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评欧阳通书法
2018-12-12张晓辉
张晓辉
摘 要:欧阳通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儿子,书法史上的“大小欧阳”即指欧阳询、欧阳通父子。欧阳通以“善学父书”著称,其书法继承家学,得其父书之神韵,被称为“欧书之亚”“墨林巨孝”。本文拟对历代名家关于“大小欧阳”的书风评价进行初步梳理和解读,从而帮助广大书法爱好者更客观地认识欧阳通及其书法,进而更好地学习欧体。
关键词:欧阳通;大小欧阳;父子书家
中图分类号:J292.1;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92-03
“大小欧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父子书法家。关于欧阳询的书法成就,《新唐书》有关于“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1]的扼要记载。欧阳通以“善学父书”著称,被称为“欧书之亚”。本文首先概述“大小欧阳”生平,然后从瘦怯于父,险峻过之;锋棱太露,少含蓄之趣;有批法,隶意更浓;矜于笔墨四个方面,对历代名家关于“大小欧阳”的书风比较进行初步梳理,以引导读者通过了解历代名家对欧阳通的书法评价来悟得欧书三昧,并进一步认识和学习欧体书法。正如清代何绍基在《跋〈道因碑〉旧拓本》中所言:要想学习欧阳询的书法,一定要从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入手。假如刚开始学习书法就模仿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那就好像不挂帆就出海航行。
一、“大小欧阳”生平概述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出身于武将世家,年幼时因其父欧阳纥“谋反”失败而惨遭株连九族之祸,欧阳询因被人藏匿起来而得以成为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后来得到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并传以书技。欧阳询曾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为渤海县男,所以也称“欧阳率更”。欧阳询“八体尽能”,但是以楷书成就最高,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被后世称为“欧体”。
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小字善奴,因曾官任兰台令,亦称“兰台”或“欧阳兰台”,欧阳询第四子,为欧阳询少夫人徐氏所生。据《旧唐书·欧阳询传》记载,欧阳通在武后朝屡次升迁,天授元年(609年),封夏官尚书;二年(691年),改任司礼卿,判纳言事;后又升至宰相,但任职一个多月就因反对册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而被酷吏诬陷,惨遭杀害。《旧唐书·欧阳询传》中还提到“(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2]可知,欧阳通在母亲徐氏的严格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终得父书之神韵。儒家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是以孝为先的,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对王献之“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不屑家学的做法颇有微词,并引用“胜母之里,曾参不入”的典故来批评王献之不尊家学的行为。欧阳通以“善学父书”著称,这是孝的一种表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跋张星伯藏〈道因法师碑〉(宋拓本)》就以“岂非墨林中一巨孝哉”来称赞他。
二、历代名家评欧阳通书风
历代书家绝少有专门论及欧阳通书风者,对欧阳通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歷代书画名家的书法评论著作和他们对《道因法师碑》拓本的题跋中,而且这些评价大部分也是在评论其父欧阳询书法的时候捎带提及。现留存下来的有关欧阳通的书迹仅有《道因法师碑》与《泉男生墓志铭》两件楷书作品,而《泉男生墓志铭》又晚在1921年才在河南省洛阳市邙山出土。因此,前人对欧阳通书法的评价主要集中在《道因法师碑》。总结历代名家对欧阳通书法的评价,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瘦怯于父,险峻过之
唐代张怀瓘《书断》:子通亦善书,瘦怯于父。薛纯陀亦效询草,伤于肥钝,乃通之亚也[3]。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虽得询之劲锐,而意态不及也,然亦可以臻妙品矣[4]。
