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13薛秋平蔡婷婷江其影黄樱菲
薛秋平,蔡婷婷,江其影,黄樱菲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一区,广东 阳江 529500)
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中是一种普遍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类型,具有易反复、难治愈的疾病特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从患者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可以分成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罹患支气管哮喘约有2 500万人次,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给患者增添了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而针灸疗法由于具有成效可观、安全性高、经济负担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基于此,在现研究中,剖析在临床上治疗支气管哮喘采用针灸疗法的施行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筛选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9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此次剖析对象,平均分配为剖析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n=49)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剖析组(n=49)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再继续采用针灸疗法。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剖析组49例患者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02±3.59)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3.59±1.10)年;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22例,女2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0.18±3.4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3.41±1.17)年。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纳入本次研究中。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n=49)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即采用抗菌素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状,在必要时可借助雾化吸入疗法与吸氧疗法进行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禁止患者食用膨化食品、带有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积极鼓励戒烟戒酒。剖析组(n=49)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再继续采用针灸疗法:①临床缓解期虚证的患者,选取肾俞穴、定喘穴、肺俞穴、膏肓穴、太溪穴、太渊穴等穴位。对于肺肾两虚的患者加关元穴、命门穴;对于肺气不足的患者加足三里穴、气海穴。②急性发作期实证的患者,选取丰隆穴、肺俞穴、列缺穴、定喘穴、天突穴、尺泽穴等穴位。在针灸天突穴时,帮助患者取平卧体位,头部朝后仰,在穴位处进针,针柄靠着患者喉结部位,针尖刺入在胸骨柄后约一寸。对于痰热壅肺的患者加内庭穴、合谷穴,采用泻法留针。尤其是风热者,需对其采用间歇留针强刺激方式治疗,每次5 min,行针6次,出针时应在患者喘促稍微平稳之后进行。对于风寒犯肺的患者加刺风门穴、风池穴治疗,可采用艾条灸疗在患者胸背部俞穴进行。在肺俞穴、风门穴的穴位进行治疗之后,需加用拔火罐作为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同步记录两组的施行效果、复发情况。其中,将施行效果的判定标准划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哮喘得到有效控制,哮鸣音消失,停药6个月后未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改善,哮喘有所缓解(哮喘发作次数明显降低),偶闻哮鸣音,停药6个月后,每月夜间咳喘低于2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迹象,哮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复发情况:经随访6个月,观察与统计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施行效果情况 剖析组49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施行效果95.92%;剖析组49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2例,施行效果75.51%,经对比,剖析组的施行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施行效果情况比较[n(%)]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的复发情况 经随访6个月,剖析组的复发情况(4.08%),对照组的复发情况(20.41%),相比于对照组,剖析组的复发情况明显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于一种肺部发作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疾病主要是由突发呼气延长、呼吸困难,伴喘鸣咳痰、烦躁不安、出汗、胸部紧压等临床症状[1]。其中,最为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2]。多数学者认为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多与气道高反应性存在着一定联系,由于可逆性气流受限引发反复气促、咳嗽、喘息,尤其是在清晨或夜间发作频率较高。