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
2018-12-12李政
李 政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逐步健全。为建成开放型贸易强国,我国越来越重视拓展对外贸易,培育对外贸易新模式。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升级转型的一种新业态,其创新型人才的质与量对开放型贸易强国的建设举足轻重。中小型企业的贸易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是中小型企业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直接影响开放型贸易强国的建设成败。
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关研究主要从供给资源和培养模式这两个视角来探讨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于供给资源的研究认为,要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就要完善高校实训基地,特别是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1]。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跨境电商“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从课程理论到实践、从综合实训到创新创业的全方位众创平台,实现产学对接[2],通过构建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提供网络创业资源或指导[3],通过开设自主创业课程、建立创业社团,对接有孵化新技术意愿的企业[4]。高校所提供的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校企合作、信息技术、校园文化等综合影响人才能力的提升[5]。关于培养模式的研究认为,在线课程、实训实验室、企业模拟课堂、MOOC教学、众筹培训等都是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重要形式,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6],高职课程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互联网与课程融合,才能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7],还要实现校企课程对接的人才协同培养,跨境电商平台和社会教育机构加入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8],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内涵的项目任务,将职业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技能实践教育相结合[9]。
目前对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成体系的科学培养路径模型,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普遍没有将培养路径分析置于某一具体情境中,使研究内容略显苍白及空泛,降低了培养路径内容的现实意义。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数是教学经验总结或思辨性建议,缺乏客观科学性,降低了培养路径内容的实践意义。为了切实有效培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亟需借助成熟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构建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模型,然后通过准实验研究验证该培养路径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根据相关结果提出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2 构建培养路径模型
2.1 构建基础
确定特定情境和科学模型是构建培养路径模型的基础。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启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我国在建设贸易强国的同时,也在建设制造强国。如何实践“中国制造2025”战略,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是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可见,“中国制造2025”是对外贸易、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契机和背景。因此,要将培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置于“中国制造2025”情境中,在构建培养路径模型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制造2025”这一背景。
创新型人才核心内涵是构建培养路径的基本要求,而WICS模型具有指导意义。WICS(Wisdom,Intelligence,Creativity and Synthesized)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领导力模型,该模型由智慧(平衡各方并寻求共同利益联结)、智力(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创造力(生产高质、实效的思想或产品的能力)和综合(促成智慧、智力和创造力融合的能力和过程)共四个维度构成[10],四个维度两两相关,可用于人力资源质量体系的构建[11]。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强调创新,具体表征为在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生成具有创新内涵的新思想和新行为,这与WICS模型的创造力理论不谋而合。两者的高度契合,意味着可借助WICS模型来构建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模型。
2.2 研究假设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和进行焦点访谈,得到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可能影响因素若干个,并提出两个假设:第一,可借助WICS模型构建培养路径模型,四个维度两两相关;第二,所有影响因素都可分别纳入WICS模型的四个维度中。
2.3 研究过程
2.3.1 设计问卷及施测
基于相关影响因素,采用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积分法,设计《广东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能力提升途径》问卷。对广东省155个企业的730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这些企业都与高职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有跨境电商业务。将数据分成两份,第一份共100个数据用于项目分析。第二份共630个数据用于检验信度与效度。
2.3.2 项目分析
采用“项目与总体间的相关程度”来检验题目的鉴别度,删除部分影响因素,根据WICS模型的四个维度内涵描述,将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得到WICS框架下的影响因素共21个指标,结构如表1所示。
2.3.3 检验信度与效度
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信度,运用SPSS18.0处理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问卷整体及各维度系数都高于0.7,说明问卷整体及各维度信度均可接受。
根据WICS理论,问卷中的四个维度两两相关,采用AMOS16检验整个问卷及各维度问卷的结构效度。对潜变量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各变量间的C.R.值都大于1.96,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2/df在2-5之间,RMSEA在0.08以下,NNFI和CFI在0.9以上(如表3所示),主要检验指标均可接受,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问卷结构效度较高。