宋代董逌《广川书跋》:笔力劲险,尽得家风,但微失丰浓,故有愧其父。至于惊奇跳骏,不避危险,则殆无异也。书家论通比询书失于瘦怯,薛纯比询书伤于肥钝,今视其书可信矣[5]。
明代安世凤《墨林快事》:峭厉激昂,几失古人冲和浑朴之致,以开恶札之端[6]。
明代汪珂玉《珊瑚纲》: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7]。
清代何绍基《跋〈道因碑旧〉拓本》: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8]。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小欧《道因碑》遒密峻整,曾假道此碑者,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此碑有焉[9]。
历代名家对欧阳通的书风评价多含“瘦怯于父、险峻过之”之意,意即比他父亲的书法更加瘦劲、险绝峻峭,多是肯定之意。欧阳询的楷书素来就以“劲峭险绝,法度严整”闻名后世,唐代张怀瓘《书断》就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然而,欧阳通的书法比其父更加险峻,只是“大欧”书劲峭险绝的同时也不乏内柔之美,而“小欧”书虽险峻,但因锋芒毕露、筋骨太露而“少含蓄之趣”。
(二)锋棱太露,少含蓄之趣
明代杨士奇《论书》:通书法出于家学,矩矱森严,意度飘逸,但少含蓄之趣耳[10]。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此碑(《道因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11]。
明代赵宦光《寒山帚谈》:《道因碑》泛观欲废,详玩则结构森然,可谓不堕严训者也。其棱角峭厉,智者见之益其智,愚者见之增其愚,须具只眼,而后辨此[12]。
清代何焯《义门题跋》:兰台书,此碑(《道因碑》)肩吻太露,横画往往当收处反飞,盖唐碑而参北朝字体者[13]。
清代王澍《竹云题跋》:兰台一禀家学,作书多用此法(隶法),但时出锋棱,每以峭快斩截为工,则不免筋骨太露,乏和明浑劲之度耳。余此书(《道因法师碑》),参取率更风韵,损其圭角,出以温雅,以退为进,以离为合,乃适得其正[14]。
清代叶昌炽《语石》:《道因法师碑》戈戟森森,锋颖四出,六朝醇古之气,浇漓尽矣。盖能得之《皇甫碑》之险峻,而无《化度》之淳蓄,非善学率更者也。[15]
欧阳通的书法锋芒、棱角太露,少温润、含蓄、平正之趣,是因为他喜欢斜切露锋入笔,收笔往往像颜体楷书一样重顿或像隶书一样直接挑出(特别是写长横时尤其明显);有时甚至在主笔中使用偏锋起笔,致使起笔处非常尖锐;捺画末尾处的也锋棱太露,不圆润饱满。然而,恰恰是这种锋芒太露,才造就了其书风的棱角分明,有风霜之气,才会出现后世对其书“险峻过父”的评价。这正是欧阳通书法的一大特色,但是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君子藏器”的审美观念相悖,成了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清代梁巘在其《评书帖》中提道:《道因》……一较大欧,丑态百出,并无稳适处。
(三)有批法,隶意更浓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欧阳兰台《道因碑》,今隶中之有古隶笔者[16]。
明代孙鑛《书画跋跋》:谓此碑(《道因法师碑》)是正书中八分笔,果然……笔法全步武乃翁,但腕力弱耳。遒媚有之,不见所谓风霜气[17]。
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亦用其父分书《徐州都督房彦谦碑》法也。然无一笔不锋在画中[18]。
清代王澍《翰墨指南》:……询没,其子通始继父衣钵,而稍杂隶体,则犹存霸气,未若父询之和平秀正也[19]。
清代翁方纲题跋:兰台仰承家学,乃以险峻专师隶法,其于学舍东壁付授官奴之意未知何如[20]。
清代刘熙载《艺概》: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或疑兰台学隶,何不尽化其迹?然初唐犹参隋法,不当以此律之[21]。
批法,即隶书笔法中的波磔之法。具体来看,欧阳通的楷书,长横结尾处经常不回锋收笔反而顺势飞出,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即所谓的“批法”,比如《道因法师碑》中的“堂”“室”“尘”“英”等字的长横右端。另外,虽然欧阳通的书法继承了其父书的“中宫紧凑”的结字特点,但是他又对其父“纵向狭长”的结字特点有所突破,他的结字更加追求方正,有少部分字重心偏低,甚至下半部分拘谨,略显扁平,因而在字形上也有浓厚的隶书笔意。欧阳通的书法有明显的隶意的原因:一是他继承家学,因为欧阳询的书法有时也楷隶夹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欧阳询的《房彦谦碑》中也可以看出明显的隶书笔意,致使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曾怀疑《房彦谦碑》是出自欧阳通之手;二是欧阳通崇尚古法,又加之他所处的时代距离北魏较近,而北魏时期的楷书很多都有明显的隶意,因此欧阳通的楷书难免会有北魏遗风。
