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检测及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分析*
2018-12-13赵振江李培岭蒋巧玲郭智萍
赵振江 李培岭 蒋巧玲 郭智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洛阳 4710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绝经期女性最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雌激素缺乏,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脆性增加,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并发脆性骨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1]。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具有重复性好、辐射量低、测量方法简单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也是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的主要手段[2]。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只能使骨小梁增厚、增粗,小孔得到修复,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已疏松的骨质无法逆转或恢复到正常结构[3]。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本研究以我院体检中心、骨质疏松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200例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观察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体检中心、骨质疏松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200例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年龄50~96岁,平均(67.83±10.12)岁,按照10岁为1个年龄段分为四组,即 50~、60~、70~、80~ 组,每组 50 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腰椎(L1~L4)和髋部(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骨密度。
1.2 骨密度测量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A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前对骨密度仪器进行检查,仪器检查无误后再开始骨密度检测。检测绝经后女性腰椎(L1~L4)正位(图1)和髋部(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图2)的骨密度,系统自动计算出T-Score。
图1 腰椎(L1~L4)正位骨密度
图2 髋部正位骨密度
1.3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即T值>-1.0 SD为骨量正常,-2.5 SD<T值≤-1.0 SD为骨量减少,T值≤-2.5 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T值≤-2.5 SD同时伴有1个以上部位的骨折,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4]。T值即为与健康青年人相比标准差的倍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P>0.05表示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则采用(±s)表示,同时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则方差齐。若多组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各年龄段不同部位进行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绝经后女性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值比较 绝经后女性不同年龄段腰椎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发现各年龄组中,60~和7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0~与60~组=0.044,P50~与70~组=0.006,P50~与80~组=0.000,P60~与80~组=0.000,P70~与80~组=0.004)。绝经后女性不同年龄段髋部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采用 LSD-t检验,发现各年龄组中,50~和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0~与70~组=0.008,P50~与80~组=0.000,P60~与70~组=0.037,P60~与80~组=0.000,P70~与80~组=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和髋部T值均逐渐下降,且在70岁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大;各年龄段腰椎和髋部T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3。
表1 绝经后女性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Score比较(SD,±s)
表1 绝经后女性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Score比较(SD,±s)
年龄组(岁) n 50~60~70~80~50 50 50 50-2.096-2.744-2.845-2.133 0.043 0.007 0.006-0.041 F P腰椎T-Score 髋部T-Score t P-1.24±1.25-1.74±1.28-1.99±1.38-2.83±0.91 9.755 0.000-1.08±0.93-1.28±1.10-1.66±1.03-2.64±0.70 17.223 0.000
图3 各年龄段不同部位T值趋势图
2.2 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比较腰椎OP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髋部OP检出率在70岁以后呈递增趋势;髋部OP检出率明显低于腰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重,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特别对于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更高,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骨质流失程度远大于男性。据统计[5~6],50岁以上女性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20%以上,并且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差异也很大,且50岁以上伴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女性,10年内出现中轴骨骨折的风险在45%以上,65岁以上的绝经后女性发生跌倒后出现骨折的概率可高达90%。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折风险评估的方法就是进行骨密度检测。WHO认为:T值>-1.0 SD骨量正常,-2.5 SD<T值≤-1.0 SD为骨量减少,T值≤-2.5 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T值≤-2.5 SD同时伴有一个以上部位的骨折,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但是对于检测哪个部位更能有效的诊断OP,学者们各有意见。朱秀芬等[7]认为,骨质疏松症最常引起腰椎、髋部、尺桡骨远端骨折,且跌倒后骨折风险性高,这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进行骨密度检测时应3个部位结合为宜。由于老年人多见骨质增生硬化,韧带钙化及椎间盘变性等,且不同人不同部位的骨松质和骨密质的含量也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量丢失各有差异,因此,不同年龄段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测量结果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若只测量其中一个部位的骨密度,定会造成一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漏诊。查阅文献发现[8~9],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的骨质疏松症检查率也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比髋部低,T值下降幅度大,OP检查率为腰椎>髋部。
综上所述,对绝经后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需要多个部位相结合,本研究虽然得出腰椎骨密度变化比髋部大的结论,但腰椎骨密度检测容易受很多因素影响,如老年人椎体骨质增生及硬化、周围软组织钙化、不同操作者对感兴趣区的勾画差异等[10]。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腰椎、髋部等部位骨密度及T值,以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提高检出率,为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及治疗、骨折风险判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