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助力,尽显阅读魅力
2018-12-12王芳
王芳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要加强重视,在传统基础上突破、创新,以此突出学生主体,发挥其能动性,落实课堂学习目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其中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加强活动设计,借此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技巧、发展智能以及训练思维。本文将结合实际具体阐述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探索优化教学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活动实施的对象。在设计教学时,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情,立足学生角度,思考:他们在活动中能有哪些收获?这样一来,就能避免传统课堂上“一言堂”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有表达、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我先花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将其中不懂、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语句进行标注,反复品味。之后,我展开小组交流,让其讨论,分享心得体会。期间,我会巡视,走进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主合作的鼓励,针对问题积极引导。之后,我会邀请小组代表在班级分享,以此营造良好氛围,展开师生、生生互动,针对重难语句分析、理解,以此加强感悟,深化思考,促进问题解决。这样一来,就能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强感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获得知识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其摆脱传统教学被动学习的困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还能增添课堂活力,打破沉闷氛围,以此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其在阅读课堂上收获乐趣,进一步提升,落实能力培养。
二、突出学科特点,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直接接触各种语文材料,以此积累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灵活运用。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领会文本文质兼美的特点,学会从形式和内容上展开分析,由此走进作者,跨越时空,了解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高尚纯正的道德品行,我设计实践活动,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鼓励其将这片音韵和谐的铭文保留原韵翻译成一首现代诗。对于这一挑战,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考虑到难度较大,我开展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形式完成。经过反复推敲,学生集思广益,最终完成任务,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准确表现主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创造力,锻炼了其语用能力,还让其获得人文滋养,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再如,讲到《幼时记趣》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将圆想象成一个物体,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以此提供创作平台,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其兴趣,让其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升思维,以此落实新课改培养目标,让其在训练中获得有效突破。
三、突出发展需求,提升学科素养
有效的活动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更要结合实际,从学生出发,将学情作为重要依据,以此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具体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阅读兴趣以及思维习惯等,以此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教学《纸船》一课时,我结合实际,将朗读活动分为三部分,循序渐进,带领学生逐个完成。首先,让学生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充分感受其中游子对母亲深情的依恋与思念。其次,让学生像“水一样的柔情”朗读,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意。最后,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让学生“带着金子般的童心”再次朗读,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一来,借助不同层次、难度的朗读就能营造美好意境,将学生引入文本之中,充分感受作者情感,以此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深刻主旨。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我会适当创新,在传统基础上突破,提供学生发挥的平台,让其尽情展示自己。因此,在完成教学目标后,以冰心老师的名义杜撰一封信,邀请学生参加一次诗歌创作比赛,主题不限。对于这一活动,学生十分感兴趣,很积极地参与,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写了很多有趣的诗,让人惊喜。
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让其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促進能力的发展提升,还在传统基础上实现突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在课堂舞台上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挖掘自身潜力,最终实现素养提升。
总之,活动设计是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能调动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让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加强体验,深化文本理解,最终提高阅读能力,落实素养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