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地区奶牛病毒性腹泻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
2018-12-13刘斯齐
文/刘斯齐
(信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奶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 mucosal disease,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奶牛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患牛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肠道黏膜坏死、怀孕母牛流产、死胎等,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的发展[1,2]。2009年石东梅等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奶牛进行BVDV血清学调查,发现其阳性率为53.8%,可见该病在河南省部分地区流行情况较为严峻[2]。为保障信阳市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通过对信阳市部分地区12 个奶牛场采集的597 份血清样品进行BVDV抗体检测,初步了解该病在信阳市的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旨在为该病的进一步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从信阳市4 个地区随机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养殖场(每个地区选择3 个奶牛场),采集血清样品共597 份,被调查奶牛场均未对奶牛进行BVDV疫苗免疫接种。采取颈静脉无菌采血5 mL/头,室温静置3~5 h后收集上清置于灭菌1.5 mL离心管内,于3 000 r/min高速离心5 min,取上清,分别进行标记后,低温保存,待检。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牛BVD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于美国RB公司;酶标仪、微量移液器、恒温水浴锅、振荡器等仪器实验室自备。
1.3 试验方法与判定标准
试验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严格按照购买的牛BVDV血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操作[3]。
2 调查结果
2.1 信阳市部分地区奶牛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12 个奶牛场均含有BVDV血清抗体阳性奶牛,阳性率为100.0%。不同奶牛场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为23.08%~60.47%,不同奶牛场血清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地区奶牛BVDV血清阳性率为40.60%、50.0%、55.19%和50.28%,不同地区奶牛血清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表1 信阳市不同地区奶牛病毒性腹泻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表2 不同养殖模式奶牛场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表3 不同年龄阶段奶牛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 不同养殖模式奶牛场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通过分析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奶牛场BVDV流行情况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被调查的8 个规模化奶牛场共493 份样品中有265 份检测为BVDV血清抗体阳性,平均阳性率为53.75%,4 个散养户共104 份样品中3 份检测为阳性,为29.81%,不同养殖模式奶牛BVDV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
2.3 不同年龄阶段奶牛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通过分析BVDV在该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奶牛群流行特点,结果显示:该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奶牛群均检测含有BVDV血清抗体阳性奶牛,其中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小育成牛、大育成牛和泌乳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25%、57.89%、66.40%和51.64%(p>0.05);散养场犊牛、小育成牛、大育成牛和泌乳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33.33%、37.04%和23.40%(p<0.01)。详见表3。
3 讨论
奶牛BVD为一类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导致病牛免疫力低下,易诱发其它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给奶牛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本文通过对信阳市部分地区奶牛BVD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97 份奶牛血清样品中有296 份样品检测为BVD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49.58%,调查结果与石东梅等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低于太原地区调查结果(63.50%)[1],但高于河北省廊坊地区调查结果(22.75%)[5],说明该病在我国中部省市地区流行情况严重,但感染情况存在差异,其内在原因需进一步调查。
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奶牛群BVDV抗体阳性差异,结果显示,规模化奶牛场BVDV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散养户,分别为53.75%和29.81%,推测其主要原因是该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传播速度较快,而规模化奶牛场养殖环境较为恒定,使得该病在规模化奶牛场传播速度较快,而不同散养户管理水平存在差异,且相对独立,导致该病在散养户间传播速度有限[1]。值得注意的是,在同种养殖类型奶牛场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奶牛之间,奶牛BVDV阳性率差异较小,各饲养模式奶牛群阳性率与平均阳性率相差不大,可能是由于BVDV可由患病母牛垂直传播给犊牛,并长期带毒并向外排毒,导致该病在各年龄阶段奶牛群迅速波及。对于该病的防控,建议:(1)加强奶牛群疫苗免疫;(2)对引种奶牛进行疫病监测,确定为BVDV血清抗体阴性奶牛后,方可入群;(3)提高对奶牛群的监测力度,若确定是BVDV病原阳性奶牛,应时淘汰,对相关养殖器具进行消毒等,并对健康奶牛群进行紧急免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