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江麦23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8-12-12马红勃张会云冯国华刘东涛刘立伟陈荣振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基本苗赤霉病分蘖

马红勃,张会云,冯国华,刘东涛,王 静,刘 静,刘立伟,陈荣振,马 宁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31)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和玉米—小麦轮作制度的增加,近10多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呈明显扩大趋势,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1-2]。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的抗病性,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是目前为止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3]。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六五”以来育成徐州21、徐麦36等16个优质、高产小麦品种[4-14],但赤霉病抗性仍有待提高。江麦23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高产、稳产、耐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4—2015、2015—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区早播组小麦区域试验,2016—2017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地区生产试验。2017年1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70005),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号:20171003.2,适宜在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1 江麦23选育经过

2002年以黄淮南片高产稳产、综合表现优良的淮麦18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选育法,连续选株选系,同时进行抗病性及品质鉴定筛选。2011年该组合优系(系谱号02247-14-1-4-S-10-3-2)进入本所产量鉴定圃,综合性状表现优异,2012年进入品种比较试验和多点鉴定。2013—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预试(参试名称“徐麦2233”),2014—2015、2015—2016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早播组区试,2016—2017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江麦23的具体选育经过见图1。

1.1 产量表现

2014—201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早播组小麦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568.84 kg/667 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3.76%,2年均达极显著水平。2016—2017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6.12 kg/667 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5.79%。

1.2 抗病性及品质表现

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鉴定:中感赤霉病(严重度2.56~3.56),高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感叶锈病,中感黄花叶病,高感穗发芽。

区试混合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年平均结果(中筋品种):容重804 g/L,粗蛋白(干基)14.0%,湿面筋28.65%,吸水量59.8 mL/100 g,稳定时间5.6 min,最大拉伸阻力(Rm,135)325 E.U、拉伸面积 60 cm2。

1.3 主要特征特性

江麦23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淮麦20晚1.1 d。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强,越冬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蜡质重,穗层较整齐,抗倒性强。落黄好,灌浆快,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穗型较大,结实性较好,籽粒椭圆形,硬质。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34.3 d,株高80.8 cm,有效穗数41.3万个/667 m2,每穗33.0粒,千粒质量44.5 g。

2 江麦23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1 生长发育特性

江麦23属半冬性,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主茎叶片数15张左右。早播时,总叶数可达16~17张,晚播时减少到11~12张(表1)。2016—2017年度在播期相差50 d的情况下,拔节期前生育进程差距较大,拔节后至抽穗期晚播小麦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与早播小麦趋于接近,成熟期仅相差5 d(表1)。因此其播期弹性较大,可适合早中晚不同茬口种植,具有较广的适应性。

图1小麦新品种江麦23的选育过程

表1 江麦23不同播种日期的生育进程

2.2 分蘖成穗特点

江麦23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快,易形成壮苗,抗寒性较好。该品种分蘖力强,主茎叶龄与分蘖同伸较好,早播时形成冬前和春季2个分蘖高峰,晚播时春生分蘖多,分蘖成穗率一般。由于2016年10月份降水量异常偏多,特别是中下旬时田间持水量超过饱和状态,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4日3个播期处理苗情较差,有僵苗现象,群体相对偏小。该品种自我调节群体的能力较强,同一播期内随着播量增加,单株分蘖数及单株成穗数均递减,但群体数量相对较稳定。不同播期通过调节播量均可获得较高成穗数(表2),说明该品种具备良好的丰产稳产能力。

表2 不同播种日期与密度下的江麦23分蘖成穗特性

2.3 不同播种日期与密度下的产量变异

2016年播种期多雨,试验苗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僵苗不发现象。越冬期至拔节期气温适宜,利于穗分化及生长,试验整体群体较小,穗大,粒数相对偏多。试验表明,江麦23从9月25日至11月14日播种,随着播期推迟,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但通过基本苗的调节均可实现较高产量。过早播种如遇倒春寒严重的年份,可能导致穗数不足,不易实现高产。播期推迟,通过适当增加基本苗,仍可获得500 kg/667 m2以上的产量(表3)。从多年播期、播量试验来看,江麦23最适播期为10月5—15日,基本苗以12万~16万株/667 m2为宜。

2.4 品种的需肥特性

由表4可知,不同施氮量间江麦23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但N5(全底施)处理成穗数极显著低于N20、N25(P<0.01),千粒质量极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P<0.01),从而对产量的影响亦达极显著水平(P<0.01)。试验结果显示,江麦23产量潜力可超过650kg/667m2。最佳施N量15~20kg/667m2,施纯N低于10kg/667m2时产量较低,超过20kg/667m2后肥料报酬降低。

表3 播期与密度对江麦23产量因素的影响

表4 江麦23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2.5 不同施氮量对灌浆速率的影响

N5(全底施)处理的灌浆速率及最终千粒质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江麦23灌浆速度减缓,最终千粒质量出现递减现象(图2)。这与千粒质量和群体大小、穗粒数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关,同时也与高氮肥使植株后期“贪青”,源向库转化缓慢,后期连续干热风天气高温逼熟有关。

图2不同施氮量下江麦23籽粒灌浆进程

3 江麦2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1 播种

江麦23播期弹性较大,正常年份9月底至11月中旬均可播种,配合适宜的播量可获得较高产量。最适播期为10月5—15日,在此范围内适宜播种量基本苗为12万~16万株/667 m2,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但最高基本苗不宜超过35万株/667 m2。

3.2 不同生育阶段的群体消长动态及调控措施

江麦23的高产群体结构为:5叶1心时群体达预期的穗数,总茎蘖数40万~45万个/667 m2,越冬期达到60万~80万个/667 m2,最高茎蘖数控制在100万~120万个/667 m2。叶面积指数越冬期为3.0左右,孕穗期达最大值7~9,并在4月上旬出现为宜,灌浆盛期仍为4~6,单茎绿叶数3.5片左右。光合进程为越冬期200~260 kg/667 m2,抽穗期800~900 kg/667 m2,成熟期 1 200~1 300 kg/667 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400 kg/667 m2以上。

3.3 肥水管理

600 kg/667 m2的产量水平,建议施纯N 15~18 kg/667 m2(基追比 5∶5),P2O58~10 kg/667 m2,K2O 8~10 kg/667 m2,在足量化肥的基础上增施1 000 kg/667 m2有机肥。追肥以拔节肥为主,根据苗情酌情追施壮蘖平衡肥,田间不脱肥的基础上推迟拔节肥至余叶1.5~2.0叶,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时施用,以达到巩固分蘖成穗、主攻大穗、提高粒质量的目的。后期注重“一喷多防”,一般田块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00 g/667 m2,脱肥田块可另加1%~2%的尿素混喷,养根保叶,提高千粒质量。同时应做好田间三沟配套、灌水抗旱等工作,提高抗灾能力。超高产栽培建议全程采用化学调控,防止倒伏。

3.4 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立克秀或纹霉净等拌种,可减轻或推迟纹枯病发病。依据“秋防为主,春防为辅”的化除原则,加强草害的防治。返青前后及早用井冈霉素加粉锈宁预防纹枯病,可与蹲苗控节的化控措施相结合。抽穗前后根据当年白粉病、蚜虫的流行趋势,及早进行防治,扬花期注意天气状况及时防治赤霉病。后期病虫害防治与叶面喷肥相结合,以达到防病虫、防早衰、增粒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基本苗赤霉病分蘖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不同基本苗与氮肥用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