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双一流”高校建设研究述评
2018-12-12韩小凡
韩 小 凡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一、 论文数量
2015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学术界便出现了一股“双一流”热。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页面以“双一流建设”为篇名,选择精确匹配进行搜索,再用相关度进行筛选,选取2015年至 2017年相关文献191篇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会议文章、硕博士论文,其中期刊论文104 篇,占据文章总数的54.5%,报纸文章85 篇,占据总文章数的44.5%,由此看出期刊论文和报纸论文几乎是均等的,可见我国的媒体也给予“双一流”建设很高的关注。“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媒体的大势宣传,更是引发了社会对“双一流”建设的讨论。短短两年时间,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报纸文章就达到85篇左右,占到论文总数量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政策的导向不仅影响了科研的走向,也影响了媒体的关注点,学者们对“双一流”建设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媒体对“双一流”建设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具体详见表1:
表1 “双一流”建设论文数量
二、论文质量
学术刊物的质量,反映了相关研究的层次。短短的两年时间,“双一流”建设的文章达到数百篇,可见成果颇丰,而成果不仅仅是用数量来衡量的,更多的是论文的质量。笔者以CSSCI 期刊来源为标准,对刊载“双一流”建设的论文的期刊分布进行了统计。研究“双一流”建设的期刊论文共计104篇。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双一流”建设提出之后,国内学者对“双一流”研究的关注。但是核心论文只有28篇,可见论文的质量并不高,只是一味迎合“双一流”的趋势。
三、论文类型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发现,期刊论文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类型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针对个别学校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该学校如何顺应“双一流”建设的趋势,建设具有“双一流”水平的大学[1,2]。这种类型的文章有11篇,占到10%左右。第二种类型是对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有的是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分析[3,4],有的是关于高校如何建设具有双一流水平的大学[5]。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报纸文章也主要集中于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以及世界大学建设给我国的启发[6],第二类是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7]。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的论文类型主要集中在“双一流”的内涵以及如何建设“双一流”高校两大类。针对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论文的类型要进一步的丰富,更需要有优秀的硕博士论文对“双一流”建设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教育学者还是高校的管理者或者高校的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在国家建设“双一流”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成果。虽然有关“双一流”建设的研究仅仅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国的教育学者都在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我国学者对“双一流”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一流建设”的途径
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研究不仅是现在更是未来几年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从国家的角度,研究者从国家应当为高校提供充足的学术经费与先进的科研设备谈起;从大学的治理本身来看,研究者认为大学的治理着眼点应放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符合一流大学标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8]。从学科的角度,研究者主要从坚持控制学科规模,加快学科升级转型,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打破学科壁垒限制优化学科资源配置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9];从教师的角度,研究者主要从更新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采取有效激励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有的研究者认为优秀的学术队伍离不开顶尖的学术带头人与高水平的学术团队[8];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让教师潜心育人,学生乐于学习[10],更有利于“双一流”高校建设。
(二)“双一流”建设遇到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是对我国未来高校的一种期待。单从量化指标上看,我国高校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高校。在若干个大学排行榜中,我国高校在前 100 名、200 名、500 名中的数量和位次有了明显上升。我国发表论文数量列世界第二、引用率列世界第四,一些学科的成果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尽管数据上去了,但我国高校仍然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高校缺乏一种精神,一种内涵。吴康宁教授指出“我们需要有魂灵的大学,有眼光的大学,有胸怀的大学,有脊梁的大学”[11]。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从宏观看,一流学科不足和高端人才集聚不够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根本性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服务发展能力、国际化程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不足是影响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性问题。从微观看,办学资源短缺、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推动和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足等是影响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制约性问题[12]。重政治,轻文化;重科学,轻人文;重载体,轻内容;重统一,轻个性的文化氛围是“双一流”建设遇到的最大阻碍[13]。无论是大学的治理还是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我们都应予以重视。
五、“双一流”建设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多表象内容,缺乏实质内容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给研究教育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新观点。热点问题是学者们喜欢的问题,但是不一定是研究领域的“真”问题。多数学者只是为了追求教育热点问题,而没有真正地去研究热点问题。众所周知,“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是多数文章都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很少有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某一所大学的情况,从而为这所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提出具体而实际的建议。尽管有研究者以某一所大学为例来阐述“双一流”建设,但是并没有为本大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研究者提出的建议多具普适性,而缺少特殊性。
(二)多思辨研究,缺乏实证研究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是一个前进的目标,我们需要付出行动去实现它,而不仅仅只是空谈。正如一条路,既然设置了目的地,我们就要付诸行动走向目的地,而仅仅只知道怎么走是远远不够的。多数的研究者采用的是理论研究,而非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需实证研究的支撑。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去建设“双一流”,更应该从“实然”的角度研究“双一流”的真实面貌。
(三)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学科交融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无疑给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解读“双一流”建设的视角较为单一,并且鲜有人从社会学的视角或者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双一流”建设的作用机制,几乎无人研究“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会不会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社会人士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所有看法,也几乎无人研究。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来研究“双一流”建设,教育政策的提出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鲜有人研究。由此可见,对“双一流”建设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学科的交融。
六、“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借鉴西方经验,充实研究内容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不仅为中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而且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虽然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双一流”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在未来,学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外高校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的“双一流”建设研究注入新的血液,有的研究者已经对西方的高校建设经验给予了一定的重视[14],更多的研究者需要对西方的相关研究给予重视,力争深入挖掘国外的宝贵经验,不仅在理论上实现新的突破,而且要为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二)加强学科融合,拓宽研究视野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无疑给教育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研究也需要汲取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拓宽研究视野。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教育是全人类的教育,对教育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离不开政策。因此,对“双一流”建设的研究视野需要拓宽,需要与社会学、政策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看待“双一流”建设,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双一流”建设。学者需要在学科交融的基础上,为“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提供多种研究思路,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
(三)注重实证研究,提供实践路径
“双一流”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中国高校建设追求的目标。因此,“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更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虽然“双一流”建设的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思辨研究,研究者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深入了解某一所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与问题,真正地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真正的挖掘“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而真正达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校的许多管理者对“双一流”建设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但是研究者如何使高校管理者吸纳自己的理论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