(四)矜于笔墨
宋代陈槱《负暄野录》:欧阳通以狸毫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所由始也[22]。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晚节自贵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用象犀,非是未尝书也[23]。
宋代董逌《广川书跋》:欧阳通于书过自矜重,至以狸毫为覆兔毫,管皆象犀……然矜持太过,失其常理。是有愧于不择纸笔者,非能其父书也[24]。
欧阳通“矜于笔墨”,这与其父“不择纸笔,皆得如志”截然相反。可以看出,宋代书法评论家对此颇感兴趣。笔者认为,欧阳通“矜于笔墨”可能也是相对于他父亲来说的,因为其父以“不择纸笔,皆得如志”著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通稍微讲究笔墨就会被放大。另外,也与他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及其后来的官位显赫有关。欧阳通虽年幼失父,但因他的父亲生前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母親徐氏又教子有方,所以他的学书条件他幼年惨遭“灭门之祸”的父亲要优越得多。而且,欧阳通也是“晚节自贵重”,这时他自身身份显赫,有“矜于笔墨”的条件。当然,也可能在欧阳通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笔墨才能写出好的效果。也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欧阳通的“挑剔”,对笔墨过于讲究,所以欧阳通生前写的书作自然较少,流传下来的书迹就更少了。
三、结论
综上可知,虽然历代名家对欧阳通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大部分评论家都是在肯定欧阳通书法的大前提下,才“鸡蛋里挑骨头”的。宋代著名书论家朱长文就在《续书断》中把欧阳通与唐太宗、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徐浩、怀素、柳公权、韩择木、蔡君谟等十六人的书法名列为妙品。因此,欧阳通是书法史上的大书法家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他瘦劲、锋颖太露、有隶意的书风与他所处时代的书法风尚和他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息息相关。唐楷是南北书风融合的产物,而“大小欧阳”父子又处在初唐时期,初唐以前的楷法与其他唐代楷书书体不同,并未完全成熟,受前朝书风的影响难免蕴含着汉隶遗韵。正如清代刘熙载《书概》:大小欧阳书,并出分隶,观兰台《道因碑》有批法,则显然隶笔矣。或疑兰台学隶,何不尽化其迹?然初唐犹参隋法,不当以此律之。”另外,这或许正是欧阳通对书法风格的追求。欧阳通的书法虽然是继承家学,但是他并不死守家法,志在其父的书风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而他的书法融入了更多北朝“古朴、方正、苍劲”的书风,只是书家的艺术风格往往很难达到像书圣王羲之“尽善尽美”那样的书风,难免会顾此失彼,稍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突破、创新是成功的,他的书风与其父有明显区别。我们研究欧阳通的书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欧体。欧阳通的书法虽然比其父逊色,但是学欧先从临欧阳通的书法入手,再到欧阳询,不失为一条学欧体的好路径,正如清代书法家何焯在《义门题跋》中所言:“率更帖不易致,由兰台以入门,亦庶乎其不远矣。”[25]何绍基、康有为等书法大家都曾得力于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足见他对后世书坛的影响甚大。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4〕〔9〕〔15〕〔21〕〔2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5〕〔13〕〔14〕〔17〕〔18〕〔24〕〔25〕崔尔平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6〕李光映.金石文考略卷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汪珂玉撰.珊瑚网[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5.
〔8〕何书置编注.何绍基书论选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10〕〔11〕〔12〕〔15〕〔16〕〔19〕〔20〕〔22〕夏时.湖湘历代书法选集(阳询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