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18-12-13王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王剑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 473000)

脑动脉血管中血栓形成后阻塞血管而产生脑组织梗死即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约占脑卒中的60%~80%[1]。起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随着病情的进展,梗死面积逐渐增大,会诱发肢体瘫痪、中枢性舌瘫及面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脑疝或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阻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降低血小板凝血功能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以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最为常见,但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故联合用药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3]。本研究为明确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女12例,男13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78±4.46)岁;发病时间 3~9 h,平均发病时间(4.23±0.21)h;基础疾病:高脂血症2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18例。实验组中女13例,男12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4.81±4.48)岁;发病时间 3~10 h,平均发病时间(4.25±0.23)h;基础疾病:高脂血症2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病1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符合《神经病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者;发病时间≤12 h者。

1.3 排除标准 有其他心脑血管病史者;不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者;恶性肿瘤患者;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脑出血患者;急性脑疝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保护脑细胞,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改善脑部微循环等。

1.4.2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9990212),以0.3 g/次为初始剂量,之后调整为0.1 g/次,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4.3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56410)治疗,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5 评价指标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结束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5]。(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采用ADL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修饰、进食、移动、穿衣等为主要评估内容,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治疗1个月内发生腹痛、皮疹、食欲不振等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实验组25 25 6.805 10.528 0.000 0.000 t P 22.67±5.86 23.02±6.13 0.206 0.837 13.12±3.86 8.45±3.21 4.651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实验组25 25 8.148 13.667 0.000 0.000 t P 35.12±6.04 34.59±5.86 0.315 0.754 51.59±8.63 64.52±9.25 5.110 0.000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出现腹痛1例,皮疹1例,食欲不振1例,消化道出血1例,总发生率16.00%(4/25);对照组出现腹痛1例,皮疹1例,食欲不振1例,总发生率12.00%(3/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684>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2 h~2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持续进行性加重,若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增加致残和致死风险,故早期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有关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小板活化、聚集性升高造成血栓形成有关,故临床中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避免血栓再形成[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单独使用效果均不佳。

脑卒中后患者因神经功能缺损,易产生运动、视力、言语、感觉等功能下降,导致致残率增加,因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减轻残疾,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是卒中早期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最早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可快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并可通过不可逆地抑制前列腺环氧酶合成,抑制血栓烷A2形成,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循环,促进血栓溶解,但其长时间使用易伤害肝肾功能[8]。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活动度,抑制血栓烷形成,实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该药可抑制巨噬细胞增殖、迁移,改善炎症高反应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关研究指出,不同刺激源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原因,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作用,可从多途径阻止血小板活化,避免血栓形成[9]。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靶点不同,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抗血小板的效果,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梗死区域半暗带缺血状况,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效减少神经功能损伤[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有一定的安全性。究其原因,可能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恢复各项日常生活能力,且氯吡格雷主要经肝脏代谢,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