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
2018-12-12徐丽英
徐丽英,陆 艳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 20129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不断增多,老年患者随之增多。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体弱多病,以至于痴呆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个亚型,是卒中后痴呆的高危状态[2]。因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进展具有不确定性,若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对老年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寻求一种有效提高该疾病的认知功能具十分重要意义。为了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本文笔者通过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进行值得,期待能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12月期间救治的8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对比及研究,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60至84岁,平均为(73.1±4.6)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20例,大学12例;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20—35分,平均为(26.91±3.52)分。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58至86岁,平均为(74.3±5.2)岁;文化程度:初中9例,高中21例,大学10例;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22—37分,平均为(27.46±4.75)分。全部患者均经V-CIND确诊为有认知损害但尚不满足痴呆,本研究均经批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MMSE评分等基础资料比较上,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观察组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自我管理教育方法如下:
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情绪控制、认知功能训练及运动疗法等几方面。①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明亮、空气清新、安静整洁,还要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免发生感冒,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饭前饭后要洗手,还有均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出现健忘、人格变化、冷漠、抑郁、精神运动迟滞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②情绪控制:由于患者刚刚住院,对于陌生的环境,难免会出现脾气暴躁、情绪低落等,因此应对适当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与其友好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通过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参加各种活动等方式陶冶情操,有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对其进行疏导,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③认知功能训练:由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都有轻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认识力、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等进行相应的训练。如通过学习、计划方法来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利用各种游戏促进患者的注意能力;采用图画、输出文字的方式促进患者的记忆能力;以时间、空间问答来提高患者的定向能力[3]。④运动疗法:鼓励患者每天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灵活性、反应性及兴奋性。而且运动还可调节人的情绪、精神,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采用MMSE、CDT评分来判断患者认知能力的强弱,MMSE、CDT评分越高表明该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较强,反之,则较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主要依据其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分值为0—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MSE、CDT评分情况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MSE、CDT评分分别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MMSE、CDT评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MMSE、CDT评分,明显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MSE、CDT评分比较(分,±s)
表1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MSE、CDT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MMSE评分 CDT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26.91±3.52 31.58±1.49 2.01±0.52 3.53±0.98观察组 40 27.46±4.75 37.02±1.22 2.07±0.64 4.61±0.87 P->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明显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对照组 40 70.22±5.36 66.83±5.17 75.47±6.83 70.23±6.27观察组 40 79.65±6.12 78.92±6.08 89.41±6.78 84.14±6.63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非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此病一般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现象,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给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严重危害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4]。该疾病作为血管性痴呆的高危人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因此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我管理教育逐渐广泛应用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还能帮助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有利依据。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它主要从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情绪控制、认知功能训练及运动疗法等几方面入手,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约束其负面情绪,培养其运动锻炼的能力,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管理教育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本文笔者通过对8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观察组MMSE、CDT评分明显高于未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与廖穆熙等[5]人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见,自我管理教育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属于一种理想的干预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