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1234”交融并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18-12-12孙玉芹冯洪涛
孙玉芹,冯洪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该文件的二十八条之一。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纵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都是概括性介绍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学生的职业面向、就业领域、就业岗位不够详细,人才培养规格不够清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没有结合会计行业特点进行设计,针对性不强。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
虽然大部分院校都结合本校特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等,但是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尚有欠缺,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不协调,与职业技能竞赛的技能考核点不匹配等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及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的新变化,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急需“毕业即能上岗”、在校学习与企业要求“零距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析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训场所不够充裕,不能完全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第二,出于财务保密的原因,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真账,只能依赖于各种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进行实习;第三,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企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往往流于形式,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第四,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不够合理,没有将实践教学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层次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有效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脱节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校企协同机制与对企业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无法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五)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不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缺乏在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的经历,实践技能水平不高,无法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人力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
(一)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
如何挖掘校企双方利益的共赢点,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如何充分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对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会计技能大赛,做到“课岗、课证、课赛”三个融通,把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技能大赛考点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如何将实践教学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做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教学平台的打造
如何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将课堂、实训室、社团、企业工作岗位四个平台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五)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与业务水平,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高职会计专业“1234”交融并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构建了高职会计专业“1234”交融并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两种方式(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模拟软件实训)、三个融通(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四个平台(课堂、实训室、社团、工作岗位)”相互结合,交融并进,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一个机制
推行“一个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将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对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图1 会计专业“1234”交融并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两种方式
采取“两种方式”——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模拟软件实训。在课程实训、专项实训以及专业综合实训中,采取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模拟软件实训双轨并行的模式,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会计虚拟学习平台、校内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等平台,实现手工账与电算化账、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工作岗位的完美结合,丰富学生的实习实训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
(三)三个融通
实现“三个融通”——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充分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对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会计技能大赛,把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技能大赛考点融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四个平台
依托“四个平台”——课堂、实训室、社团、工作岗位。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实训室模拟实习、社团系列活动和企业工作岗位四个平台有机结合,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丰富学习手段,提高育人质量。
四、“1234”交融并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校、行、企”三方联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校、行、企”三方联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与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进行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制度、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以及教师企业锻炼制度等,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层面进行规范与监督。
(二)构建“课、岗、证、赛”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要为依据,以会计岗位群一线业务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确立由出纳岗位、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审计岗位组成的职业岗位,按照工作过程化的理念,明确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行动领域,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融合。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专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技能大赛考点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大赛的对接。构建“课、岗、证、赛”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岗融通、课证融通与课赛融通,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三)构建“三段递进,双轨并行”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学生岗位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程实训、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三个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不同技能要求,确定各个阶段的实训项目,采取手工实训与会计模拟软件实训双轨并行的形式,依靠理实一体化教学、会计虚拟学习平台、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工作岗位等实训平台,构建“三段递进,双轨并行”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图2 “课、岗、证、赛”四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
图3 “三段递进,双轨并行”实践教学体系
(四)三层递进,充实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该体系包含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基本素质课程,包括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素质、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模块为职业拓展课程,包括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素质实践、专业选修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适应力与职业升迁力;第三模块为学生第二课堂,包括慕课学习、职场体验、社团与技能大赛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实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专长培养。
图4 素质教育体系
(五)统筹规划,深入推行教师发展“五个一”工程
按照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协同培养的理念,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目标,深入推行教师发展“五个一”工程,即要求教师研究一门课程,提高课程设计能力与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主持一项课题,提高科研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挂靠一个企业,在企业兼任会计岗位,及时掌握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提高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对接一名兼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最终打造一项教学特色,在课程开发、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实践技能以及教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结合行业技术发展现状,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会计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不断探索、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