从患者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可以分成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指的是未经过治疗(或治疗),其体征与临床症状能够自行缓解甚至消失,患者肺功能处于急性发作前的状态,且维持时间超过3个月。慢性持续期指的是每周均出现不同程度胸闷、喘息、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根据研究调查,在当前阶段全球支气管哮喘高达3亿人次,而我国约为2 500万人次,发病率高。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给社会与家庭造成巨大负担。若未能及时接受诊治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出现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能会随着病程推进而死亡。在现代医学中认为支气管哮喘病因是由于其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且应坚持以对症治疗与抗炎、解痉治疗为治疗原则,虽然具有一定治疗成效,但易反复发作,使疗效大打折扣。支气管哮喘因易反复,长期哮喘作用下,势必伤正,从而致使脏腑虚弱。在中医学中认为本病发病机制多因肺内附宿痰,饮食不当、长期劳损等因素致使肺气上逆、痰阻气道,医师应坚持以治本补虚为治疗原则,即对于临床缓解期患者主要为扶正固本,急性发作期主要为平喘治标,慢性持续期主要为标本兼顾[3]。根据文献报道,针灸疗法能够增强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发挥解痉作用。根据多项临床实践,针灸疗法效果可观,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能够对变态反应起到抑制作用,激活其防御系统功能,患者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退,最终实现平喘目的[4]。在本次研究中,肺俞穴主治气喘、咳嗽,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经泻针出气、补之灸之的治疗方法,具有补虚清热、调补肺气之功[5]。因此,肺俞穴为主治支气管哮喘要穴。定喘穴配肺俞穴主治咳喘,具有通宣理肺、止咳平喘之功;太渊穴为肺经原穴,也为手太阴肺经母穴,因此,此穴位擅长补肺气亏损,可用于治疗肺虚诸症、体弱久病。由于定喘穴位于舟状骨和桡骨茎突间,姆长展肌腱内侧、桡侧腕区肌腱外侧,布有桡动静脉,在针灸时应避开桡动脉[6]。合谷穴对天部层次气血运动具有推动作用,从而向其输送水湿云气。此穴位为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散表、通经活络、镇静止痛之功。对于支气管哮喘病情发作较为剧烈的患者,先进针合谷,帮助患者取平卧体位,采用五柱针灸法,神封为左右,中心为膻中,上、下均为玉堂、中庭[7]。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解溪与犊鼻的连线上,主治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下肢痿痹等临床症状,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之功。风池穴又可称为热府穴,此穴位属于足少阳胆经。早在《灵柩·热病》医学中指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凤池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8]”。此穴位主治颈部酸痛、头重脚轻、头痛、气闭等临床表现,可壮阳益气。天突穴主治咳嗽、气喘、梅核气等,热则泻针出气,寒则补之留针。此穴位配定喘穴,可降气化痰。在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此穴具有通利气道、宽胸理气、降痰宣肺之功。风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是一种常用于临床驱风穴位。此穴位于患者背部,主治咳嗽、肩膀酸痛、感冒等。在此穴位上进行强力按压,有利于促使组织发达,能够对机体内磷与钙代谢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强抗病毒的作用。风门穴配大椎穴、肺俞穴主治气喘、咳嗽。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主治气喘、咳嗽、咽喉肿痛等,在现代临床中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患。尺泽穴、肺俞穴、列缺穴主治气喘、咳嗽。膏肓穴主治气喘、咳嗽、肺痨、完谷不化,此穴配肺俞穴、尺泽穴可治疗咳喘,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在现代临床中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虚损等疾患。若时常针灸此穴可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膏肓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若患者患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随着病程不断推进,病情难以治愈后,患者变得体弱消瘦。此时就能看出其机体的气血阴阳受损,应选取膏肓穴进行针灸治疗,从而发挥调和气血、扶阳固卫作用,有助于机体恢复。根据中医学记载“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因此,可适当进行科学合理的保健运动,一方面有助于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颈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列缺穴是一种人体俞穴,属手太阳肺经络穴,主治咳喘、尿血等不良病症,具有通调任脉、通经活络、宣肺解表之功。列缺穴配足三里穴主治喘急、配合谷穴主治咳嗽。在治疗中可采用针刺、艾灸与按摩方式。诸穴合用共奏通宣理肺、止咳平喘、通经活络、降痰宣肺之功。总而言之,采用针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表明,剖析组的施行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6个月,相比于对照组,剖析组的复发情况明显降低(P<0.05),则表明针灸疗法能够提升临床施行效果,在最大程度上减低复发,从而提升了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治疗支气管哮喘采用针灸疗法,具有良好施行效果,减轻患者患病痛楚,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具有广泛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