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疗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的影响研究

2018-12-13吴克华徐晓暇

当代医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直肠癌血浆血栓

吴克华,洪 翾,徐晓暇

(1.江西省鄱阳湖医院肿瘤内科,江西 上饶 333105;2.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西 上饶 334000)

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齿状线以上至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发病原因与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其中生活方式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致癌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生活及饮食方式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2]。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发病后其凝血系统呈异常状态,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增加疾病病死率[3]。目前临床对直肠癌患者常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两个指标检测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4]。相关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凝血功能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检测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5-6]。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术后行放疗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2 d及3个月后复查时的血浆FIB和D-D的水平进行分析,旨在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相关治疗提供经验与方法,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术后行放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62±5.61)岁;中分化癌23例,高分化癌11例,低分化癌26例;Dukes病理分期:A期23例,B期16例,C期15例,D期6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②放疗前采用MRI、CT等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区;③无精神疾病,无沟通障碍;④临床资料完整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入组前采用过促凝或抗凝药物治疗;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④存在放疗禁忌证。

1.3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放疗治疗:采用三维适行放射治疗技术,放射剂量为50Gy/25F,共照射5周,对靶区骶前软组织、直肠系膜区、坐骨直肠窝、会阴手术瘢痕、髂内血管周围淋巴引流区和吻合口区进行分割照射,照射上界面为S1-L5交界,下界面为吻合口向下1 cm处。

1.4 观察指标 分别采取所有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2 d、3个月后复查时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将其放置在抗凝管中,使血液与0.109 mol/L构椽酸钠充分混合后,在3 500 r/min的速度离心,离心10 min后取血浆,使用美国IL公司提供的贝克曼-库尔特ACL-TOP700全自动血凝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试剂盒由Biosite Incorporated提供;采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试剂盒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遵守配套试剂及仪器说明。各项指标正常参考范围:D-D:0~0.30 μg/ml;FIB:2~4 g/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2 d及3个月后总体血浆DD、FIB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结束后1~2 d、3个月后血浆D-D、FIB指标均明显低于放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结束后1~2 d与3个月后血浆D-D、FIB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各个时间点血浆D-D、FIB指标对比Table1 Comparison of plasma D-D and FIB in the all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1 所有患者各个时间点血浆D-D、FIB指标对比Table1 Comparison of plasma D-D and FIB in the all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注:与放疗前相比,aP<0.05

?

3 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位居癌症第二,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和饮食有密切的联系[7-8]。目前临床治疗疾病方法有多种,包括药物化疗、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于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无法根治,故临床通常于术后采用放疗或化疗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9-10]。相关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血栓形成,血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临床认为与放疗、手术及化疗等外部因素刺激导致凝血系统紊乱有关[11-12]。因此临床在治疗中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3]。

血浆FIB和D-D是直肠癌患者最常用、最敏感的凝血功能指标,D-D是纤维过程中一种降解产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外,D-D还属于纤维蛋白凝块,能显著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14]。在病理状态下,凝血酶通过作用于纤维蛋白从而引起凝血,并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将各种碎片粘连起来,从而形成D-D,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检测D-D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血浆FIB是血液凝固因子之一,但血小板破裂时,大量的凝血致活酶被释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转化成凝血酶,并将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从而凝固成血块[15]。此外,FIB属于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凝血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对放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常规的放疗过程,由于放疗面积较大,导致正常的机体组织受到损伤,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引起高凝状态,加重病情。而本研究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技术治疗,采用分段照射治疗,显著减少癌细胞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避免机体出现高凝状态,预防血栓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放疗结束后1~2 d、3个月后血浆D-D、FIB指标均明显低于放疗前,且放疗结束后1~2 d与3个月后血浆D-D、FI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放疗可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对血栓的形成具有预测评估作用。

综上所述,放疗能显著降低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直肠癌血浆血栓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