表1 WICS框架下的影响因素
表2 信度检验(n=630)
表3 模型的初次拟合指数一览
2.4 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由智慧、智力、创造力和综合四个维度共21个影响因素构成的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模型。该结果证实了第一个假设,即借助WICS模型可以构建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模型,且四个维度两两相关;修正了第二个假设,只有21个影响因素被纳入模型中成为培养路径。根据21个影响因素的内涵,将21个培养路径整理如下(见表4)。
3 实验研究
借助WICS理论构建的培养路径模型是否真实有效,仍需要通过现实情境下的培养效果来进行验证。
3.1 实验设计
采用为期半年的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路径,因变量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实验被试是某高职院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物流管理四个专业共八个班的大三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专业来源一致,人数均等。在被试参加工作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根据表4的培养路径、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验组进行培养路径干预。处理实验数据时,以两组被试大二学年的三门核心课程成绩为前测成绩,以被试工作一个月后由用人单位给出的工作能力评定为后测成绩,通过对比前后测成绩来检验培养路径是否有效。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只筛选在有跨境电商业务企业工作的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实验组122人,控制组95人。
表4 培养路径
3.2 实验结果
对比两组被试大二学年的三门核心课程成绩,得到前测数据,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P值大于0.05,即两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核心课程成绩能反映被试的专业技能,因此可认为两组被试的专业能力相同。两组被试完成为期半年的实验后参加工作,在工作一个月后由企业根据被试工作能力评定分数(满分为10分),作为后测数据,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P值小于0.05,即两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可认为两组被试在工作中的能力表现不同,且实验组的均值显著高于控制组,即实验组的能力明显优于控制组。根据实验设计,前后测成绩差异是由施与的培养路径造成,因此推测,培养路径的实施可有效提升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能力。
表5 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对比
表6 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对比
4 维度重命名及对策建议
借助WICS模型构建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模型,该模型由智慧、智力、创造力和综合四个维度共21个培养路径构成。通过为期半年的准实验研究,发现这21个培养路径能显著提升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能力。在培养模型中,智慧维度主要涉及政府、高校的行为,围绕“跨境电商+制造”专业定位展开,因此可重命名为“明确专业定位”维度;智力维度主要围绕如何实现“跨境电商+制造”课程教学来展开,因此可重命名为“整合跨境电商+制造课程与教学”维度;创造力和综合维度主要涉及校企合作和科研创新,因此可合并重命名为“探索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维度。基于重命名的维度内涵提出以下建议。
4.1 明确专业定位
明确专业定位,即明确“跨境电商+制造”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将培养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在产业服务定位上,应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己任,重视政府主导地位,根据政府指示开展工作,依靠政府协调校企双方利益,借助企业资源,提升高职跨境电商专业人才规格定位的准确性,精准面向本地具有优势或发展潜力的国际化服务型制造业,立足服务本地企业。在人才规格定位上,主要培养“技能+创新”的专业人才。在技能培养上,高校应深入把握各个应用性能力维度的培养,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着重培养良好的岗位技能,用以承载国际化服务型制造所要求的优质深度服务。在创新培养上,高校应拓展人才的国际视野,关注跨境电商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把握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的最新方向,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生成、创新行为的实践都应用于跨境电商岗位技能当中,用以切实提升产品制造的附加值。
4.2 整合“跨境电商+制造”课程与教学
整合“跨境电商+制造”跨专业融合的课程与教学,是切实提升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其实质是将人才从生产操作者、贸易服务者相互独立分离状态转向为制造设计者、研发者、规划者、协调者、创新者以及装备维护者相互依存融合状态。要实现整合,主要从课程、教学和师资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整合“跨境电商+制造”课程模块。首先优化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借助政府支持和协调,校企协同构建,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体系当中。其次将需要跨境电商业务参与的产品沟通、设计、研发、规划、协调、创新、维护等制造知识技能解构成若干独立的项目模块,将制造业课程模块灵活嵌入跨境电商流程课程中。第二,整合“跨境电商+制造”教学。借鉴美国“CBE模式”“MES模式”等技能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模拟平台,完成跨境电商和产品制造两个专业领域融合的技能训练,实现跨时空、跨专业壁垒的实训实践。第三,提高的师资力量。基于企业的实际需要,以提升师资岗位实践能力为抓手,打造同时具备跨境电商业务能力和产品制造知识的师资力量。
4.3 探索产学研协同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际化服务性制造,提升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能力的核心所在。“产学研”协同培养不仅是生产、教学、科研在组织层面上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合,更是由生产、教学、科研组织为主体的,围绕生产、教学、科研三个过程的相互牵绊。在“产”的层面,政府应通过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制造和跨境电商的产业融合;企业在产业生产的利益诉求中,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在产业生产上保障人才培养的功能。在“学”的层面,高校应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为抓手,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同时打造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师资团队。在“研”的层面,校企合作构建面向企业发展和人才实践的科研创新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生产性学习,将“跨境电商+制造”生产服务过程解构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任务,探索制造生产或跨境服务的新工艺服务流程,为国际化服务型制造新标准、新流程的创新与确立奠定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