文.新常态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类高校论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6):14-17

[10]管培俊.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号角[N].光明日报,2017-10-31.

[11]贺祖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服务广西经济发展[N].广西日报报,2017-11-23.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聚集发展研究”(BIA180214)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内涵式卓越双一流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画与理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曾鳴 警惕停留在優秀的誘惑,這是卓越最大的敵人
浅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如何促进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